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初等方法对特定幸福4次方数列及特定幸福n次方数列进行了研究,给出并证明了关于集合F4的定理,并且得出特定幸福n次方数列相关问题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比较姜华彪关于Fuzzy数列收敛的定义与罗承忠等关于Fuzzy函数列收敛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Fuzzy数列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Fuzzy收敛数列的若干性质及其运算法则.  相似文献   

3.
设D是无平方因子正整数,A(D)是D的Pell伴随数列.运用Pell方程的基本性质,给出了数列A(D)含有三角数的一些必要条件,并证明了:当D≤20时,数列A(D)仅当D=2,11,14时含有三角数.  相似文献   

4.
用Lucas数列矩阵的表示方法证明一次Lucas数列矩阵的秩等于2,同时给出m行r列一次Lucas数列矩阵体积公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拓展了Lucas数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对任意正整数n, 下k角形数数列定义为ak(n)表示不超过n 的最大k角形数, 上k角形数数列定义为bk(n)表示不小于n 的最小k角形数.利用初等分析方法研究{ ak(n)} 和{ bk(n)} ,并给出由两个数列又构成的行列式的一些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6.
关于r角形数的部分数列及其均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设n是正整数,ur(n)表示不大于n的最大r角形数部分数列,vr(n)表示不小于n的最小r角形数部分数列.研究了数列ur(n)和vr(n)的均值性质,利用初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两个Dirichlet级数的收敛性,并给出了两个精确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将模糊数列的强收敛和统计收敛置于权重意义下,研究了模糊数列的加权收敛和加权统计收敛.同时,讨论了模糊数列加权收敛、加权统计收敛以及统计收敛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Fibonacci数和Lucas数的基本性质构造了一类Fibonacci型数列,并对它的生成函数及有关性质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广义Lucas数列的一些恒等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义Lucas数列的性质, 得到了广义的Lucas数的一些有限和公式  相似文献   

10.
Lucas数列的几个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给出并证明Lucas数列的几个性质.  相似文献   

11.
根据Fibonacci数{Fn}和Lucas数{Ln}的递归关系,研究了关于Fibonacci数和Lucas数的生成函数∑∞n=1Fn2xn和∑∞n=1Ln2xn.利用第一类Stirling数和第二类Stirling数,获得了涉及Fibonacci数和Lucas数的多重卷积公式,推广了WChu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二项展开式中的系数H数其实就是第二类Stirling数,并通过第二类Stirling数研究了H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关于有理数集的稠密性的几种不同提法,澄清了对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使对高等数学教材中关于有理数集的稠密性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根据Fibonacci数列的定义,利用通项公式,得到以杨辉三角形的某一行为系数的连续几个Fibonacci数的和的简洁的等式.  相似文献   

15.
对EDI位置码的产生历程进行了概要描述 ,设计了位置码编码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从代码资源的角度 ,结合应用需求设计了 3种位置码编码方案 ,并用评价指标分别对 3种编码方案进行了评价 ,确定了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代数与数论的一些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中我们用模型论方法证明了关于代数与数论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Fibonacci数Fn的标准分解式中素因数17的指数与下标n的关系,证明了Fibonacci数F n的标准分解式中素因数17的指数由下标n的分解式中因数9的指数与17的指数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Fibonacci数和Lucas数的几个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世芳 《青海大学学报》1999,17(6):68-70,78
通过对Fibonacci数列和Lucas数列的研究,利用组合方法推出两数列的几个性质。  相似文献   

19.
以未确知有理数理论为基础,给出了评价菊花“美”的一种数学模型方法,并用于指导花卉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 .这种敏感与理解是对数字 (量 )的直觉 ,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 ,具有非算法、非单一、非确定、非逻辑等特点 .数学教育中让学生建立数感 ,有助于其提高数学素养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 ,提高文化修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