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杰 《科学世界》2006,(4):92-93
彗星由彗核、彗发及彗尾组成。在夜空里,美丽发光的彗尾是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由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彗核蒸发出大量挥发性的物质,因此,彗核是彗尾的供给源。各个彗星的成分有所不同。平均80%左右是冰,其余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再加上有砂砾的尘埃,所以被人称做“肮脏的雪球”。  相似文献   

2.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彗尾中的某些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离子体彗尾中,能观测到许多螺旋状结构、疑聚结构和云状物.这是作为等离子体园柱体的彗尾,沉浸在太阳风等离子体之中,受到扰动的产物.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Ⅰ型彗尾中非线性扰动波的特征及其某些演化过程,从而使上述彗尾中的许多观测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讨论了Ⅰ型彗尾中扰动波的演化特性,并作了定量计算,与观测进行对比,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轴对称的彗尾非线性波难以稳定,流线会失去规则的结构而变成各种云状物质;而非轴对称的彗尾,却能产生稳态的非线性螺旋波。由此,不少观测到的彗尾现象,能得到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题记每数万年重逢是一颗彗星与地球的约定上一次到访尚是旧石器时代散发着绿色翡翠光彩多幸运,人类如今观测到你请允许我们一睹你的风采C/2022 E3(ZTF)彗星散发绿光,彗核直径据估算约1.6千米,彗尾绵延数百万千米,可能来自距离太阳5万至10万天文单位的奥尔特云。它是一颗长周期彗星,大约每5万年绕太阳一圈。  相似文献   

6.
从古时候起,彗星就已经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敬畏。有很多书列举出了历史上的彗星,但是都没有很详细的描述过那些大彗星的具体信息和形成原因。本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了历史上每次大彗星的详细情况,涵盖时间范围非常广,从公元前631年观测到的彗星到2006年的麦克诺特彗星。除此之外,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博学的知识把彗星的相关知识解释的非常清楚,包括什么是彗星,如何出现以及出现后如何变化等。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1999,(4)
今年2月8日北京时间5时4分15秒,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一艘名为"星尘"号的空间探测器,由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升空。它的目标是与81P/怀尔德2号彗里相会,采集其彗尾和彗发中的尘埃颗粒,并将其送回地球。这一探测活动或许能帮助科学家从彗里尘埃中更多地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为何选择怀尔德2号彗星该彗星是1978年由瑞士天文学家怀尔德发现的。1974年9月10日以前它尚在太阳  相似文献   

8.
碳化硅(SiC)尘粒是宇宙尘埃的重要成分之一,亚微米尺寸的SiC颗粒在11.3μm波长附近有非常显著的晶格振动带.早在20世纪60年代,Friedemann等人就预言了SiC尘粒可以冷凝在富碳恒星的质量流失喷出物中.随后,通过11.3μm的光谱特征,在碳星的星周包层检测到了SiC尘埃.另外,通过原始陨石中同位素异常发现前太阳(Presolar)SiC尘粒最终确立了SiC在星际介质中的存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星际空间中并未观测到SiC的11.3μm吸收特征.本文主要介绍SiC的光学性质、SiC在天体环境中的观测特征,从而推断SiC在星际空间的丰度上限,并对其在星际空间中的演化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扁长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行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  相似文献   

10.
居敬 《少儿科技》2014,(6):26-27
<正>"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每当想起地球上的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诗,我"心"中便一阵激动。地球人称我为"世纪彗星",是因为他们原本预测我在飞掠近日点时会强烈挥发,成为百年来最明亮的彗星,但他们没有观测到预想中的明亮一刻,我在飞掠近日点前已经解体,只残余部分物质在轨道上继续前进一段时间。我叫"艾森",我为彗星代言。  相似文献   

11.
12.
运用非引力模型II对Hale-Bopp彗星的非引力效应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彗星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彗星电泳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的方法 ,因其操作简单、快速及灵敏等特点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着重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图形分析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对哈雷慧星运动轨道作了数值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由于太阳质量损失引起的哈雷慧星运动轨道半长轴随时间的变化率为29.5 cm/a.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中山大学室温引力波检测器近年来在数据录取和处理方面的改进,并用以分析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碰撞期间的记录,结果未能证实有来自碰撞的引力辐射.  相似文献   

17.
阐明了流星雨的成因并介绍了流星雨的观测方法和实践,以及它的研究意义,对天文教育与科普工作者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两种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采用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DNA损伤检测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又名彗星试验),来检测农药对小鼠DNA的损伤,尝试建立小鼠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新型杀虫剂吡虫啉和抑食肼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DNA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各浓度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认为小鼠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农药对细胞DNA的损伤,并认为细胞的DNA损伤可作为农药等化学品致突变性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比较磨砂载玻片和常规光滑载玻片对彗星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筛选最佳彗星实验用玻片。分别采用磨砂载玻片和常规载玻片进行彗星实验,检测紫外线处理K562细胞3 min和6 min诱导的DNA损伤,采用CASP分析软件比较两种不同载玻片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常规载玻片的背景荧光较弱,而磨砂载玻片背景荧光较强,且有斑点状杂质荧光;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照射3 min时,分别采用磨砂和常规载玻片检测到的尾长为54.83±16.22像素和60.05±17.25像素;照射6 min时的尾长分别为62.73±15.29像素和74.96±15.67像素。结果显示磨砂载玻片影响图像的采集和分析,降低了彗星实验检测的灵敏度,提示在彗星实验中应选择常规光滑载玻片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