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浅析台湾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台湾海峡原为大陆的一部分,中新世未,由于断裂而形成海峡,台湾植物区系丰富,与大陆相同的科、属、种类多;共有成分中的古老成分多;台湾与大陆西南地区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台湾植物区系中特有种突出,它是大陆岛屿山地植物区系,台湾与菲律宾植物区系关系较少;与日本植物区系有一定联系,而后者属于中国-日本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2.
不论如何称谓"台湾",在大陆的定义与认知中,"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岛内与国际社会,"台湾"已成为一个各自解读并赋予不同含义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有许多台湾学生来到祖国大陆,与大陆人民并肩作战,为全民族的抗战贡献了力量.台湾学生的活动,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参战,表现为直接上前线参加战斗,作策反敌军的工作及台湾学生在日军中起义;二是做后援工作,主要表现为从事宣传教育和医疗救护.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中央气象局的网站上关于台湾气候,是这样描述的:由于台湾位于东亚沿岸,大陆及海洋的气候形态都会影响到台湾的气候,冬季有來自西伯利亚的大陆冷高压,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则有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性高气压,以西南季风为主.冬季,台湾东部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夏季,台湾受偏南风的影响,降水量很大,尤其是 5、6月份,受偏南季风的影响,在台湾形成了降水最为丰沛的梅雨季.  相似文献   

5.
王燕  李利 《科技信息》2007,(33):263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同根同种,同文同语,海峡两岸的课程文件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通过对台湾《纲要》和大陆《标准》两个文件教学评价的比较,对两地英语课程文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台湾岛原来是海洋 ,受地块构造运动、冰期和间冰期、海浸海退的影响 ,经过多次的海陆变迁 ,而逐渐形成台湾岛与大陆隔有台湾海峡的自然地理环境 .  相似文献   

7.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经济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那里有肥沃的田野,供给衣食之源;那里有大小山脉,生长茂密的森林;那里的河流海湾,提供着丰富的水产;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业和矿藏。从很古的年代起,我国大陆上的同胞,就到台湾和台湾各族同胞一起辛勤劳动,创造了台湾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游客源市场,笔者主要以2000—2010年大陆各省市接待台湾游客人数为研究数据,分析了大陆地区台湾游客流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大陆地区接待台湾游客数量呈现增长的持续性、波动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但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其空间分布与总体入境游客流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最后,对大陆地区台湾游客流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台湾来大陆旅游流网络体系、加快台胞赴大陆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学生陆陆续续来到大陆参加抗日斗争。考察他们来大陆的途径,有的直接从台湾来到大陆,有的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间接来到大陆。他们来大陆的特点:一是以抗日为目的;二是路上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0.
前有李登辉,后有吕秀莲,“台独”分子一再信口雌黄,但改变不了铁的事实: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苗裔,同气连枝,血肉相连。虽然台湾目前尚未与祖国大陆统一,但台湾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怀抱。这已一再被历史所昭示。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金人的音乐建构及礼乐倾向是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制度及用乐实践而言,立国之初便进行大肆的文化移植,礼乐制度成熟之后则努力掩盖宋之影响并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地位;就金朝乐论而言,金人则更多以乐表现真情实感,重视乐之"兴",在美学层面尚"淡"求"真"。宋、金乐论思想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制度层面的沿袭并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东宁绍一带为古越国核心区,汉代起这里出现大量烧制成熟青瓷的越窑,且在汉宋千余年间持续发展.分析了浙东越窑制瓷业集群发展的区位和自然环境,认为当地优质的瓷石矿产分布是越窑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方便的河流运输和丰富的植被分布成为越瓷生产的前提条件;江南独特的人地关系是越瓷装饰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的最后一次冰期,当全球海平面下降到现海平面-50m左右,台湾海峡即消失。除了澎湖岛群东南部一片深海域仍为南海东北边一角外,闽-台之间成为一片洼地。这时,闽-台两地的居民互相来往已无天堑之隔,只有一条宽度不大的中心河道,渡过此河便可通达彼岸。本文全面分析了本区的自然条件、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地貌冲淤环境之后认为:从福建的晋江向东,早期以航行,后来只过渡口,取道长元高地上岸可直通台中各地。这是一条便捷和安全兼备的古通道,是古人经过上万年的实践走出的一条传统的故道。此线对下一步海峡两岸进行现代化的跨海通道选线勘研有良好的导向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京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来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测试了10个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化学组成,并和浙江南宋时期龙泉大窑青瓷、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数据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南宋龙泉大窑区,少数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可能来自于浙江龙泉其他窑区.张家湾出土龙泉古瓷的胎、釉料来源和南宋寺龙口越窑仿官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对江西境内越文化遗存和百越首领"番君"吴芮行迹作进一步的阐述梳理,通过赣地出土的越式遗物虽然难以与越国中心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媲美,但其器物特征颇多相同或近似之处,它们反映的文化面貌也大体一致,表明当年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古越先民与浙江境内的越国先民属于同一民族;吴芮是百越首领,又是江西首位名人,越文化遗存在其管辖地盘之内,时代相同,故将他列为并论,通过他的行迹考证进一步说明史籍所记的"扬汉之南,百越之际",这里的主人就是百越民族,有所差别者仅是种姓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8.
越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越人文化落后,没有文字,所以早期的越史和越文化多存留于先秦的汉人文献中。这些文献很有价值,但也有不少错误的传说。唯一一种由先秦越地越人写作的是《越绝书》,此书经过东汉初人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价值甚高。此外,东汉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还有《吴越春秋》和《论衡》,也都有重要价值。东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学者以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顾颉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见。最近20年来,越文化研究出现高潮,许多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关于"古代越文化传播分布地域实勘研究",通过对古代越人流散地区的实地踏勘,对古代越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收获不小,其成果即将以论文集形式出版,对古代越文化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时期濮、越异源,当时濮人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有一部分向南、向西迁移到我国的西南地区;越人则自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分布在自东南沿海到两广、云贵的广大区域内.到汉晋时期,濮、越融合出现了僚,同时也有濮、越融入其他民族中,例如融入氐羌系民族的濮人就成为了现代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元明时期交食推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元,明两朝凡三百六十余年,历法唯《授时》、《大统》。本指出两历气朔和交食之推步差异以及根据历术术给出推步法与是时历官所用算法之差异;同时取历官实用算法就元“授时历议”和明“历法沿革”中的交食记录进行了得核;在此基础上对正史所载的31次古日全食记录的古今推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