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骤冷法实验,在632~833K的温度范围和0.030-0.25MPa的压力范围内,反应平衡时间6h的条件下,对气态配合物PrAlxBr3x 3的形成热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溴化镨与气态溴化铝二聚体生成的气态配合物PrAl3Br12是惟一产物,反应的平衡常数由骤冷法实验结果计算.其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由不同温度的稳定常数经最小二乘法求得.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不同介质中新显色剂4-(2-吡啶偶氮)-邻苯二酚(PAPC)与 Cu(Ⅱ)体系的吸收光谱,结果发现混合微乳液对显色反应具有显著的增敏作用.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04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5.83×104 L/(mol·cm),铜质量浓度在0~1.2 μg/cm3范围内服从朗伯比耳定律.结合实验数据采用等摩尔连续法和平衡移动法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并由热力学原理得到了配合反应的焓变、熵变和Gibbs自由能变等热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3.
以密闭的Pyrex玻璃瓶为反应器,利用化学气相传输反应原理,通过高温相平衡淬冷实验方法,在588~663 K和0.06~0.12 MPa范围内,反应6 h的条件下,对气态配合物NauTavClu+5v的生成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TaCl5-NaCl二元系的ln(pNaTaCl6)/p-ln(pTaCl5)/p和lnKp-1/T都呈线性关系,五氯化钽和氯化钠生成的气态配合物NaTaCl6是惟一反应产物.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由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由不同温度的稳定常数经最小二乘法求得,分别是ΔHm=(-25.2±1.5)kJ.mol-1和ΔSm=(-58.4±2.0)J.mo...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钛 -4 ,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 ( Br-ONPF)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 ( CTMAB)配合物的最佳显色反应条件 .在硫酸介质中钛与试剂形成 1∶ 4的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584 nm,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ε=1 .0 3× 1 0 5L· mol-1· cm-1.钛含量在 0~ 7μg/2 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 ,方法选择性较好 ,在拟定的条件下可直接用于钢样中微量钛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在水溶液中采用NiCl2·6H2O与吡啶-2,6-二甲酸(H2PDC)和1,10-菲啰啉(phen) 反应生成了配合物[Ni(phen)2(H2O)2][Ni(PDC)2]·7H2O.通过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生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微热量计测定了液相反应的焓变.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了标题配合物生成反应的热动力学参数 (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自由能)、反应速率常数和动力学参数 (表观自由能、指前因子和反应级数).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配合物的生成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6.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uN分子的微观性质,不同温度下气态PuN分子的能量(E)、熵(S)及气态PuN分子生成反应的标准焓变△H^0、标准熵变△S^0和标准自由能变△G^0。计算结果表明,气态PuN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在盐酸—氯化钾介质中,镓与间溴偶氮羧—P 形成配合物的高灵敏显色反应.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72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1.20×10~5L/moL·cm,浓度为0~6μg/25mL 的镓服从朗伯—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8.
以橙皮苷和锌金属盐为原料进行配合反应合成橙皮苷-锌配合物.以产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合成橙皮苷一锌配合物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0℃,pH值10.0,反应时间45min,所得配合物产率迭72.50%.同时,通过橙皮苷和橙皮苷锌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三种自由基的对比清除实验,证明了橙皮苷锌配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强于橙皮苷.  相似文献   

9.
4,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4,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DB-o-NPF)与锌的反应条件及应用.结果表明,在pH为10.5的硼砂-NaOH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存在下,Zn( )与DB-o-NPF生成1∶4蓝色配合物,配合物至少稳定4h,最大吸收在624nm波长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1.13×105L·mol-1·cm-1,锌浓度在0~0.64μg/mL范围服从比尔定律,方法灵敏,操作简便,用于葡萄糖酸锌片、加锌盐等实物中锌的分析测定,回收率测定值在95%~105%之间.并以原子吸收法相对照,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对溴偶氮羧-m与锶的β类型显色反应,考查了介质的酸度、温度、试剂用量等对β型配合物形成的影响。在pH3.20~3.50时。显色剂与锶在室温下形成稳定的β型配合物。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_(710)=1.60×10 ̄5L·moL ̄(-1)cm ̄(-1),锶量在0~14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配合物组成Sr:R为1:2。  相似文献   

11.
以脂肪醇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长链烷基缩水甘油醚,然后和三甲胺氢溴酸盐反应得到溴化N-(3-长链烷氧-2-羟)丙基-N,N,N-三甲基铵。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结果得以证实,测定了其对氧烷基化反应、氧化反应、碳烷基化反应的相转移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小功率连续波CO_2激光器作为工具,辐照NH_3 CH_3OH体系,分析了能量吸收的可能性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过程;诱导合成了甲胺和马洛托品等化合物;定性地探讨了激光功率密度和工业催化剂对该引发反应的速率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反应压力及能量吸收等因素对反应动力学量的作用。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激光引发化学反应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物理模型,在实验所达的范因内,由这个模型所计算出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压力和吸收比能的变化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二甲基吡啶胺、炔丙基溴和4-碘苯酚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叠氮化反应、Click反应合成了中间体三氮唑化合物3,以2,6-二氯苯胺为原料经氧化反应、环化反应、硝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6,中间体3与6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三氮唑苯并恶二唑类化合物7,其结构经1H NMR和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研究环氧氯丙烷和苯酚在相转移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苯基缩水甘油醚,然后和三甲胺或三乙胺的氢溴酸盐反应得到溴化N-(3-苯氧-2-羟)丙基-N,N,N-三甲基铵或溴化N-(3-苯氧-2-羟)丙基-N,N,N-三乙基铵,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得以证实。测定了其对氧烷基化反应,氮烷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相转移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碱性介质中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二羟基二高碘酸合镍 (Ⅳ) 配离子 (DDN) 于25 ~ 40 ℃区间氧化异丙醇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对 DDN 为一级,对异丙醇为正分数级.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 随[OH-]增大而增大,随[IO4-]增大而减小.有微弱的正盐效应,未检出自由基.提出一个包括 Ni(Ⅳ) 和异丙醇生成加合物前期平衡的反应机理,导出的速率方程满意地解释了所有的实验事实,并计算出平衡常数、速控步骤的速率常数及相应的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有机合成反应路径提供有利的依据,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298.2~313.2 K的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铜(Ⅲ)(DPC)酸根配离子氧化1,3-丙二胺(PDA)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对氧化剂DPC是一级,对还原剂PDA的表观反应级数(nap),1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INDO/2—MO法和IADO法计算了一些过渡金属离子六水合物和六氨合物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电子传递系数,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符,这不仅表明两种计算方法行之有效,还可以根据电子传递系数的计算值和反应速率常数的实验值以求得单电子转移反应自由能变化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深对二甲苯异构化过程的理解,获得优化的操作参数,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改性HZSM-5催化剂上间二甲苯(MX)异构化反应过程。同时,选用Powell法与四阶龙格库塔法相结合的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回归出各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采用线性拟合获得300~390℃时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模拟计算了反应温度和进料空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0℃下、空速2.0×103h-1时对二甲苯(PX)产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19.
用"物质吉布斯自由能法"对磷铁掺钴制备磷化二钴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298~1600 K的范围内,FeP、Fe2 P与Co反应制备Co2 P可行,吉布斯自由能分别由-60.96、-27.55 kJ/mol升高至-33.40、-15.48 kJ/mol.对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分别为:lg Kθ1=34...  相似文献   

20.
溴化锂溶液竖管内降膜蒸发传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直接高效利用低温烟气余热驱动制冷,对不同热流密度、不同浓度溴化锂水溶液竖管内层流降膜蒸发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膜传热系数随溶液进口浓度升高而减小,随热流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实验范围内降膜传热系数关联式。用该关联式设计降膜蒸发传热的降膜式发生器,并对相同传热量的沉浸式发生器进行设计,性能对比表明,降膜式发生器在传热系数、换热组件重量和体积上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