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紧密围绕学生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外围综合能力这一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设"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构建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科技创新三大平台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该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文中在讲述改革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实践情况的同时,重点介绍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法及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具有模糊性。生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指出安全工程专业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不够、管理困难、经费不足、实习单位难落实等情况。在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以相关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将仿真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指导过程和考核办法的持续改进的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下实践教学现状,基于工程思维的视角,对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企业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实施,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人"到"职业人"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划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研究、探索和实践了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践表明,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推动了理论与工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依托我校气象行业优势,把物联网技术与气象应用领域结合起来,提出了"培养气象物联卓越人才,跟踪产业发展前沿"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以完全人格教育为统领、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气象物联新型工程人才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中心+基地"的模式,加强"专职+双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分布+集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工程+创新"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安全工程学科的创新建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应用实践,初步探索安全工程学科的创新建设方法,即社会化、市场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建设思路。同时,介绍了我校建设安全工程学科的具体措施,近期规划和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碎矿与磨矿》课程是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总结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碎矿与磨矿》课程在小班授课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了"课堂教学+知识拓展"模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示范教学+实训实操"模式的碎矿与磨矿设备教学及"实例启发+工艺创新设计"模式的碎矿与磨矿工艺教学框架。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矿物加工人才,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开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3个"3+1"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基于3个"3+1"模式的培养体系,重点阐述了"3+1"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培养时间设置方法;最后,对该培养模式的可实施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3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介绍井冈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对创新人才培养及创新机制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在培养方案中以"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为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并创造条件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最后,针对特色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功能材料领域具有"理工交叉,理工结合"的学科特点,按照"顶层设计"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了"学科通用基础、专业方向和创新设计实验平台"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了"基础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创新研究型"三个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多模块选择,分层次、多元化培养"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为功能材料领域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实验教学保障。  相似文献   

11.
陈琳 《科技信息》2012,(11):222-223
CDIO工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模式,它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从工程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随着时代和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中国民航特色专业的交通运输专业,迎来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痼疾,建立更加适应现代民航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期。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为指导,将四个教育和实践的训练环节与放行评估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相结合,以期建立"本科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培养对象的专业底蕴,缩短未来就业岗位的适应期。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服务海西的拔尖创业创新人才,优化专业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应用型教学特色,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了适应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文中介绍了环境工程系在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特色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迫切要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工程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实践课堂。结合升华模型加工制作实例,探讨了工程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实践证明,工程训练课程以实践实例为基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完善了专业课程实训实践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实训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的结果表明,改革了传统实验方式和考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和民族类院校办学宗旨,制定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并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多个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强化实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开发建设实践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对大连民族大学和其它民族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仓储及配送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实验的思考性,设计性不强等问题,文中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入手,结合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仓储及配送中心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层次型创新实验体系,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训练的建设,文章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职业技能资格等级鉴定的引入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创新能力与广泛学习、注重实践密切相关,同时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又是保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现的桥梁。对于探索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年制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重技术和强适应性两个方面,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能强化工程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文中针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探讨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思路和“学校-企业-师资”合作推动的“跨域交融”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施结果表明该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培养高校工科专业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与"卓越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工程实践教育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效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其发展特色分析七个关键问题,从"四大方面、五种层次、六类实践"深度剖析创新教育的开展,建立自主创新工程实践教育的平台,构建创新实践教育的体系,提出创新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以解决符合工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