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对活化铝盐类型工艺和合成锆的甘氨酸复合物溶液工艺进行改进,旨在优选除臭剂活性成分(RLE)工艺参数.研究表明在铝盐溶液活化后,m(铝盐)∶m(锆盐)为1. 25∶1,m(锆盐)∶m(甘氨酸)的范围在1∶0. 23到1∶0. 35之间所制备的RLE作为活性组分会使除臭剂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溶胶—凝胶法制备氟化物薄膜光波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酰丙酮盐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饵的锆钡镧铝氟化物薄膜光波导。第一步为制备包含锆钡镧铝及铒的溶胶;第二步为在基底上用旋转镀膜的方法镀膜及氟化。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薄膜用扫描电镜测量了其组分和表面膜的形态。同时也测得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相似文献   

3.
以二乙醇胺和乙二醛为原料,合成N,N-二羟乙基甘氨酸.利用其螯合性能,加以碱式氯化铝、氧氯化锆和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一种带阳离子性的新型水溶性铝锆偶联剂,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作出表征.将此偶联剂初步应用于造纸涂布中,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甘氨酸和金属锰盐为主要原料,制备甘氨酸锰络合物,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系p H值等因素对甘氨酸锰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工艺,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产物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甘氨酸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h,反应体系p H5~6,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甘氨酸锰络合物的产率为47.86%;红外光谱证明产物为甘氨酸锰络合物.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Zr在铝及铝基合金中的作用,提出利用氧化锆、氧化铝直接在电解槽中电解Al-Zr母合金的工艺方案;从热力学角度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iedema模型对锆在铝中的活度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活性阳极电解条件下(1223K),锆与铝可以共同析出,锆在铝中的活度系数接近1;氧化锆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约0·55%;可以在电解槽中直接生产锆的质量分数为2%左右的Al-Zr母合金·  相似文献   

6.
磷酸盐是无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发展速度最快、涉及面最大的高新功能材料 研究常温四合一型磷化剂并用先进的合成技术,制备一系列的磷酸锆盐 磷酸锆盐是一类效果很明显的离子交换剂,对其合成方法及应用有必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以聚合氯化铝(PAC)、氧氯化锆和己二酸等为原料合成了带有羧基功能基的铝锆偶联剂.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等测试方法对铝锆偶联剂及改性前后的纳米TiO2进行表征.对铝锆偶联剂表征的结果表明:己二酸分子中的一个羧基同时与铝和锆原子中心相连,另一羧基则作为偶联剂的功能基得以保留;铝锆偶联剂分子中无机部分所占比例高达71%.对利用铝锆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得到的纳米TiO2表征发现:铝锆偶联剂在纳米TiO2表面形成化学吸附,但此吸附并未对纳米TiO2的晶型产生影响;改性后的纳米TiO2在水中的分散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聚合氯化铝(PAC)、氧氯化锆和己二酸等为原料合成了带有羧基功能基的铝锆偶联剂, FTIR分析证明,己二酸分子中的一个羧基同时与铝和锆原子中心相连,另一羧基则作为偶联剂的功能基得以保留;TG-DTG分析表明,铝锆偶联剂分子中无机部分比重高达71%。利用合成的铝锆偶联剂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借助FTIR、TG-DTG、XRD、TEM和粒径分布等测试方法对纳米TiO2的界面性质进行分析。FTIR和TG-DTG分析证明,铝锆偶联剂在纳米TiO2表面形成化学吸附;粒径分布和Brookfield粘度测试说明,改性后纳米TiO2在水中的分散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四种不同偶联剂对坡缕石进行表面改性,用沉降高度法对改性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了四种偶联剂表面改性坡缕石的优化工艺。红外光谱分析研究表明:偶联剂改性坡缕石中,铝锆偶联剂与坡缕石在改性过程中发生了相对强烈的化学键合;相对于其它三种偶联剂,铝锆偶联剂和丁腈改性酚醛树脂产生的化学键合最为强烈,因此可以认为铝锆偶联剂能够较好地改善摩擦材料中丁腈改性酚醛树脂和坡缕石纤维界面结合状况。  相似文献   

10.
 据20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全球已查明锂资源量6200万t,其中59%锂资源分布在盐湖中,而绝大部分盐湖为高镁锂比盐湖,高镁锂比盐湖中锂的提取工艺更难,吸附剂可以一步直接提锂,研发循环性能高、稳定性强、制备高效的高镁锂比盐湖锂盐吸附剂迫在眉睫。根据吸附剂的制备材料和吸附机理不同,将现有吸附剂进行分类,总结了离子筛吸附剂、铝盐吸附剂、天然矿物改性吸附剂发展现状及吸附流程。对比研究发现,天然矿物改性吸附剂具有离子筛吸附剂和铝盐吸附剂提锂的所有优势,制备简单不产生废料,经济、环保、高效,在未来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工艺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反应温度范围内以熔盐为介质通过炭纤维与金属锆反应制备出碳化锆/锆涂层炭纤维,并在反应温度为800℃时,研究反应时间对碳化锆/锆涂层炭纤维表面相组成、形貌及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00℃可制备均匀致密的碳化锆/锆涂层;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碳化锆/锆涂层厚度略有增加;涂层后炭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比原炭纤维的相应值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12.
淬火速率和锆含量对7055型铝合金晶间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淬火速率和锆含量对7055型铝合金晶间腐蚀的影响,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其机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淬火速率和锆含量的增加都可提高合金的抗晶间腐蚀能力,当锆含量大于0.1%时,合金晶间腐蚀的淬火敏感性明显减小;微量锆的添加阻碍了再结晶,细化了晶粒;淬火速率的提高减小了晶界无沉淀析出带的宽度,因而提高了合金抗晶间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已在火星、木卫二及土卫二上发现了大量盐类矿物,木卫三、木卫四也可能有盐类存在,可见盐类在行星普遍存在.盐类研究对于行星科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盐类光谱研究直接帮助研究者对探测数据进行解译,确定盐类矿物种类,在探测数据不明确的情况下,盐类稳定性质等还可以帮助限定盐类矿物在探测区域出现的可能性;其次,盐类矿物是行星多层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行星盐类的研究可以获取行星相关过程中的地质历史信息,根据所研究盐类起源的不同,盐类研究有助于理解行星内部的演化、表面水溶液环境、大气成分和结构;此外,盐类起源是生命起源的基础,行星盐类研究是地外生命探索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综述2008 年至今开展的火星盐类类比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测定的几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锌盐返滴定法、铜盐返滴定法对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与国标"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进行了比较试验,分别介绍了锌盐返滴定法、铜盐返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测试步骤及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做了回收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5.
以曲拉通X-114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为油相,铈锆镨铝硝酸盐混合水溶液或氨水溶液为水相组成双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掺杂镨(Ce,Zr,Al)O2纳米固溶体,并利用XRD,TEM,FT-IR和Raman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结构、晶粒大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镨掺杂入(Ce,Zr,Al)O2形成的混合氧化物为萤石型立方晶相结构的均相固溶体,环己烷/曲拉通X-114/正戊醇/水溶液组成的双反相微乳液体系是合成粒径尺寸5nm左右、分散均匀的掺杂镨(Ce,Zr,Al)O2纳米固溶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乳状液稳定性为指标,在室内评价了腐植酸盐对吉林稠油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腐植酸盐可以作为稠油乳化剂使用,具有一定的乳化降黏作用,但因原料、生产工艺不同,乳化性能存在差异。腐植酸盐与氢氧化钠复配使用可大大提高乳化性能。腐植酸盐可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的乳化效果,其中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最好,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7.
二次铝灰低温碱性熔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利用低温碱性熔炼法提取二次铝灰中铝的过程.探讨碱灰质量比、盐灰质量比、熔炼温度、熔炼时间、不同添加剂和不同混料方式等因素对铝浸出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碱灰质量比1.3、盐灰质量比0.7(NaNO3)或0.4(Na2O2)、熔炼温度500℃、熔炼时间60 min.湿混料可以提高铝浸出率,以NaNO3为添加剂干混料铝浸出率最高可达87.52%,以NaNO3为添加剂湿混料铝浸出率最高可达92.71%,以Na2O2为添加剂湿混料铝浸出率最高可达92.76%.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高岭土综合利用的新途径。通过酸解,在获得铝盐的同时,得到白炭黑,对于高岭土的综合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原料配比、电解温度、电流密度及保温时间对合金中锆含量和电流效率的影响,得到用熔盐电解直接制备Mg-Zr合金的新工艺.XRD分析表明合金中有Mg相、Zr相和Zr H2相;SEM及EDS分析表明锆原子在Mg-Zr合金内多以单质锆的形式存在,均匀分布在晶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