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袋栽香菇培菌和出菇过程中,菌棒由于受害虫杂菌病源物侵染而引起一种腐烂病,致使菌棒腐烂生命力降低而减产,甚至完全无收。因此如何减少菌棒腐烂,是提高袋栽香菇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技术.一、发生原因1袋栽香菇的培养基是木屑加麸皮或米糠,这些培养料富含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既可作袋栽香菇的营养源,也很适合其他微生物如绿霉、黄曲霉、木霉、根霉和细菌等杂菌生长,特别是老菇场还堆放着废培养料,这些都会成为杂菌的原始发生源。杂菌的发生并吸引喜食腐殖质的菇蚊、菇蝇和跳虫等害虫,带杂菌孢子的害虫扩大传播到培菌健壮…  相似文献   

2.
杂菌污染是袋栽香菇生产中的一大害,预防和杜绝杂菌的污染是制袋期的一个关键环节,把握好这个环节对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达到优质高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平香菇栽培方式和生长条件。试验证明,平香菇属中低温型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0℃左右;用以木屑为主的栽培料进行瓶栽或袋栽,生物转化率为112%。平香菇风味介于平菇和香菇之间,可在北方地区进行人工大面积栽培,但其遗传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对国内不同地区引进平菇的九个优质菌株,在延安自然条件下木屑袋栽,观察各菌株的菌丝体生状况,抗杂菌侵染能力,子实体经济状及生物效率诸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宜我区不同季节栽培的最佳菌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袋栽香菇发展很快。但袋栽香菇的畸形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袋料栽培中,要针对畸形菇的产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1)大脚菇对于高温型品种,如菇出菌较迟,出菇时遇低温影响,易形成大脚菇。防止措施主要是根据选用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合理安排栽培季节。(2)空心柄菇菌筒失水严重,空气湿度偏低,气温偏高,导致幼菇脱水而空心。防止措施是每采光一潮菇后及时浸水处理,一方面可补充菌筒的水分损失,另一方面,又可刺激菇营形成。(3)螺盖菇只有如田螺盖大的菌盖。高温型品种生理尚未成熟而又…  相似文献   

6.
在配制香菇菌袋栽培料时添加0.2%(质量分数)增菇激活酶,研究增菇激活酶对菌丝生长周期、菌丝胞外酶活力、栽培料理化指标、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增菇激活酶组的菌丝满袋时间为70 d,比对照组提前15 d.在菌丝转色期,增菇激活酶组菌丝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持续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菇后采收子实体,增菇激活酶组的生物学效率达96.75%,比对照组提高21.99%,子实体营养成分略高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攻克污染率居高不下这一难题,摆脱了传统香菇栽培采取完全熟料,绝对无菌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发酵料栽培其它食用菌的原理,以香菇发酵料为基质,采用不同的热力处理方式,对香菇菌丝和两种主要霉菌进行接种培养,结果表明香菇发酵料经100□热力处理0.5至5小时,可有效抑制两种主要霉菌的生长,同时对香菇菌丝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这一结论将会使香菇代用料袋栽建立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冬季室内平菇堆袋发菌,是指在冬季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大量的平菇栽培袋中,不经灭菌(即生料)而接入平菇栽培种,然后将其堆积在室内发菌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属于生料发菌,其特点是:①生料本身杂菌量大,发菌污染率高;②大量生料堆袋发菌,可产生发酵热,在春秋正常季节生产,容易造成“烧料”,生产受到损失。此研究可克服杂菌污染和“烧料”问题,并能在冬季充分利用发酵热,节省冬季发菌需外加热源的费  相似文献   

9.
富硒香菇的深层培养及其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在含有不同浓度无机硒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香菇菌丝体,探讨其耐硒和富硒特性,结果表明,香菇有一定的耐硒能力和很强的富硒能力,深层培养获得的富硒香菇菌丝体其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多糖含量受添加硒的影响不大,而谷胱甘肽含量随硒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灵芝代料栽培生产中, 污染多以霉菌为主,实验对污染的菌袋做了如下处理:菌丝生长前期污染严重的,其培养料做发酵处理、中、后期污染的(菌丝长至袋长的1/3以上)进行脱袋覆土 ,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的培养料,能用于平菇的生产,且菌丝较在正常料中恢复得快,生长健壮,覆土处理的能有效抑制杂菌蔓延。  相似文献   

11.
袋栽黑木耳以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较快。由于黑木耳生活力较弱、抗病害能力比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差,杂菌污染较严重,直接影响了其效益和持续发展,污染使原料、人力、财力等造成了浪费和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其污染成因,筛选了具有防污、助长、快速发酵、广谱高效、无臭、无腐蚀、无刺激性气味,并有生物和化学防治双重作用的生化型防治添加剂“生料快速发酵防治助长剂”拌入培  相似文献   

12.
密闭式增菌培养袋是用医学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次性透明软袋,经与传统式增菌培养瓶的对照试验表明:二者对多种细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传统瓶式增菌污染率为3.8%,而密闭式增菌污染率为零。该培养袋做成后可4℃冰箱保存一年不失效。目前已经试用该袋对288份临床标本成功地进行了细菌学检验。这种方便实用的培养袋将会广范用于临床,取代传统的培养瓶,改变细菌学检验程序多,易法染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13.
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菌丝体多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赛金  涂晓嵘  黄林  涂国全 《江西科学》2007,25(3):292-294,301
采用生物工程发酵技术进行灵芝菌730菌丝体多糖扩大生产,在50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中通过控制深层发酵工艺条件获得灵芝菌丝体、灵芝多糖。结果表明:发酵70 h,镜检菌丝壁上无明显的芽头和锁状联合,菌丝体有少许自溶,无杂菌。灵芝菌丝体的浓度达到30%左右,胞外灵芝多糖和胞内灵芝多糖分别达3.5g/L和4.8%。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高溶氧水平对设备的要求,在谷氨酸棒杆菌C.glutamicum ATCC 14067中表达增强摄氧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itreoscilla hemoglobin gene,vgb),以此提高细胞的摄氧能力及能量的供给水平.对得到的重组菌和野生菌进行了发酵实验.在溶氧只有5%的条件下,重组菌比野生菌细胞干重提高了1.2倍,单位细胞谷氨酸的生产能力提高了6.5倍,单位细胞谷氨酰胺的生产能力提高了1.4倍.对比结果显示,含有vgb基因的重组菌比野生菌在细胞生长、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合成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用4种常用食用菌菌种(香菇B01、856,平菇豫6、831),在高低温(耐热极限温度和最适培养温度)交替的多循环处理条件下,比较4种菌种的菌丝体生长势的变化及其抗高温能力。结果发现,处理过的4种食用菌的菌丝体在恢复正常温度后均出现了不同天数的停止生长期,香菇随着生长停止期时间的延长,其恢复生长后的生长速度相应加快。B01菌丝体在间歇高温处理时生长势强于856,菌种豫6在8、10、12个循环处理后,恢复生长均较831旺盛。因此,B01、豫6抗高温能力分别较856、831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密闭式增菌培养袋内培养液的灭菌效果和有效使用期,我们选择了高压灭菌法,采用手提式高压锅和卧式灭菌柜两种装置,给予不同的压力、时间、降温方法,对该袋进行了耐压、灭菌效果和培养基质量的检定。结果表明:密闭式增菌培养袋在卧式灭菌柜内,压力达到68.95kPa 30min,带压降温100个密闭式增菌培养袋仅有4个破损,耐压率达到96%。而在手提式高压锅中,压力达到68.95kPa 20min时,未带压隆温的30个袋中有26个破损;时间为15min 30个袋有20个破损;压力给以55.16kPa 15min时,30个袋有7个破损。提示我们在制备此培养袋进行高压灭菌时,应带压降温,破损率才能达到最低水平。耐压试验合格的密闭式增菌培养袋内增菌液经培养基检定试验证明完全适于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革新与发明     
天麻是种与密环菌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现有的天麻栽培技术是用锻木自然传菌法,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烂种、杂菌感染严重、产量和木材利用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进行了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栽培麒麟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液体菌种可加快栽培袋中菌丝体的生产速度,缩短出菇时间,提高产量(液体菌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出菇时间、第1潮菇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0.38 cm/d、35 d、313 g/袋和394g/袋,而固体菌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出菇时间、第1潮菇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0.24 cm/d、45 d、270g/袋和339 g/袋).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温度、不同冷冻时间处理4种菇(泰芝,539平菇,丝绒紫菇,假蜜环菌)的菌丝体,经解冻、转管、培养后,测定生长活力,结果表明:在所用温度范围内,随冷冻处理温度的下降,菌丝体反而易转活萌发,且长势好、生长速度快;未经缓冲平衡处理的菌丝体比缓冲平衡的选转活萌发。说明冷冻温度越低、解冻速度越快,细胞受到的伤害越小。  相似文献   

20.
香菇代料开放式两步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第一步根据香菇菌丝所产生的酶能分离大分子物质的生理特性。采用该项技术收到了克服杂菌危害,补足基质养分,保证香菇产量和节省能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