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体”书法流传深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赵孟頫上承晋唐、下启明清,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由于他本是宋朝皇室后裔,却出仕元朝,在气节问题上屡屡为人诟病,其书法风格也被贬斥为“奴书”、“骨软字媚”。然而,从书法艺术角度客观评价,赵孟颊的书法道美俊逸,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书坛较为混乱,彼此混淆不清的现状,文章试作重新整理归类将其分为以下流派:传统书法、类书法、现代派书法、学院派书法。此四类书法的四个分支,彼此呈并列关系 ,其中传统书法又分为:传统派、新古典主义、创新派。同时,对各流派间的分界做了初步界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两方面对新时期曲靖书法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归结,一是按时间的流程,将新时期曲靖书法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滥觞期、发展期、繁盛期;二是从审美风格学的角度将新时期曲靖书法分为三个流派即表现派、唯情派、功力派.同时总结了新时期曲靖书法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唯美”是中围传统书法发展的主流,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统一。书法艺术发展到清代.书坛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与“唯美”传统书法主流背道而驰的反叛潮流。掀起这股反叛潮流的中坚力量是一批不满于黑暗社会现状、不满于官场腐败的文人。反叛潮流的形成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原因。反叛潮流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日实践派.一日理论派。清代书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官场文人书法和在野文人书法分道扬镳并驾齐驱的的局面。反叛潮流的探索开拓兴旺发达,使中国书法艺术突破了自古以来实用性和艺术性密不可分的唯一模式.为中国书法艺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受实用性桎梏的纯粹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创作甲骨书法艺术品,书作者需将甲骨文字与书法艺术同步研习。首要文字正确,然后在观摹临默、求形追神、笔墨技法、章法布局和深化学养诸方面下功夫,以期用毛笔、宣纸,尽可能完美地再现甲骨书契古韵,服务于当代。同时,作者对当今甲骨集字及书艺创作流派作了分析,并对书法、书品、人品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爨乡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直到现在,爨乡乐舞还在民间不断得到传承,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姻丧葬祭祀乐舞、爨乡古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爨龙颜碑》是爨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以及书法艺术演变历程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此外,其铭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辞藻富丽,风格典雅,具有极高的语言文化价值。爨碑铭文英译是传承和保护爨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向海外传播爨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据此,《爨龙颜碑》铭文英译以跨文化传播学为视角,帮助爨文化翻译研究从语内翻译层面拓展至语际翻译层面。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质技巧,积淀了数千年中国传统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民族化精神。从民族化的角度审视书法艺术的传统特质,理解其与华夏化的密切联系,可以提高广大书法爱好的化素质和美学修养,促进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风格是绝对美学理念通过主体书法实践行为的最佳感性形式显现。在概念内涵上,风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特征,但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材料影响到风格的形成;风格不是书法主体的任意所为,但又必须包含主体的美学理念;风格具有美学理念上的最高追求,不仅具有普适性,而且包含书法主体的创造性。书法艺术风格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先验演绎出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并被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风格是绝对美学理念通过主体书法实践行为的最佳感性形式显现.在概念内涵上,风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特征,但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材料影响到风格的形成;风格不是书法主体的任意所为,但又必须包含主体的美学理念;风格具有美学理念上的最高追求,不仅具有普适性,而且包含书法主体的创造性.书法艺术风格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先验演绎出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并被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11.
古筝已有近三千年历史,它在华夏大地上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这些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古筝流派和南方古筝流派,其中北方筝派主要有陕西筝派和山东筝派,南方筝派主要有客家筝派和浙江筝派。不同流派在演奏技法、曲目形式、表演风格等方面都受到了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方曲种音乐、传统民俗民风和特色语言文化这三种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2.
爨宝子碑书体历来被认为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本文则站在新的视点和高度,将其奇异书风与魏晋风度、建安风骨以及“六分半书”等进行多角度比较,对爨宝子碑书法艺术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索,认为其间蕴含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醉态可掬、丑态可亲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北京展出的日本现代“少字数”书法展览和日本现代书法展览,为我国书法艺术爱好者带来了异国风采。从展出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日本书法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日本书法艺术流派日本书法艺术大体可分为七个部分:汉字,又称“唐式书道”。它以中国传统的楷、行、草、隶、篆各种书体来书写一首中国诗或其中几句。由于字数较多,所以也称“多字数”书道。  相似文献   

14.
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乖五合”主客体关系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得时”,“得器”,“得志”三者的关系,即“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书法创作只有使主客体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最佳创作状态,从而心手双畅,创作出上等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书法作为可视的语言符号和记事工具,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同时,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组合艺术,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书法则是现代的人在现代书法观念和审美情趣主宰下所创造的一种新面貌书法。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流派,它在本世纪40年代最先出现在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国,“其中包括1945年前后出现的近代诗文书法、一字书法、前卫书法、刻字等新式书法”(日本每日书遗会理事长渡边襄在《日本现代书法艺术上海展》上的致词)。主要的代表书家有饭岛春敬、宇野雪村、稻村云洞、铃木桐华、户田提山、香川伦子、金田心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拙"论书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以妍为美、华质相半、拙多于巧、宁拙毋巧的过程,可将其分为萌动期、初始期、发展期、高潮期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对"拙"的不同理解,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格调,也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不同的创作风格。关于以"拙"论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书法批评的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书法创作和书法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从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基础、书法史的自我演进过程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儒道思想是明末清初雄强书法风格出现的思想基础,书法文化系统的自我演进是其出现的文化生态因素,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其出现的催化剂,书法幅式的改变则为这种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罗振玉的生平及学术成就,结合罗振玉的印作,从清代学术与艺术发展的视角对罗振玉的篆刻艺术风格以及书法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罗振玉将印章研究与学术研究熔为一体,印章风格与书法风格一致,从而启示当代的篆刻、书法学习者重新审视书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对当今学习篆刻者极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姗 《科技信息》2012,(12):298-298
瓷板画起源于唐代,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渐兴盛,并一直延至当代。当代瓷板画风格流派多样,既有传统派,亦有当代派,更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者。鉴赏者主要从艺术角度兼从工艺角度进行鉴赏,并需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20.
对沈周书法风格之形成问题进行纵向研究,并追溯其书法渊源,将其书与林逋和黄庭坚的书法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沈书早期受林书熏染、后期受黄书影响的论点。此外简要评析了沈周的书法代表作品———《化须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