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陈独秀和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美学第一阶段的末期,产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美学的变化,常常并不是直接导源于某个美学家的理论建树。而且美学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由美学家、艺术家的主观意愿所弓得.美学的变化,植根于全社会审美理想的变化,审美理想的变化又紧紧与人们的人生理想密切相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多数人如果觉得生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么美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陈独秀和李大创,作为这个历史时期十分活跃的思想巨人,他们对于美学的作用,恰好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来实现的。他们也谈到过美和文…  相似文献   

2.
社会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研析这种美学方法得以产生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美学观点。这种观点的前提条件是源于一种认识:一门科学只有对某一事物的关系体系做出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逻辑表述时,这门科学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因为在本质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而人们认识、掌握和表述其内容的方法、途径、辞令和逻辑,又必须和必然适应其特定的美学环境和特殊的美学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3.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编辑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传播、积累和提升社会文明的重任,编辑工作从产生开始就是受一定的审美意识指导进行的,编辑美学是随着人类生活进步,编辑事业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和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较好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优秀的出版物必然融入了编辑美学素养的灵魂和美学创造的实践,时代需要编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积累审美经验,使报刊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5.
孔子美学研究有三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实践美学是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不能适应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需要;而徐复观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实质,未深入到个体生存的本真层面;以叶朗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道家美学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忽略了孔子美学本体论的探索。孔子美学的未来走向,应建立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并将其研究对象放在艺术的生活世界,从而确立孔子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每个特定时代都会产生体现该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从不同层面反映并代表该时代社会内容及其本质特征,表达和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是一种最能体现和代表时代向前向上发展最新需要的、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召唤时代前进的内在灵魂和时代旗帜,正是这样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不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观照美和美感,形成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创造等命题。新实践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实践本身具有超越性,美和美感是在自由的实践中生成的。同时,实践美学也是在论争中发展完善的,对实践美学的误解和随意歪曲有必要澄清和纠正。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既是实践的,也是为人生的,他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讨论美和艺术的问题,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基础上阐发对美的理解。在他看来,美学的问题需要通过艺术来解决的和回答的,蒋孔阳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对象,巧妙地诠释了他的美学理念。因此,要了解蒋孔阳美学思想,就不能忽略蒋孔阳对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社会成员采取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而政治社会化既是社会个体获取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培养政治情感等的过程,又是特定社会培养、训练社会成员政治规范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并增长其政治参与知识,提高其政治技能,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政治社会化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政治社会化作用时也有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教育对象上要注意突出教育对象的选择性,青年人和社会流动人口需要倍加注意;并且也要注意新的社会环境新生变量如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作用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几乎已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和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共同结果.“现代实践转向”在中国奠定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美学,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现代实践转向”又打破了实践美学的唯我独尊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多元共存的开放局面.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依然一枝独秀,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美学中的核心流派,并以“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共存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其中,以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秀遗产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西方美学发展为参照系,建设新实践美学,就是一个主要维度或多元共存中的主要“一元”.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苏秀扬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概括了教育与美学的关系,说明它是美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历史进程中的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虽然在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系列的诸如“沿门持钵”、“非此即彼”、“简单还原”等问题与缺陷。认真梳理与反思这些缺陷与不足,并努力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与考量中国当代美学,对于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联系实际的、返回常识的、主在关系生成的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把关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即是人在对象上面的自我观照。实践美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今天,传统的实践观和旧有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已不尽符合现实要求。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进行重释,使其理论基础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换,以适应哲学和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封孝伦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经历过初构、改造和成熟三个阶段,他以三重生命学说为支撑,以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建立起一个独特、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理论创获。生命美学是哲学价值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准确、深刻地解决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的哲学内涵问题。与所有哲学美学一样,生命美学需要真正解决人类审美活动精神个性问题,需要以实证的专题研究实现自我深化。  相似文献   

17.
艺术批评不仅具备艺术意义,更有文化意义。批评的类型、模式、规模和观念,反映了该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流向,钟惦案作为中国当代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其丰富超前的电影美学观念表现了中国人特定的电影文化心态,并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他的影评理论,将是我们建设崭新“影评学”的重要基础。一、“以社会为天职”:大众影评论影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影评?在这个容易模糊的概念问题匕钟惦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词:大众影评。“电影评论从专家的书房里走出来,使原来只作为接受对象的电影观众,直接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上,朱光潜、蔡仪和李泽厚先生被公认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家,他们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美学的代表。朱光潜先生持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即欣赏,是人们心中的看法,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蔡仪先生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泽厚先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这些美学大家的思想体现了美学学科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和扬弃性。从历史的分析入手,比较各家美学观点的异同,有利于理清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再论新实践美学的几个关键命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芳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2):23-25,49
新实践美学自出现伊始,便不断遭受着各方面的诘问和质疑,但是,新实践美学以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的观点为哲学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在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接触中,国内一些青年学者接受了这些思想并以之为武器对新实践美学发起新一轮的攻击,但新实践美学也在讨论中不断得以反思和发展,变得更具生命力.在几次论战中,更是坚定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念以及将实践划为三个维度,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的思想.新实践美学的生命力就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从实践价值论研究美学,不仅是世界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使实践美学研究可以克服自然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客体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偏颇,还可以在实践基点上统一利、真、善、美,使实践美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