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港式饮茶具有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 ,它是香港人社会关系得以强化以及建构身份认同的文化领域。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式饮茶在香港表现出自助、自动和自由选拔的意识 ,成为官方文化和普及文化一致接受的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自 1 9世纪末以来 ,香港的凉茶铺在香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的交往以及文化的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凉茶铺历史的简要回顾 ,可以揭示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有趣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凉茶铺的再次流行可以看做是香港人在经历 1 5 0年的英国统治后回归祖国的思乡情结 ,它标志着香港人在重新寻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素叶文学》坚持文学的严肃性和文学性,再现香港人由于中英谈判而显得相对复杂的心情,香港经济腾飞后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严肃文学在香港的尴尬处境。香港的殖民地身份让作家们在描写香港的时候无法视而不见,隐隐在文章中透露出殖民统治的"后遗症"。本文以《素叶文学》前期的小说为切入点,阐述英帝国在香港实行的文化殖民政策对香港的文学、香港人的生活价值观和面对回归时的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由沈从文挑起的"京海论争"目的在于"文学价值观"的问题,但很快被迫脱离了这一范畴,成为一场错位的对话,于是京派在"他者的叙述"中逐渐获得身份认定。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重审京派,我们认为其价值正在于它一切以生命为关注点的"另类"人文立场,它在"启蒙的文学""革命的文学"之外,赓续了意义深远的"文学的启蒙",以其民族想象或者说文化想象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政治、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探索构造"Ukish"一词的必要性;从形态学中构词法的角度探索构造"Ukish"一词的可行性."Ukish"一词的构造将加强北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英格兰人、威尔士人对英国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英国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香港学者散文创作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分支。香港学者散文创作受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 ,又吸收融汇了西方文学的幽默风趣 ,它是作者学识、机智、才情和辞采的完美体现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本文对香港学者散文创作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考察 ,分析评述 70年代后香港学者散文勃兴的历史原因和香港特定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它产生的影响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和主要作品 ,并就香港学者散文创作与大陆的散文创作进行比较 ,总结归纳了香港学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转型时期,以往的价值体系瓦解了.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走向了价值虚无。笔者认为文学想像力丧失的现实根源就在于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导致作家无法对现实进行理想的提升和理性的批判.文学只能匍匐于现实去展示它的琐屑与“欲望”。文学想像力的丧失是其对现实的超越性品性的丧失,最典型地体现于“新写实”和“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13.
香港时装业的人文优势对时装设计的影响是深刻的。从其人文优势的形成根植于多文化的交融,实现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进而形成独特的时装设计特色,得到国际时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在时装设计中融汇城市的人文优势、形成设计特色是提升内地时装产业的地位、提高中国时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所谓香港模式,是指以开发商为中心的一条纵向价值链,从买地、建设、售房到后期物业服务,通常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开发商也因此被称为"全能开发商"。美国模式的核心则是金融运作,房地产信托基金和投资商成为房地产的主导者,地产开发建造商或中介商成了围绕资金的配套环节。该文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利弊并重点分析了美国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近一个半世纪来得法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香港1853-1996年月降水资料,对香港19个时距,包括1-12月,春、夏、秋、冬、前、后汛期和年降水做了特征分析,发现香港降水有其显著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政治以其极端的高压剥夺了文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迫使文学产生严重畸变,文革“老三篇”就是想象力极度匮乏、走向极端的政治小说,无论是它的英雄塑造、情节设置,还是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无一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复制。解读这种受政治利益驱动的“机械复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俗化文学大潮中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机械复制”大有启发,从而获得一种关照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7.
电视学是将学和电视巧妙的结合,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对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产物。但画面语言与字语言的巨大差异使电视要完成本的诗意到镜头的诗意,实现诗意的想象到诗意的具像的转换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运用“意象修辞”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视自身的优势来实现电视学传播效果的最佳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笔从受众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视界出发,结合电视散《大树下的春草》和电视抒情长诗《狂雪》中对“意象修辞”手法在电视学中的成功运用的详尽阐述,论述了这一手法的独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沪港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沪港两地的非营利机构状况差异很大。香港慈善机构经过长期发展 ,已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的整体性福利组织 ,成为社会福利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内地的非营利组织传统曾经中断 ,是伴随着改革而兴起的 ,与政府关系密切。这些组织发展还很不完善 ,概念不清晰 ,经营管理较混乱 ,尚未形成组织化的制度。内地非营利组织应该充分学习香港的现代理念 ,借鉴香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CEPA的签署与顺利实施,为香港和内地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融合和要素流动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也为厦门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厦门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全面提升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厦门必须借助CEPA机遇,重点加强与香港在服务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在现代设计中其不仅承担字义信息传播的功能,同时它作为汉字印刷体特异的形式,有着很强的视觉美感,对设计作品的文化生成和文化联想有很强的激发作用:通过"式"的使用和借鉴、"形"的提取与衍生、"势"的把握与承传、"意"的沿用与延伸和"境"的相适和暗喻等方法,使书法在视觉传达中获得文化联想和附加值,对提高设计品牌的品位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