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对394例脑卒中患者发病与饮酒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有饮酒史者147例(3730%)。结果显示饮酒后急性发病的脑卒中多为出血性卒中,长期饮酒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两者无差异(P>005),有大量饮酒史者较多发生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416例脑卒中患者按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分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411例作为对照,观察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升高的情况。结果: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果糖胺升高和果糖胺、空腹血糖均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出血性卒中空腹血糖升高和仅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应激性血糖升高以出血性卒中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82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卒中病例中23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3.95%,早期发作87%,病死率为47.9%。结论出血性卒中较易发生癫痫,以早期癫痫发生率高,且与出血部位相关密切。有应急性血糖升高者癫痫发生率高。继发早期癫痫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82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卒中病例中23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3.95%,早期发作87%,病死率为47.9%。结论出血性卒中较易发生癫痫,以早期癫痫发生率高,且与出血部位相关密切。有应急性血糖升高者癫痫发生率高。继发早期癫痫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582例经CT证实的出血性卒中病例中23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为3.95%,早期发作87%,病死率为47.9%.结论 出血性卒中较易发生癫痫,以早期癫痫发生率高,且与出血部位相关密切.有应急性血糖升高者癫痫发生率高.继发早期癫痫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方法:总结、分析2001-2013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结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肥胖等与脑卒中均有相关性。结论:有效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老年人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CD40受体在抗原呈递和T细胞二次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评估了中国汉族人群中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及其两种亚型的关联性.研究样本996例,其中包括498例健康对照样本和498例病人样本(338例缺血性脑卒中样本和160例出血性脑卒中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CD40-1C/T多态性位点分型并统计分析,同时将本研究得出的缺血性脑卒中分析结果跟以往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研究发现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均显著关联,同时荟萃分析也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与CD40-1C/T基因多态性的关联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发现表明CD40-1C/T基因多态性是脑卒中及其两种亚型的遗传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温和寒冷季节本地区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找出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三个高温和寒冷季节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的ACVD病人331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高温季节162例ACV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CIS)99例;出血性脑卒中(CHS)57例;混合性脑卒中6例。寒冷季节169例ACVD患者:CHS85例;CIS71例;混合性脑卒中13例。两季节331例ACVD患者:高血压病242例;手术治疗43例;急性溶栓44例;高压氧治疗200例。结论本地区高温季节ACVD以CIS为主,CHS其次;寒冷季节以CHS为主,CIS其次;混合性脑卒中均少;高血压是两季节ACVD显著高危因素;积极有效的治疗可降低两季节ACVD发病率和致残程度,提高息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监测缺血性脑卒中卒中灶及脑干的温度变化.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健康对照15例,分别于第1周及第8周行常规轴位T2WI,FLAIR及MRS扫描,测量卒中灶及脑干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aca acid,NAA)化学位移,通过公式T=37+100(CSNAA-2.035)计算相应脑区温度,观察并对比分析数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卒中灶温度第1周高于第8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灶温度第1周高于健康志愿者相应脑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能从分子水平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区温度变化,并有望用于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铁蛋白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及铁蛋白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进展性卒中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德国贝尔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发光仪测定150例(其中,进展性卒中患者50例,非进展性卒中患者50例,无梗死患者50例)患者入院第1,4,7天铁蛋白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同一天铁蛋白水平进展性卒中组比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均高(P<0.01),进展性卒中组、非进展性卒中组两组组内比较,第4天铁蛋白水平高于第1,7天(P<0.01);铁蛋白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轻重呈直线相关(女性P<0.05;男性P<0.01).结论铁蛋白水平越高,卒中进展的可能性越大,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重症脑卒中后高钠血症的发生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72 h,72 h~1周内,高血钠的发病率、病灶部位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出现高钠血症30例,发生率18.3%:其中发病后72 h内发生高钠血症19例,血钠升高多为医源性,以轻中度为主,易纠正;72 h~1周内发生11例,大多为中高度升高,常规治疗不易纠正。高钠血症与卒中部位、病情轻重和预后有相关性。结论医源性因素,丘脑、脑干损伤是引起重症脑卒中后高钠血症的主要原因;高钠血症可作为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病情越重,血钠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40例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并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40例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3组治疗后7d、14d、28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后各时段明NIHSS评分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DW、T2W EPI序列在诊断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DW和T2W平面回波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以及区别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次激发三向同性DW/T2W FSE和常规T1W SE序列对36例病人进行MR扫描,其中有18例非出血性梗死的病人,18例出血性梗死的病人。测量感兴趣区(ROI)及对侧相应解剖部位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及T2W信号强度值,由此计算相对ADC(rADC),T2W EPI和FSE T2W相对信号强度比(rSIR)。结果:(1)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病灶都表现出ADC的降低;(2)急性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上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而急性非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和FSE T2W上表现正常或稍高信号;(3)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非出血性脑梗死都表现出DWI的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发病4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表现为DWI的高信号,而发病6~48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D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4)出血性脑梗死中病灶处ADC的降低会比非出血性脑梗死持续得更久。结论:结合三向同性DWI和T2W EPI MR成像能够比常规MRI更准确地检测和鉴别出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50例,分为非脑卒中组510例和缺血性脑卒中3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酗酒史、肌酐、D2聚体、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TG、CHOL、LDL-C、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左心房内径为(38.12±3.8),明显大于非脑卒中组(31.43±2.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左心房内径大小、血脂异常、HCY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校正了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大小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r=0.618,P=0.000)。结论左心房扩大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风)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被列为当代世界三大杀手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而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比例为3∶1,故提高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最常用与最有效的方法。作者用自拟“中风活血汤”治疗本科1994至1998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122例,取得较好疗效,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22例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97岁,男78例,女44例。其中49岁以…  相似文献   

16.
汪佐铭  赵春桃  马玉安 《甘肃科技》2009,25(16):127-128
了解甘南州麻疹流行特征,有效控制麻疹发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甘南州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2008年麻疹监测病例数为334例,发病率为49.93/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分布,3、4、5、6月占82.33%,(275/334);发病最小年龄为4月龄、最大为60岁,15岁以下儿童占75.44%(252例);未免疫或免疫史不详占56.58%(189例);发病7d内报告率97.30%(325例),报告后48h调查率86.52%(289例),病例标本采集率85.32%(285例),标本及时送达率85.02%(284例),送达标本合格率82.03%(274例);2008年甘南州麻疹发病与往年相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认真落实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19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和16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患病组的血浆比粘度(ηp)、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RAI)、微循环滞留时间(MS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形成系数(TF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液粘度(ηb)及还原粘度(ηr)也比正常组高(P<0.05)。红细胞压积(Hct)两组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着血液高粘滞,其主要原因为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和变形能力下降,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1-1995年间收治的2340例肺结核治疗中,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69例进行观察,共发生率为2.95%,黄殖发生率为0.64%;有肝病史75例中出现肝损害为14.67%,HBsAg(+)110例为8.18%,有饮酒史220例为7.27%;轻度肝损害与59.42%,中度和重度者分别为31.88%和8.70%;RFP致肝损害与84.06%,iNH占8.70%,PAS占4,35%,PZA占2.90%,症状以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等分别占75.36%、40.58%、47.83%、56.52%;ALT升高占96.65%。尽管本文资料偏低于文献报道,但仍可揭示:抗结核化疗前检肝功能很的必要;对于有肝病史、HBsAg(+)和有饮酒史老用机结核药应密切监视;首次应用抗结核药出现肝损害反应时,恢复后不可再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吉林省心脑血管病人群监测区10a脑卒中发病率的动态趋势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按WHO-MONICA方案和北京市心肌血管研究中心编印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手册》的具体要求进行。结果 10a监测人群总数622万人,平均年监测62.2万人。10a间共发生脑卒中9037例,标化发病率为0.141%。男性脑卒中标化发病率0.187%,女性脑卒中标化发病率0.101%,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与9a前相比,脑卒中发病率提前10a。脑卒中城市标化发病率0.194%,农村标化发病率0.094%,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P<0.01)。结论 结论 提示我们要尽早地采取一、二级预防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现有治疗方案有限,仅适用于一小部分中风患者。因此,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脑损伤至关重要。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事件,在神经元存活和神经功能改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AS细胞线粒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AS细胞线粒体的生物能量与动力学变化、细胞之间线粒体的转移以及AS细胞线粒体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提出将AS细胞线粒体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之一,以更好地了解AS细胞线粒体在缺血诱导的神经元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