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网络欺凌问卷对116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欺凌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有留守经历上存在差异;2)羞耻倾向各维度、网络欺凌分别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父子疏离、母子疏离呈显著的正相关;3)羞耻倾向在父子疏离、母子信任、母子疏离与网络欺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通过改善亲子依恋质量和降低羞耻倾向水平可以防范农村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攻击行为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对贵州省58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过度保护均与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否认与攻击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在父/母亲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45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道德推脱是否通过内疚影响大学生的合作倾向,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移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以后,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的合作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内疚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的合作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移情调节了道德推脱通过内疚影响合作倾向问题的中介作用前半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反刍思维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对安徽省某中学4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关系,检验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等维度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β=0.0371,t=2.2023,P<0.05;β=0.0265,t=2.2473,P<0.05;β=0.0307,t=2.9403,P<0.01;β=-0.0172,t=-2.0471,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等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父亲情感温暖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中症状反刍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其中,特质反刍思维在母亲过度保护与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85%,在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与欺凌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特质反刍思维进一步影响初中生欺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94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正...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因素正念问卷、Heartland宽恕量表、认知灵活性量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741名中学生进行匿名施测,探讨中学生特质正念与人际宽恕倾向的关系以及认知灵活性与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中学生特质正念、认知灵活性、共情、人际宽恕倾向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中学生特质正念对人际宽恕倾向的直接效应显著,共情以及认知灵活性-共情在特质正念与人际宽恕倾向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中学生特质正念既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宽恕倾向,又可以通过共情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认知灵活性-共情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人际宽恕倾向。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及自尊、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会支持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9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与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自尊、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主观社会支持正向预测抗挫折能力,客观社会支持负向预测抗挫折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且存在主观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尊→抗挫折能力的链式中介效应.认为主观社会支持能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影响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学校适应对心理韧性与学业投入的关系是否具有中介作用,考察心理韧性通过学校适应对学习投入的中介过程是否受到学业情绪的调节.方法:使用目标抽样法,采用学习投入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初中生学校适应性问卷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对41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韧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习投入;学校适应在心理韧性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高唤醒情绪在心理韧性通过学校适应影响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当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较高时,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更能显著预测其学习投入.学校适应在心理韧性与中学生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随积极高唤醒情绪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生群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情绪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以线上问卷的形式,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情绪管理能力量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工具,在疫情期间对国内1 955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和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应激反应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情绪管理能力的调节:情绪管理能力越强,消极应对方式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弱. 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反应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存在着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消极应对方式是其中的中介变量,情绪管理能力是其中的调节变量,后者能够降低前者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调节和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验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完美主义量表(CFMPS)、自我接纳问卷(SAQ)、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1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我接纳对行为的迟疑-抑郁具有显著缓冲作用.自我接纳是"担心错误"、"行为的迟疑"、"条理组织度"、"个人标准"、"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是"父母期望"与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结论: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接纳水平,将有利于降低青少年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作用,采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和学习习惯问卷调查了1 314名在校中学生,并收集其期末学业成绩.结果发现:①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间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②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起链式中介作用;③在加入2个中介变量后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其余的间接效应是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再作用于学业成绩.可见良好的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努力与家长沟通,建立信任感,共创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家长应该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使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2.
以3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隐性自恋问卷、羞怯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网络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探讨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隐性自恋、羞怯、焦虑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2)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羞怯与焦虑在隐性自恋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UCLA孤独量表、Zimet领悟社会支持量表、Erdur网络欺负量表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社会支持感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感对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分别起到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自尊在孤独感与受欺凌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社会支持感在孤独感与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上述结果将为探索针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有效预防和干预对策提供科学和实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对2 000名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对41篇文献展开横断历史研究。结果显示:近10年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得分随年代增长而下降,且具有整体的性别差异;道德推脱呈线性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男大学生下降的速率快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和Aitken拖延问卷(API)对5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在自尊与拖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时间管理倾向与拖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p<0.001)、-0.56(p<0.001),自尊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p<0.001);2自尊对拖延没有直接作用,但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倾向间接影响拖延,即时间管理倾向在自尊与拖延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80.4%.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元担忧量表、自我妨碍量表(SHS)和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DASS-21)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元担忧、自我妨碍、应激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大学生元担忧是抑郁的风险因素(β=0.33,t=5.05,p0.001);2)自我妨碍对元担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有风险增强的调节效应(β=0.13,t=2.31,p0.05);3)这种调节效应(β=0.02,t=0.48,p0.05)以应激(β=0.54,t=9.27,p0.001)为中介变量.由此得出:元担忧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受到自我妨碍的调节,而这一调节效应又通过应激中介实现.此发现为治疗元担忧所诱发的抑郁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亲子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对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冲突量表、亲子关系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8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冲突、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和问题行为两两显著相关,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家庭冲突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家庭冲突既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独立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项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通过配对问卷分析,对道德领导抑制员工不道德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和员工不道德行为负相关;组织公平感完全中介了道德领导和员工不道德行为间的关系;领导-部属交换关系显著调节了道德领导对组织公平感的作用;领导-部属交换关系调节了组织公平感在道德领导与员工不道德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同时,研究揭示了企业可以通过遴选具有较高道德标准的管理者、提高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等途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坚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自我效能感在他们间的中介效应.采取方便取样并使用坚韧人格量表、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利他行为问卷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坚韧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检验显示,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直接正向预测效应,网络自我效能感在这一作用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5.53%.坚韧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可以部分通过网络自我效能感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自尊和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WCQ)、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以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作为被试群体进行测量.结果:智能手机成瘾量表总分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应对方式量表得分也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智能手机成瘾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并受到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即自尊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论: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智能手机成瘾具有调节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