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开发软件的工程.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受教育者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中的方法学和工程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现阶段体现了国际化、多元化、本地化和工程化的特点.软件行业深切感到这四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新工科与工程认证的理念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培育行业认可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积极探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提出结合双创教育与学科竞赛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新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与学科竞赛的内容,同时贯穿思政教育,拓展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从高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提升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软件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3.
姚峰 《科技咨询导报》2009,(32):239-240
围绕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软件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针对当前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全面地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原则,探索了应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案或模式,论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实践环节。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体系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推进,软件工程专业面临众多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分析软件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校企联合制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模式,提出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软件工程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IT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及实践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设置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措施,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建设是在新工科背景要求下实现提升软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适应智能经济时代,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目标的基本要求。其具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工程理解能力、严谨自律的学习习惯和对软件进行熟练操作生成的技巧,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软件项目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陆鑫  傅彦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Z1):247-249,268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符合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体系是十分关键的要素。文章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要求基础上,探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给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案。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评价手段。以期待这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对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软件专业人才,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树立CDIO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仿真实训环境,构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措施,形成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实际,阐述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与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家需要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大背景,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五年制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树立CDIO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仿真实训环境,构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措施,形成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实际,阐述五年制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与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需要高素质软件人才的大背景,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五年制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树立CDIO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仿真实训环境,构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措施,形成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文章结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办学实际,阐述五年制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与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跨进CMM     
《科技潮》2001,(4):12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Cavnegie 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CMM 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它可以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对软件生产过程进行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需要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软件人才市场的岗位出发,对软件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作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各岗位的详细能力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岗位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可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是当今软件工程中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原有的开发方式,在当今系统越来越复杂的开发活动中,特别是在用Agent表示高层次抽象行为实体的软件系统中,通过组织Agent成为具有独立能力和协作的部件,形成比已有的软件方法更加适合的开发方法,在开发基于Agnent系统中采用高层次、特殊软件工程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特点,以及软件工程中相关技术针对Agent实现的扩充,为实际建立基于Agent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移动软件行业蓬勃发展,市场对此方向的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鉴于移动应用与传统桌面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开发方法、质量管理等多方面存在不同,高校现有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内容也需随之调整。在深入分析了移动开发的特点和目前高校软件工程系列课程所存在问题后,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三方面论述了面向移动应用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初步构建和实施,对于系统的增加学生的移动开发知识,训练移动开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目前多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现有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分析了粗放式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以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侧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与尝试,总结了近几年来山东大学软件学院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整体思路,提出了以"软件工作室"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并发培养、技术能力与综合能力并重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软件行业对创新型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我国高校应通过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搭建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平台、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着力提高创新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着软件的成功开发.而随着软件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迫切需要开展软件需求工程双语教学.针对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案例和项目驱动十在线辅助”的双语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通过基于案例和项目驱动的双语教学环节进行实践,将软件需求工程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查看全部>>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影响要素;其次分析了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要素;最后,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分析了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的要素决定,得出跨国知识吸收能力、高层管理团队国际化经验(知识)、区位选择、制度支持是影响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的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局限,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围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讨了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可能途径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根据软件工程应用型培养特点,立足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不适应的主要问题,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行业和企业需要,实施PTC(岗位、课程、能力)关联,探索"4阶段4层次"校企联合培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在培养方式与内容、教学改革、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取得有效改革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应用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