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2000年以来对古今有关学者《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进行再度分析研究的论文,将之大致归为三类:(1)对古代学者《文心雕龙》研究的再研究;(2)对现当代学者《文心雕龙》研究的再研究;(3)近五年对《文心雕龙》研究的综述性论文。并对这三类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概括和总结,以期展现世纪之初"龙"学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书名的意思,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分歧的焦点在“雕龙”一词。其实,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整部书的体系、沈约对此书的推崇等方面看,刘勰是想通过这部书来揭示文学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阐述文学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一般规律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6.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  相似文献   

7.
刘的风骨论,历来为《文心雕龙》的研究者所注意。但是对它的解释,长期以来颇不一致,譬如对“风骨”一词二字的含义问题,就各说不一。在六十年代初,《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对这问题曾组织过讨论,发表了多篇文章。至于见诸其他书刊的就更多了。其实,前人有些阐述还是比较确当的,其中较早的有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之释,后来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风骨篇注释,肯定了黄氏之说,并“复推明其义”。黄、范二氏的注释,对这个问题作了提纲挚领的说明,其他同志也发表过不少好的意见,然而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这里只想在大家探讨的基础上,对风骨问题再补充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拾遗本,刘永济校释本,王利器校证本,以及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郭晋稀注译本等多种。这些注本,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其中有一些词语,各家注释不一,有的较难理解。为了祛疑,现摘记几条于后,并提一点浅陋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指正。 (1)、“豆之合黄” 《文心雕龙》《附会》篇云:“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这里“豆之合黄”一语,怎样理  相似文献   

9.
虽然《文心雕龙》与《人间词话》立论的文化背景以及批评标准和思维模式有较大区别,但《文心雕龙.隐秀》篇与《人间词话》境界说对创造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的要求却有一致性。王国维“有境界”是对刘勰“有秀有隐”的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文心雕龙》中审美感觉思想的认识还几乎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文心雕龙》继承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审美感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和内质,同时兼取了各家思想资源,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综合和提升,试图把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当时审美“新变”要求统一起来,以“唯务折中”的态度来调和“复古派”与“新变派”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新华字典》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已发行4亿多册,其注释的科学、准确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所公认。有些读者对《新华字典》的部分注释内容存在误会,主要包括:一、《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的差错率是否为零;二、《新华字典》的“.”号用法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三、《新华字典》是否有环保观念;四、《新华字典》检字表“多开门”的检索方法是否科学。本文对此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是《文心雕龙·序志》的核心思想 ,亦为《文心雕龙》之精神线索 ;“心哉美矣”更是刘勰的灵魂慨叹 ,其中的“心”与“美” ,兼及儒家与道家。“树德建言”与“傲岸泉石”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志向 ;“振叶寻根”与“攀云采锦” ,则是儒道两家的审美旨趣 ;而儒家的“为仁由己”、“内圣外王”与道家的“为道日损”、“逍遥无待” ,作为刘勰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昭明文选》文类繁多,词章优美,成为历代文人、学者阅读、品鉴的蓝本,对其注释亦应运而生,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李善注与五臣注。然两家注因其注释体例不同而呈现出不一的训诂面貌,历代文人、学者对两家注颇有争论。本文以《述祖德诗二首》为例,浅析两家注注释体例、产生背景与阅读人群以及雅俗之融合等问题,以价值中立的原则客观论述两家注之优劣。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是一部恢弘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评诗论文,深从六艺,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内容极其丰富,以今人观点看可以涉及文学的许多部门,如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论、美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以及南朝以前的文学史论等。从不同角度,都可探讨它的文学价值.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要深刻探讨和认识清楚,并非易事,近代学者已多有探索和讨论.本文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问题,试再补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纲”《尚书·盘庚》云…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概括论述刘勰以前及齐梁时人对诗、骈中声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 ,全面地分析了《文心雕龙》声律论对诗、骈内声律运用的革新性、拓展性见解 ,并以《文心雕龙·声律》等篇的写作实践为依据 ,深入探讨了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论尤其是“浮切相调、飞沉交错”说对后世格律诗文制式形成的导向、定位作用与深远、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骨是《文心雕龙》一书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论概念。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彦和用了一个比喻:“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这里,它道出了其内涵的形而上特点:风骨即文学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它象飞鸟的翅膀。 准此而言,我们可以说,风骨既不可能是旧式学者如黄侃所说的“文意”、“文辞”(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也不可能是众:多“五·四”后学者所说的风格。文意文辞本是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何劳冠以风骨作叠床架屋式专论?风格虽不失形而上范畴,但它是对既成艺术作品作分类性审美把握时所使用的一个中性术语。而刘氏这里所谈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浮华的文风致使文章偏离根本,重文轻笔的现象也流弊日深。为匡正时弊,刘勰在著书《文心雕龙》时主张文笔并重的观点。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用”的内涵定位主要体现在“功用”方面;在文体分类上注重功用型体裁的收录;在文体写作上,为文的功用要求和功用影响体现了文笔平等观点;文章功用原则的贯彻,是纠正重文轻笔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