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草属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报道了赖草属各种植物的优良特性及其优良基因用于改普通小麦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小麦-多枝赖草异附加系统选育的研究现状和远缘杂交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福州内河污水对紫露草减数分裂的遗传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氨氮含量超标的污染河水处理紫露草花序,观察对减数分裂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污水能导致紫露草的染色体畸变,产生染色体断片、滞后染色体、多连体、"T"型染色体、后期 桥、后期 桥、相连双微核,并出现染色体不均等分束分裂产生多束体,而且每束染色体的数目均不相等.  相似文献   

3.
1.在处理过的材料中,不少花粉母细胞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论是在分裂的任何时期均观察到有不正常的染色体产生,染色体发生胶合或膨大,出现微核,后期桥,落后及先行染色体等。甚致在分裂间期也见到核呈现固缩。2.在处理过的材料中,由于其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遭受破坏产生了不正常的减数分裂,结果形成不少空的败育花粉粒,这可能是产量降低的因素之一。3.在处理过的材料中,也观察到有少数正常大小形态的花粉粒,这可能是由于处理休眠种子,其含水量少,细胞均处于休眠状态,对 X 射线的敏感性不强的关系,故一些花粉母细胞均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4.在对照的材料中,亦见有极少数花粉母细胞产生不正常的分裂,染色体发生胶合,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等。5.在对照的材料中,花粉母细胞产生不正常染色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界条件不仅与不正常的温度有关,还可能与不同地区的某些条件如宇宙线照射等有关。内在因素可能与其花粉母细胞的生理生化活动有关。6.在对照和处理过的材料中,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均为顺序型,四分孢子均为田字形。  相似文献   

4.
利用HBSG法对多枝赖草、普那菊苣的根尖染色体进行了C -分带研究.根据李懋学等(1991年)对C -分带的描述方法,首次确认多枝赖草染色体的C -分带为2n=28=5CT 2CTI 2CT 1CTI 1CTI 1C 1T 1TI,普那菊苣各染色体的C -分带为2n=18=2CT 4CTI 1CT 1CTI 1CT I .另外还对C -分带实验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小孢子材料为对象,全程观察并分析了云南松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及特征.云南松减数分裂构型为11.72II0 0.24II1 0.04I,配对指数为98.67%,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和配对指数高于其他裸子植物.染色体交叉平均数目(2.42)和染色体异常分裂现象频率(4%)远低于其他裸子植物.云南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保守性,与其高度保守的有丝分裂核型较一致.这也说明云南松所在的松属是松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6.
在获得转CBF4和bar基因蒙农杂种冰草植株的基础上,应用PCR和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蒙农杂种冰草植株中的整合及拷贝数.确定外源基因CBF4和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冰草基因组中,并且是以多拷贝的整合方式插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说明外源基因对蒙农杂种冰草成功地进行了转化,可以作为后期转基因冰草植株研究及培育转基因冰草新品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探讨大蒜的不育性,对宝坻大蒜气生鳞茎的发育、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的异常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大蒜的气生鳞茎数量多、长势快;(2)大蒜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有27.4%的细胞出现异常分裂现象,包括滞后染色体(7.6%)、染色体桥(9.3%)、染色体断片(1.7%)和微核(9.7%)等异常行为;(3)正常发育的花粉母细胞在形成花粉粒时逐渐干枯.花粉母细胞中高频率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花粉母细胞在形成花粉粒时的干枯可能是导致大蒜不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6个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阐述了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比较了亲本和杂种的花粉粒育性。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是极不正常的,但各杂交组合间有一定差异。(2)同一个山羊草种,不论是作父本还是作母本,二个杂交组合核质背景的互相调换,对杂种F_1代减数分裂的异常效应是相近的。(3)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导致花粉粒的败育。此外,讨论了减数分裂末期Ⅰ和末期Ⅱ染色体发生异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雌核发育的高背鲫,成熟分裂前期共经历了细线期、偶线期、凝线期、粗线期和双线期5个发育阶段,显示出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偶线期染色体可能没有正常配对,进入粗线期在等长上全面发生了分离,以致双线期没有交叉和二价体灯刷染色体形成.这些差异是前期的一种改变,是雌核发育高背鲫由第一减数分裂前期演变成没有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只有一次姐妹染色体分开的一种己有的成熟分裂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杨山牡丹×紫牡丹杂交后代"梦幻"体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为混倍体.对其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细胞进行核型分析,核型类别分别是3B,2B,2C,与父母本有很大的差异.用植物染色体去壁低渗制片法研究了"梦幻"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后期Ⅰ的分裂过程,结果显示:所有的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均异常,在终变期-中期Ⅰ,分别出现了多价体、单价体、二价体提前分离、染色体胶连、赤道外染色体、染色体断裂等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导致了后期Ⅰ的不等数分离,二价体或多价体不分离,染色体胶连及出现大量的染色体断片,最终不能形成正常的雌配子体.此外,在体细胞中观察到的混倍现象在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终变期分别出现了5_Ⅱ+断片、4_Ⅱ+3_Ⅰ,5_Ⅱ+2_Ⅰ+断片、6_Ⅱ+3_Ⅰ+断片等染色体配对构型.  相似文献   

11.
<正>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成熟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方面完成了染色体数目减半(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另一方面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是三个遗传基本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南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在对F1至F4代杂种植株完成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对F5代不同株系(Ⅱ-2,8-1,Ⅱ-Ⅰ-8)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基本正常,88%以上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在20-21对之间,并且绝大多数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少数细胞存在小染色体,数目多为1-2个,且大部分以配对形式存在,由此可见,杂种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且杂种的表型及遗传在较短的世代就基本稳定,但个别杂种花粉母细胞中也存在减数分裂异常现象,如不均等分离,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多着丝粒体,易位环及多价体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供了一种能同时得到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的制片方法,去壁——低渗——Giemsa染色法.利用植物花粉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期,花药壁细胞也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的特点,选用进入减数分裂期的花蕾(花器小的植物)或花药作材料,用酶解,低渗制片法、Giemsa染色,能同时在一块载片上得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相,且染色体完整而图相背景清晰,染色体染成紫红色,更适合于黑白片的显微摄影,此法对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或根尖材料难取的植物,特别是对材料稀少的诱变体或突变枝条进行染色体的鉴定,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非整倍体和人类生殖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整倍体即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于生殖细胞则可能导致不育不孕、自发流产和先天出生缺陷.精子非整倍体发生率为5%~7%,卵子非整倍体发生率为22%~90%;在早期自然流产中,非整倍体率高达50%.绝大多数临床上常见的非整倍体患儿的异常染色体来自卵子(母亲),而且母亲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是除13和18号染色体以外的各种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主要原因.母亲的年龄是迄今唯一被证实的与生殖细胞非整倍体发生密切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减数分裂遗传重组(频率和位点分布)异常可能是导致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的主要细胞学和遗传学因素,减数分裂前最后一次DNA复制时cohesin复合体的加载及其之后的维持异常则可能是引起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的分子生物学因素.减数分裂遗传重组和cohesin复合体的加载均发生于女性胚胎发育的8~30周,而非整倍体卵子的形成多发生在35岁以上的女性,因此我们认为导致非整倍体卵子形成的"罪恶种子"早在35年前即已埋下,随着女性年龄增大,其体内保障染色体精确分离的保护机制如纺锤体聚合检验点被"磨损"削弱,而最终导致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讨遗传重组改变的原因、机理及如何导致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了解卵母细胞中cohesin复合体、纺锤体聚合检验点的功能是否随女性年龄增大而减弱及其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有效防止非整倍体的发生、减少人类生殖相关非整倍体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小白菜与大白菜亚种间杂交及回交世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发现杂种F1花粉可染率90.7%,表现出较好的育性;回交BC1-3花粉可染率升高,表明育性逐步提高.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染色体行为细胞数占总观察数的89.1%,这解释了F1具有较好育性的原因.杂种F1减数分裂各个时期会出现不正常现象,如双核仁、配对紊乱、染色体桥、染色体片段丢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杂种F1育性低于正常二倍体的原因.14.3%的BC1花粉母细胞会出现不正常现象,而BC2-3已经相对正常,极少观察到减数分裂不正常现象,表明在回交过程中染色体稳定是一个快速的过程,这与表型及育性调查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直接涂片法获得了野生烟草(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处于粗线期、背景浅的分裂相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该分裂相中染色体宽度为(0.980±0.036)μm;高度为(5.408±0.040)μm;同源染色体互相靠近,有宽度为(0.379±0.022)μm、深度为(0.033±0.014)μm的大沟相隔;部分区域大沟消失,可能为减数分裂期相关蛋白结合所致,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可见,直接涂片法获得的N.plumbaginifolia减数分裂期染色体可以用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17.
黄牡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遗传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牡丹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发现在其减数分裂中存在诸如单价体、四价体、多价体、同源染色体联会不分离,后期Ⅰ~Ⅱ染色体桥及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微核等一系列异常现象.统计了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分析了黄牡丹在野外结实率低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的合成、形态及细胞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节节麦×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表明,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稳定(2n=28),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15.30Ⅰ+6.35Ⅱ和15.40Ⅰ+6.28Ⅱ. 杂种F1自交不孕,与小麦回交结实率0.88%,F1花粉可染率为2.30%. 利用改良浸根法对杂种F1加倍处理,加倍率为80%.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穗形偏向小麦,后代染色体数目2n=40~59,其花分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存在6~7个单价体、20~21二价体、1~2个多价体. 两个组合的双倍体平均结实率为73.33%、67.19%,单株最高结实率可达93.8%. 通过连续选择,可选育出结实率较高、稳定的节节麦-小麦双倍体或部分双倍体.  相似文献   

19.
纤毛原生动物含有大核和小核。小核DNA分子量很大,组成染色体,在无性系生长期闯不产生RNA。小核在结合生殖时经过减数分裂而产生大核,大核只有无丝分裂,核内含400至10000碱基对DNA。这种DNA分子在结合生殖时通过大核发育而成。 Ammermann,Alonso et al,Golikova,最早发现腹毛类毛虫大核发育早期出现和双翅目幼虫相似的多线染色体。Kloetzel,Murti用电镜观察了游仆虫和棘尾虫的多线染色体,并指出多染色体在发育后期被纤维物质横贯形成染色体间带,进  相似文献   

20.
对4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粒的生活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均存在分裂不同步现象,其胞质分裂方式均为同时型;北美驼绒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Ⅰ出现染色体桥的现象;4种植物花粉粒形态均为球形,花粉生活力均较低,生活力百分率分别为华北驼绒藜49.0%、驼绒藜53.3%、心叶驼绒藜45.6%、北美驼绒藜4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