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爨宝子碑立于东晋时期,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时期,二者均属于“南碑”。因为南碑数量较少,爨龙颜碑不能单独形成一种书体(爨体),而且当时北魏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影响较大,所以也就把该碑归为魏碑体。  相似文献   

2.
历代学者对《爨龙颜碑》的研究,多重书法,重碑文内容;而轻题名,轻制度。本文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首次系统完整地对《爨龙颜碑》的题名职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旅游资料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国外游客而不是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在将汉语旅游资料译成英语时,采用归化翻译或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往往能更有效地使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产生认同感,提高翻译质量,这就是汉语旅游资料英译的归化理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运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法,从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骂詈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在骂詈语的英译上由于不同文化的取向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促进跨文化的交际,消融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和错位,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8.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爨碑管窥     
大爨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洲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近丈,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清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元在陆良访得、始著于世。 爨碑于清代出土后,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解放后,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大爨碑现存陆良薛官堡,小爨碑现存曲靖一中。前者称为《爨龙颜碑》,后者称为《爨宝子碑》。之所以称为“大”、“小”,系以碑版规模区分。历来并称为“二爨”或“南爨”;与“北碑”齐名。大爨碑立碑距今一千五百二十五年,小爨碑距今一千五百七十八年。小爨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大爨全文仅十数字漫漶难认。这两块碑,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爨氏是古代白族的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作为白族先民的碑刻文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族文学的重要文本."二爨碑"的产生分别前于<文心雕龙>九十余年和四十余年,其体式与刘勰<文心雕龙>阐释的诔碑理论范式几乎偶合,为刘勰诔碑理论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实证,在白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上承后汉滇文化,下启唐代南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产品出口和文化输出的“薄弱环节”,中国原创网游的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原创网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透过语篇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征途》等原创网游语篇的英译现状,探讨并提出原创网游语篇的翻译策略,可对网游英译实践给予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钟泽楠 《科技信息》2012,(20):207-208
本文通过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古汉诗"白日依山尽"的景观意象进行剖析,并结合英语词义和文化综合运用,试图评论该诗句的多种英译版本,认为语篇分析理论对诗词的英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古唐诗《登鹳鹊楼》的英译,历来中外翻译界学者已给出多种不同的译法。其中对于该诗的首句"白日依山尽"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翻译版本至少达十余种。笔者综合多种语篇分析理论的把握和理解,试图对此句诗的具有代表性的六种英译方法进行推敲,借此为古汉诗句的翻译标准和方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且说屋里》英译最初发表于《天下》英文杂志,是老舍作品译作的发端。基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老舍作品初期英译的赞助人、译者与作品,探讨译作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及制约,填补了老舍作品初期译作研究的空白。通过分析表明,宏观归化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微观异化翻译策略。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各种文本及文外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谈到翻译,往往想到的是两种语言的翻译,即语际翻译,好像事不关及语内翻译.在国内,一提到语内翻译也囿于古文今译.那么,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存在不存在界面研究?以界面研究为方法论,通过两首唐诗的英译文本,探讨分析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的界面研究.语内翻译无论在语际翻译的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语际翻译借助语内翻译构建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话.  相似文献   

15.
张妍 《科技信息》2011,(9):145-145,311
模因跟基因作为个体生命特征的最小载体一样,模因是语言文化信息的载体,模因论认为语言翻译就是通过一种模因转换成另一种等效语用功能模因的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以模因论为基础对汉语菜单语篇的英译做了分析,发现非文学语篇翻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翻译理论作出合理的说明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中充斥着各种外语词汇及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文化传递中至关重要。该文从阐释学理论视角,主要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珍妮·凯利的《围城》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进行阐释,分析和研究其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分析,不仅拓宽了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领域,而且还为今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现实再现,语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不仅承载、传播、传承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与建构一种能被广泛认知的大众文化或精英文化。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社会定型意识的反映。翻译作为目的语再表达和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对此类语言的翻译研究需要给出明确而令人信服的解答。讨论了汉语在英译时语言性别歧视问题,揭示了汉语中女性语言不同于男性语言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并结合汉语中性别语言的特点和实例探讨了汉语性别语言英译时文化差异的演变和具体翻译途径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