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意”与“象、量关系实际是比兴关系,采用的是比喻与象征的手法,一“意”既可换多“象”,一“象”亦可呈多“意”。意象有四种主要类型(纪实再现型、写景咏怀型、托物寄寓型、变形灵动型),意象的营构手法也多种多样;诗词的锤炼,主要是炼意。  相似文献   

2.
书法的意象     
李洁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14-116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本体也是意象。首先,意象世界是“人化”的世界,是审关的世界,是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和谐世界。其次,根据格式塔心理同构理论,书法艺术中意象是超于物之上的一种意念形态,当外在力量与内在情感形成最和谐的“契机”时,关也就产生了。第三,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象一般表现为三个递进的方面,即:象内之象(笔画线条),象外之象(心物相契),无象之象(道体光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6.
界定“艺术语言”、“意象”,解释“立象以尽意”的含义,论证“立象以尽意”是艺术语言的本体;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立象以尽意”的过程,艺术语言的审美过程是析象悟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8.
张利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1):16-19,24
研究意象组配及其原则,有助于还原意象本真,丰富创作本论,揭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意象组配通常有三种方式:单象式、多象式和变形式,遵循着六条基本原则:“意”对“象”应有引领作用;“意”与“象”应有一个最佳象征切合点;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延伸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暗示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独创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复合美。  相似文献   

9.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物(景)”、“事”,其中“情”与“理”为“意”、“物(景)”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相互联结,如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就有“异质同构”或“同形说”的解释。而这种“异质同构”说用于解释意象的形成,是被公认比“移情”、“投射”说更为精确的。因此以此为基础,将辞章四大要素进行联结,除了可就个别意象由“异质同构”推扩至“同质同构”外,也可再就整体意象拓大到“异形同构”与“同形同构”,加以呈现。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构”,都有“单轨”、“双轨”与“多轨”的不同,以造成其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吉言是人们用以表达对未来事物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吉言表达方式不同,对象及效果也不同。本文以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上海话中的吉言进行分析,发现上海话中的吉言不仅具有表达对未来美好祝愿、期待好运降临的作用,更有消除厄运的作用。其中、"客套语"常被用以带来好运,而消除厄运则通过"会话/交际修补"等手段达到,"谐音词"更兼具期待好运与消除厄运的双重语用功能。此外,不同的言外行为不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文从中国文化入手分析“喜福“的含义,小说中的“喜福“是希望,是中国人直面现实、刚健有为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论藏族装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装饰图案艺术历史悠久,题材丰富,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是藏族人民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对藏族装饰图案分类、美感形式、色彩等审美特征的探索,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有利于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美术的产生,数学的公式、定理中蕴含的美逐渐在艺术领域里为人们所发现和利用.将傅里叶级数与图案纹样的构成形式相结合,对图案纹样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和实践.傅里叶级数形成具有数理关系和非人为因素的图形,为图案纹样设计提供了新的理性创作工具,也为设计师提供更广阔的形态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戏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时空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情节剧向现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戏剧、荒诞戏剧等形式。时空艺术也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戏剧在向西方戏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时空处理模式,对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经历了从荒蛮到开明的过程.在人们对美学的认识中,由肯定“神性”到肯定“人性”这一质的转变最值得我们去关注,众多的历史艺术品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从“纹饰”的发展规律可见,传统美学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渐渐表现出“以人为本”的艺术思潮,这是我国文化开放性与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内容、表现形式、创作主体观念都在发生变异。当代艺术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美学信念,更多地体现崇形式、重表现、反传统、非理性。我们对当今的哲学、美学、艺术哲学进行的一些思考都要以艺术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异为出发点,在批判性的检视中重新思考美的定义问题和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本主庙装饰艺术的巧妙运用,使建筑的主题或某种文化的涵义凸现出来,形成视觉焦点,产生深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得建筑艺术的外观和形式具有了丰富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装饰图案的丰富性与象征性、装饰风格的世俗化与演进性、装饰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说艺术是西方晚起的一种文学样式,神话、故事、诗歌、戏剧这四种文学形式与西方小说艺术血肉相连,在题材、艺术思维方式、结构方式、技巧等特质上是以上四种文学形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