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彗尾一般是在彗核的背太阳一侧延展,但也观测到几颗彗星在某些特殊情况却呈现出从彗核朝向太阳一侧延展的扇形或长钉形的反常彗尾或向日彗尾.反常彗尾是彗核抛出的大尘粒组成的尘埃彗尾,由于受太阳辐射压斥力较小而成为其轨道面附近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会危害空间环境和航天安全,因此,观测和研究反常彗尾对于预防这些大尘粒撞击飞船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常彗尾的基本解释和事例,然后阐述了反常彗尾的尘埃彗尾动力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最后简述了我国彗星猎人发现的新彗星C/2007 N3(Lulin),即鹿林彗星及其在2009年1-2月观测到的奇特反常尘埃彗尾情况,并给出了初步处理的一些形态图像和解释,初步测量和估算了反常彗尾长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非引力模型II对Hale-Bopp彗星的非引力效应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对哈雷慧星运动轨道作了数值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由于太阳质量损失引起的哈雷慧星运动轨道半长轴随时间的变化率为29.5 cm/a.  相似文献   

5.
6.
彗星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彗星电泳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的方法 ,因其操作简单、快速及灵敏等特点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着重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图形分析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中山大学室温引力波检测器近年来在数据录取和处理方面的改进,并用以分析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碰撞期间的记录,结果未能证实有来自碰撞的引力辐射.  相似文献   

8.
比较磨砂载玻片和常规光滑载玻片对彗星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筛选最佳彗星实验用玻片。分别采用磨砂载玻片和常规载玻片进行彗星实验,检测紫外线处理K562细胞3 min和6 min诱导的DNA损伤,采用CASP分析软件比较两种不同载玻片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常规载玻片的背景荧光较弱,而磨砂载玻片背景荧光较强,且有斑点状杂质荧光;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照射3 min时,分别采用磨砂和常规载玻片检测到的尾长为54.83±16.22像素和60.05±17.25像素;照射6 min时的尾长分别为62.73±15.29像素和74.96±15.67像素。结果显示磨砂载玻片影响图像的采集和分析,降低了彗星实验检测的灵敏度,提示在彗星实验中应选择常规光滑载玻片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9.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两种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尝试建立小鼠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DNA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各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认为小鼠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并认为细胞的DNA损伤可作为农药等化学品致突变性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对小鼠不同脏器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小鼠不同脏器(睾丸、胃、脑和肝)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DEHP可引起小鼠DNA的损伤,并且随着DEHP浓度的逐渐增高,DNA的损伤也随之加重,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睾丸的细胞,胃内膜的细胞,脑的细胞中,当DEHP的浓度达到375 mg/kg时,则可造成DNA的极显著断裂(P<0.01).而在肝的细胞中,当DEHP的浓度达到125 mg/kg时,就可造成DNA的极显著断裂(P<0.01).当DEHP的浓度达到500 mg/kg时,除了脑的细胞外,DNA的断裂均不显著,可能已形成交联.  相似文献   

11.
阐明了流星雨的成因并介绍了流星雨的观测方法和实践,以及它的研究意义,对天文教育与科普工作者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详细论述了狮子座流星雨形成的原因以及历史上观测的概况。针对天文爱好者,指出流星雨的观测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1999年发生的狮子座流星雨进行全面回顾。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近年来彗星实验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将各种以肿瘤细胞为基本实验材料的不同实验,从材料、致损伤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为今后在同类的肿瘤细胞实验中应用彗星实验技术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较详尽地综述了1994年7月发生的苏梅克-列维彗星撞击木星的前因,全过程,激烈程度,初步观测成果及撞击的后果,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彗星和木星木质的深入了解,对人类如何避免这类灾仅性天象在地球上重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SO2体内衍生物是SO2进入机体后在体液中代谢转化的衍生物-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慧星试验)研究了SO2体内衍生物对小鼠腹腔注射引起小鼠胃细胞DNA的影响.在衍生物剂量为0 g/kg体重,0.125 g/kg体重,0.250 g/kg体重,0.500 g/kg体重的染毒条件下,雄性小鼠胃细胞DNA拖尾长度分别为1.14 μm,8.98 μm,14.33 μm,24.71 μm,雌性小鼠胃细胞DNA拖尾长度分别为1.20 μm,6.34 μm,12.67 μm,18.59 μm.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拖尾长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SO2衍生物可引起小鼠胃细胞DNA损伤,且随SO2体内衍生物注射剂量的增高DNA损伤加重,并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r>0.95).另外SO2体内衍生物对雌性小鼠胃细胞DNA损伤比雄性小鼠弱.这些意味着SO2的体内衍生物具有引起哺乳动物胃细胞DNA突变的潜在危验.  相似文献   

16.
人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检测南京市水源水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对N市多个自来水厂水源水中的有机浓集物进行了毒性检测.结果表明,各水样浓集物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以每管100mL剂量组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不同水厂源水间的遗传毒性存在较大差异,镇级水厂>市级水厂.试验结果与环保部门对各水厂水源水水质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彗星试验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和灵敏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可以引入环境监测,能有效检测饮用水源有机浓集物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7.
苯酚和邻甲酚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小鼠睾丸生殖细胞、鲫鱼红细胞慧星试验,研究了苯酚和邻甲酚的致突变效应及对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和邻甲酚能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苯酚和邻甲酚对人淋巴细胞、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及鲫鱼红细胞的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3种彗星试验的结果均表明,阴性对照组仅有2.5%-7.5%的细胞出现DNA迁移,且迁移距离很小,损伤程度为2.5-8.0(专用单位),而阳性对照组表现出99.5%-100%的细胞拖尾率,并且细胞严重损伤,其损伤程度为248-361.8(专用单位),这证明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还表明,苯酚和邻甲酚对3种细胞DNA损伤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小鼠睾丸细胞及鲫鱼红细胞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相比,NDA损伤程度更为严重,揭示上述两种细胞对苯酚和邻甲酚的损害作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又称彗星实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 mg/L)的丁草胺溶液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丁草胺质量浓度越高,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越显著.经丁草胺溶液处理24 h,蝌蚪红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彗星DNA长宽比)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并与丁草胺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丁草胺对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说明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对两栖动物遗传毒性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变质量质点动力学方程(密歇尔斯基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变质量少体问题的运动方程,并利用小参数方法得到了变质量少体问题的分析解。文中还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彗星运动上,讨论彗星轨道中非引力效应。指出非引力效应会导致某些彗星轨道半长径和偏心率等产生长期和周期变化,这些变化将明显地影响彗星运动的周期以及过近日点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在这些彗星精密定轨和探讨其轨道动力演化时应当考虑这种非引力效应。文末还具体计算了恩克彗星轨道中非引力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花倒水莲对辐射损伤小鼠组织DNA的防护作用.方法:实验设计分照射前给药和照射后给药2个模块,每模块各5组.复制60Coγ射线(辐射强度为6Gy)对雄性昆明种小鼠辐射损伤的病理模型,黄花倒水莲提取液2、4、8 g/(kg.d)连续灌胃7天,正常对照组、照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用彗星试验检测小鼠多种组织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黄花倒水莲照射前给药和照射后给药,均可明显降低小鼠肺、肝、脾、睾丸、淋巴细胞DNA的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P<0.01),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花倒水莲可以减轻60Coγ射线所致小鼠组织DNA的损伤,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