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目的:观察舒利迭与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随机分为舒利迭治疗组与布地奈德对照组,证实舒利迭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缩短急性病程.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咳嗽、呼吸困难、喘息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优于单独雾化吸入布地奈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选取西固区中医院接诊气管哮喘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43.33%(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哮鸣音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FEF、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支气管哮喘,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计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典型支气管哮喘(CA)患者,其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选取CA患者20例,CVA患者17例,对照组健康人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CA组与CVA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 DC和m 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较健康对照组,p DC数量及比例的增高明显,m DCs/p DCs的比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 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4.
探讨药学监护在支气管哮喘住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选取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药学监护,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依从性。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时用药、定量用药、坚持用药各项用药依从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学监护能明显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观察心达录对心绞痛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对88例心绞痛患者给予心达康15mg/日,3/日,口服,8周为一疗程,采用WX-6型多部位微循环仪,于服药前3日内及服药8周后分别查NMC,NMC多项指标有改善或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改变,进而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了解高原缺氧条件下家兔器官和系统形态与功能改变的微循环基础,为如何更好的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比较高原和平原自然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等微循环的改变等情况。结果: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减少(P〈0.01),血管内径缩小(P〈0.05),血流速度变慢(P〈0.05),血流流态与平原有差异(P〈0.01)。结论高原条件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开放数目、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流态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应用司威特3(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124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结果表明:司威特3具有降低血黏度,以还原黏度为主,改善微循环主要以改善流态为主,以血液流态改变为主型优于以微血管痉挛为主型,急性期优于慢性期,总有效率为87.90%。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释支气管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特征,探究肠道菌群与哮喘病的相互关系,以5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及25例对照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粪便样品,运用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粪便菌总DNA,得到反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的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哮喘个体样本的肠道菌DNA条带数量7—31条不等,平均只有17条;对照组样本个体的DNA条带数量14—36条不等,平均24条.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多变量统计分析表明,哮喘组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显著区别于对照组,两组样本分类明显.两组内不同民族、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的肠道菌群在分子水平上发生明显改变,多样性显著降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哮喘病有关;PCR-DGGE技术结合PCA、PLS-DA多变量统计分析手段具有预测性、先行性的优势,适用于菌群结构未知样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趋化素(chemerin)对肥胖哮喘小鼠气道中IL-17表达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研究了小鼠体内chemerin和IL-17的表达,选取了36只雄性C57BL/C小鼠随机分至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肥胖对照组,哮喘模型组,肥胖哮喘组,二甲双胍哮喘组,二甲双胍肥胖哮喘组。造模完毕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组织,检测血清及BALF中chemerin及IL-17浓度,进行BALF细胞计数与分类以及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肥胖对照组及哮喘模型组相比,肥胖哮喘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chemerin、IL-17浓度明显升高,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经二甲双胍干预后,二甲双胍肥胖哮喘组小鼠chemerin及IL-17浓度较肥胖哮喘组小鼠降低,且各分类细胞计数减少。可见随着chemerin表达的减少,肥胖哮喘小鼠气道IL-17水平降低,chemerin可能参与了肥胖哮喘小鼠气道IL-17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雾化器改良高渗盐水支气管激发试验(改良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乙酰甲胆碱(MCH)支气管激发试验的660例患者及行定量雾化器改良高渗盐水(MHS)支气管激发试验的1 0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倾向评分匹配后的回顾性分析,分别观察并对比两种激发试验的阳性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改良激发试验与MCH激发试验阳性率分别为9. 4%和12. 4%,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OR=1. 37,95%CI(0. 93~2. 00);应用改良激发试验时,已诊哮喘患者阳性率高于慢性咳嗽患者,为22. 8%与9. 3%,OR=3. 18,95%CI(1. 59~6. 33). MCH激发试验中,已诊哮喘患者的阳性率高于拟诊哮喘患者,OR=0. 31,95%CI(0. 13~0. 73).两种激发试验的比较,改良激发试验在拟诊哮喘组的阳性率高于MCH激发试验OR=2. 84,95%CI(1. 23~6. 52).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改良激发试验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乙酰甲胆碱(P=0. 001).结论:改良激发试验与指南推荐的MCH激发试验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目前在中国乙酰胆碱和组胺等激发剂被暂停的情况下,改良激发试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350例8~10岁正常儿童甲皱微循环的观察结果。对观察对象甲皱毛细血管的形态、管袢数目、长度、动脉端与静脉端直径、血流速度与血流状态,进行了描述、测量和记录,并分析了正常儿童甲皱微循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运动-组胺激发试验(EHIA)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者,118例支气管哮喘,22例过敏性鼻炎,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并与单纯运动激发试验及组胺激发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哮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达97.4%,特异性100%,且EHIA阳性所吸入的组胺量也邮哮喘患者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结论: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提高早期或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确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运动一组胺激发试验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组胺激发试验(EHIA)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健康者、118例支气管哮喘、22例过敏性鼻炎、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并与单纯运动激发试验及组胺激发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哮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达97.4%,特异性100%,且EHIA阳性所吸入的组胺量也反映了哮喘患者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结论运动-组胺激发试验对提高早期或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确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要 :探讨血小板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172例健康对照组及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38例 (其中哮喘 5 1例 ,变应性鼻炎 5 0例 ,荨麻疹 37例 ) ,取左手无名指血 ,按李氏等 [1 ] 方法进行血小板形态学分类。结果 :疾病组与健康组比较 ,成熟型血小板显著降低 ,衰老型及变性型血小板显著升高。结论 :血小板能增强由 Ig 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介质的释放作用 ;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可激活血小板发生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出发,以大承气汤通肠利肺作用为切入点,观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及肺肠合病大鼠动物模型及在大承气汤方药干预下,肺与大肠之间共同免疫物质TH17/Treg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免疫机制.方法 建立哮喘组、肺肠合病组、大承气汤组哮喘干预组与肺肠合病干预组动物模型,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7/Treg亚群分布表达,及血清中 IL-17,IL-6,IL-2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及肺肠合病组大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血清中IL-6,IL-17水平升高,IL-2水平降低,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肺肠合病组大鼠组更明显(P<0.005).在大承气汤干预下,与哮喘组比较,哮喘干预组与肺肠合病干预组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血清IL-6,IL-17水平下降,IL-2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哮喘发病时肠道功能的变化可能导致肺、肠TH17/Treg的免疫失衡,免疫反应向呼吸道粘膜等部位迁移,加重哮喘的发病.大承气汤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TH17/Treg免疫,提高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归巢”作用,减轻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TRPM8通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Menthol对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观察Menthol对TRPM8野生型(+/+)和敲除型(-/-)小鼠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Menthol可缓解肺组织病理进程,而Menthol对TRPM8-/-型哮喘小鼠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支气管哮喘维医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以非疾病诊断临床相关信息为依据,对诊断明确的1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了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入选的证候要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共线性诊断及主成分分析;使用主成分改进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立各证候要素对证候的贡献度,根据OR值分支气管哮喘各异常体液主症、次症。结果显示,哮喘异常黑胆质型主症为小便发青,舌质青紫,皮肤较凉,脉象细、硬;次症为面色晦暗,口味苦涩。哮喘异常血液质型主症为面色发红,结膜稍红,舌体短、胖,皮肤较热;次症为大便不干,尿色黄赤,痰黏色黄,脉象底粗上细、有力。哮喘异常黏液质型主症为口黏,舌苔白色厚腻,小便清长,痰黏色白,大便干结;次症为口淡无味,结膜发白。哮喘异常胆液质型主症为面色发黄,结膜发黄,皮肤热,小便偏黄,脉象细、浮;次症为舌体瘦、薄,口味甘苦,大便干燥。经过对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所得到的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认为支气管哮喘异常体液分型的诊断要点与临床异常体液分型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靠性高。由此得出结论,支气管哮喘异常体液分型诊断标准的建立为开展维医异常体液病证诊断规范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兴安岭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致敏原.方法:采用北京协和医院变应原生产研制中心提供的标准变应原皮试液对5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12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皮内试验,阴性对照为山西太原制药厂生产的溶媒,阳性对照为0.01 mg/ml的盐酸组织胺.结果:儿童组阳性率为81.8%,成年组阳性率为66.7%,P〈0.0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儿童组,还是成年组,尘螨都是支气管哮喘的首要过敏原,其次是屋尘.结论:尘螨是大兴安岭地区支气管哮喘的最主要的致敏原,它能引起许多过敏症状,特别是儿童.有效的去除尘螨,必要时进行尘螨标准变应原浸液作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使症状减轻到最低限度,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Mauroy B  Filoche M  Weibel ER  Sapoval B 《Nature》2004,427(6975):633-636
The geometry and dimensions of branched structures such as blood vessels or airway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iency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ractal trees can be space filling and can ensure minimal dissipation. The bronchial tree of most mammalian lungs is a good example of an efficient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an approximate fractal structure. Here we present a study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physical optimization and physiological robustness in the design of the human bronchial tree. We show that this physical optimization is critical in the sense that small variations in the geometry can induce very large variations in the net air flux. Maximum physical efficiency therefore cannot be a sufficient criterion for the physiological design of bronchial trees. Rather, the design of bronchial trees must be provided with a safety factor and the capacity for regulating airway calibre. Paradoxicall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ronchial malfunction related to asthma is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the optimized efficiency of the tre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目前认为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多种细胞因子在气道炎症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白介素-8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