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 2 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人类学支派 ,饮食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在国内有待进一步介绍。港式茶餐厅象征着香港的文化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 ,它源自对欧式户外饮食方式的模仿 ,随着饮食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变化 ,港式茶餐逐渐具有了代表香港大众文化传统的深层意蕴 ,成为香港人对香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自 1 9世纪末以来 ,香港的凉茶铺在香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的交往以及文化的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凉茶铺历史的简要回顾 ,可以揭示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有趣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凉茶铺的再次流行可以看做是香港人在经历 1 5 0年的英国统治后回归祖国的思乡情结 ,它标志着香港人在重新寻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香港"这个论题的提出,是想探究"文学"在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特别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规划单位的现代,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它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都市文化认同的建构当然不能依赖于刻板的想象方式,"文学"为香港文化身份的获得提供了不同的想象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区分对文化国家的归属性认同和对政治国家的赞同性认同有助于我们明晰有关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困惑,也为当前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国家认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文化国家认同教育的维度,而是同时推进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教育。以公民身份为制度与价值平台,在公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认同基于公民身份这一制度与价值平台得以整合。教育作为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应明确两种类型国家认同的区别,通过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能包容分歧与冲突的能力,从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公民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中国与新加坡。这使得中国人对新加坡有天生的亲近感,甚至将之看作"自己人"。这是一种错误认知,新加坡华族的身份认同与中国人迥然不同。新加坡华族的身份与认同可从"政治身份与认同""文化身份与认同""情感认同"三方面分析。"身份"是客观的,而"认同"则是主观的。新加坡常住人口(居民)约55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约340万,永久居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杨枝甘露     
桑梓 《少儿科技》2011,(8):28-29
杨枝甘露是经典港式甜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由香港厨师首创,如今在香港每家甜品店,酒楼和食肆都可以“寻到芳踪”,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无归属的印第安人埃贝尔如何依托印第安传统文化重新确立印第安信仰、找回自己本来具有的身份的过程,探讨部落土地和传统仪式在寻求身份认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与复杂的跨国网络与跨界互动相比,公民身份却划分了清晰的边界。香港回归中国主权后,对其公民身份的类别划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依照香港基本法中对居留权的定义,很大一部分——近一百六十七万人——可以享有这个权利,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跨界社会关系有着复杂历史。尽管香港与内地的社会和经济高度统一,但其边界仍然严格限制了人口从内地向香港流动。这种既统一又分离的状况导致了一种复杂的对立,部分地反映在关于居留权的争论。即使那些已经成功移民香港的内地居民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是怎样在香港这样一个住房价格最高的城市中获得可以负担的住所。因为新移民无法申请公营房屋,但这些房屋却占香港房屋总数的一半。而其私人住房的价格又是世界上最贵的。  相似文献   

12.
香港电影以其自在的生存方式打造了独特的化景观。香港电影深谙大众消费时代的整体特征,将商业与利润作为电影创作的首要前提,直接影响了香港电影化生态的形成。旨在从商品化、世俗化、标准化三个方面研究香港电影的化生态。  相似文献   

13.
客家菜馆的变迁反映出战后香港社会的文化发展和饮食方式的变化 ,它是洞悉传统习俗和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时一个重要参数 ,对客家菜馆的研究有助于说明香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建设和谐社会,培养一大批社会工作队伍人才重要性日益突出。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历史已有半个世纪,已积累丰富经验。审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借鉴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都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滑坡/泥石流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困扰多年的地质灾害问题,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香港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而香港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边坡进行治理,以减轻和避免滑坡/泥石流所带来的灾害.文章拟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评述与介绍,并通过一些滑坡案例对香港行政区域内的滑坡规模和基本成因进行基本的阐述,介绍香港政府为治理滑坡所采取的管理方法、相应的政府架构以及政策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时香港图书馆的参观考察和亲身体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优异而高质量的服务工作是香港图书馆最可贵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紧密相连,在粤港澳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其信仰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的历程,而其信仰的基点则是祖先崇拜和寻根意识,因而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对粤港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Hong Kong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 are leading clothing exporters in the world. Together they accounted for nearly 29 percent of the global clothing exports in 1999. The paper is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ly, it discusses that high world market share is an indicator of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product. From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it was identified that Hong Kong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 were competitive in certain discrete clothing items and a trend was apparent in the production shift of labour intensive clothing items from Hong Kong to the Mainland as witnessed from 1987-1993. With the revised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clothing items released by United Nations,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broad clothing categories of knitted and woven garments from 1987-1998. It was discovered that Hong Kong was traditionally more competitive hi knitted garments while the Interior of China possessed advantages hi the manufacture of woven items. Taking the labour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