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小学生习作而言,所谓的言语智慧就是小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的表达智慧。小学生习作中培植言语智慧,指的是对题材的认识不仅仅停留于表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言”和“意”的合一程度良好,用语不再干涩、平淡乃至苍白,体现小学生用语的慧性与灵性。当前小学生习作中行文平淡又程式化。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作文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练习,是小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怎样才能让习作教学教得有味,让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值得不断探究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方面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些理念都时时在引发我们的思考。我认为要使孩子能快乐作文,写好作文,找准“结合点”,是一条可以借鉴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婉绵 《科技信息》2012,(3):429-429,424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习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文中的语言千篇一律,众口一词.词汇贫乏.满腹“大人腔”等现象屡见不鲜,丧失了儿童时代富有的灵性与气息.其独立的个性.思想的灵魂,思维的火花受到了严重的抹杀。因此.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自主表达能力.已成为当前习作教学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习作是生活的需要,习作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习作要为学生服务。这三点是习作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习作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是学生喜怒哀乐畅所欲言的殿堂.<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倡导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现童真、童趣、童语.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小学生习作中恰恰存在着大量的假话、空话、套话.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物,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多角度对话,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独特感受。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习作素材入手,让他们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写出感实情真的优秀习作。  相似文献   

8.
没有材料可写,有话表达不出来,是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教师教学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学生抒展心灵个性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因为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0.
快乐学习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尺度。就目前小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每每提到作文,愁眉不展,握着的笔似乎有千斤重。有的即使写了也是语言枯燥,内容贫乏。就那么干干巴巴的几句话,敷衍了事,甚至有的习作文不对题,这样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失去兴趣,为了去除学生习作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写作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着教师指导难、学生写作难、"无病呻吟"的状况,传统的习作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违背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因此,营造宽松自由的习作教学氛围,通过习作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创新,使学生自主观察体验,搜集习作素材,感悟真情,自由表达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谢宝珠 《奇闻怪事》2005,(3):29-29,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真实动人的内心体验。然而,不少学生作文时,所选取的素材枯燥,内容单调,层面狭窄,根源就在于没有从生活入手,忽视了身边的信息资源。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藏。教师应引导学生睁亮“发现”的眼睛,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3.
刘玲 《科技信息》2009,(13):223-223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理应成为学生习作的“活水”,但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面对习作越来越茫然,习作成为“无米之炊”。直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语文教师该认真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深入探讨其中缘由。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习作教学应针对年龄阶段的兴趣,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教学实验中的体验张扬灵性,激发兴趣,拓宽思路,能让习作走向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生活化,能让习作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不同的生活呢?原因在于我们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那些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张娟 《科技信息》2010,(3):I0311-I0311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始年级,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小学生要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兴趣是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让学生觉得有事可说,乐于表达,兴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成为语文教师深思与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笔者在习作指导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王延梅 《科技信息》2010,(3):217-217
当今小学生的通病是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习作都是被动的、应命的,也就是说,每进行一次练笔都是先由教师施以“指令”,然后学生应“令”行事(作文)。让学生自然地写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想写、乐写、会写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无话可说的现状,本文结合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经验,从积累素材、以读带写、个性表达、互评互改四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学生心灵关照客观世界的产物,是学生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展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目前,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话、套话连篇,未能表达出自己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