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车辆数据的快速增长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本文利用随机因子回归模型,基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贵阳市车辆数据,计算分析出数据增长与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贵阳市2011年各月的车辆数据进行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连云港市1956—2005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它的年月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发现:近50年来连云港市平均气温呈显著增高趋势,并存在突变,各月平均气温除7,8月外,均有显著增高趋势,其中2月增温率最大。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并存在突变。各月降水量除9月减少趋势显著外,其余各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近50年来连云港共出现气温严重事件13次,降水严重事件11次。其中近10年共交替发生10次严重气候事件,严重气候灾害频发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21个气象站5-9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按照低温冷害气候学标准,分别对吉林省5-9月各月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发生类型、时空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没有出现突变,都在减少,但显著性水平各不相同.各月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具有3~5 a的短周期特征,5月、6月、7月、9月中发生的低温冷害有10~15 a的中周期,长周期表现不明显,受局部地貌等因素影响,吉林省5-9月各月的低温冷害发生频次在5月表现为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6月、7月则呈现全面多发的态势;8月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9月则呈现东西多、中部少的特点.吉林省低温冷害型多表现出低温多雨和低温少日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选取延安市及周边14个气象站点1980—2010年逐月气象资料,利用自然邻点插值法对气象站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延安市的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极端变化分析方法,研究延安市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0—2010年间,延安市气候变暖,年际气温持续升高,每10 a递增0.71 ℃,幅度较大; 降水量呈小幅减少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长周期变化规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5~10 a短周期变化差异明显,且震荡规律性减弱,相比而言,气温变化较降水量变化的稳定性强,变化规律更有序。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又强烈地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变化趋势。利用甘肃省近65年(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的年时间序列,通过对甘肃省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甘肃省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从而为甘肃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短期内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甘肃省降水量逐年呈减少趋势,各主要地区降水量分布不均匀,降水波动较大,年均降水量在200~300mm之间,降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相对较少;(2)甘肃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98年发生突变,气温开始明显升高,年均气温在9~10℃之间,气温的升高使得水资源的蒸发量增加,降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北电网主网2010年~2013年逐日用电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夏半年(5~9月)日用电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求算出夏半年平均气温与日用电量的1℃效应量,揭示了盛夏(7~8月)日用电量与1 d、2 d、3 d、4 d、5 d滑动平均气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盛夏(7~8月)日用电量与气温关系预测模型,经回代检验,7月均方根误差为1378.25万kw·h,占7月日均用电量的2.8%.8月均方根误差为1638.57万kw·h,占8月日均用电量的4.0%,用电量预测模型经过2014年7月1~31日应用检验表明,相对误差一般在0.1%~2.8%之间,可供电力部门预测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安世  龙永平 《广东科技》2012,21(13):253-254
本文利用凤山县1971~2010年共40年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本县农业气候区划报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探该县的气候变化的部分规律,发现气温从1971年开始在变暖的,特别是近连续10年来变暖较为明显,这和全球大气候的变暖是大体一致的;降水量在1971~1972年属于少雨年阶段,在1973~1986年属于多雨年阶段,在1987~2010年属于少雨年阶段;日照在1971~1993年总趋势以偏多为主,在1994~2010年总趋势以偏少为主。这些研究为充分利用该县的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发展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气候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年~2010年鄂北岗地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法,定量分析了近50年来鄂北岗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鄂北岗地近50年来年代际间的气温变化幅度差别不大,年际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季节变化特点是春、秋、冬三季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夏季气温明显下降;近50年来鄂北岗地年代际降水经历了持续缓慢下降到缓慢回升的过程,总体上呈微弱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在546.99 mm~1 191.11 mm之间波动,研究时段内并未发生突变现象,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夏、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春季和秋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工农业生产地,气候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利用1960年-2010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每个站点的气温和降水量展布到全流域,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海河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和东部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突变,气温变化存在7a和10~15a2个周期;整个流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北部的内蒙古地区和河南的北部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降水变化存在5~7 a和10~15 a 2个周期.  相似文献   

10.
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隰县、临汾、运城3个地面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晋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晋南地区1961年~2010年间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5℃/IOa,高于山西省和全国气温平均增长率,并且年均气温的上升主要源于冬春季节的快速升温.同时,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寒冷期,80年代为相对平稳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为相对温暖期,特别是本世纪前十年增温趋势十分明显.晋南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以18.3mm/lOa的速率减少,并且夏秋季节对年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最大.该区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多雨期,而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则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90年代,降水减少的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ENSO事件对云南短期气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云南1951~1997年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和全于1951~1997年月平均海温资料,统计了云南降水和气温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云南降水和气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温度场的预估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路面温度实测数据和气象部门提供的标准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分析了预估模型地区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并引入历年月平均气温作为地区修正系数.路面温度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表明,预估模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短期区域气候预测准确率,针对我国大陆区域及周边海域,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一个区域大气-海洋耦合模式,建立了一套短期区域气候预测系统。利用该预测系统对2006-2011年逐年7月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回报试验,对比分析了区域模式相对于全球模式预测高空形势场的差异,评估了预测系统对地面温度和降水的预测能力。试验表明:同化后,初估场质量显著提高;区域模式在预测高空形势场方面优于全球模式;相对于单独的大气模式,海气耦合模式在预测中低空的温度和湿度方面有一定的改善;系统对地面气温和降水均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降水预测稍好。  相似文献   

14.
全厚式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沥青层厚大于30 cm的全厚式沥青路面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基于气温和太阳曝辐量影响的累积性特点,对我国4个地区路面温度实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以气温、太阳曝辐量、路面深度为主要参数的不同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分析不同地区预估模型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入历年的月平均气温作为地区修正系数,建立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全厚式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结果表明,该预估模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PM2.5浓度数据以及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布的月度气象监测公报,研究了2012年至2019年深圳市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M2.5浓度与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PM2.5月均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2年至2019年深圳PM2.5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PM2.5浓度有季节性特征,干季(1~3月及10~12月)PM2.5浓度比较高,也是PM2.5污染防控的重要时段。月降水日数、月降水量以及月平均温度与PM2.5浓度的负相关较明显,偏北风频率与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一定程度上帮助预判月均PM2.5浓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反,月平均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包含气象因素项以及PM2.5浓度项的月平均PM2.5浓度预报模型拟合度较高,偏北风频率、月平均相对湿度是对月平均PM2.5浓度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利用深圳市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证明方程对于月平均PM2.5浓度的预报有一定适用性,可较好预报PM2.5浓度月增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区近50年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I)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气候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趋势和突变特征.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川中丘陵区夏季气温、年平均气温和秋季降水量与年PDOI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DO冷位相(1977年以前)对应着高温、多秋雨,而PDO暖位相(1977年以后)对应着夏季和年均温下降,秋季雨水减少.  相似文献   

17.
 在医学卫生领域,疾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结构式因果模型解释,根据神经网络预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应用于疾病的月发病人数预测时,由于影响它的气象因素,如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降水量等本身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且维数较高,RBF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会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原输入空间进行重构,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确定网络结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最后,以2001年8月至2006年9月甘肃省武威市上呼吸道感染炎月发病人数的资料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至此,应该充分考虑人在各时间段的发病特征,以便更有重点地进行健康防治工作,有效地降低支气管肺炎对人类的危害,保障人类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插值方法模拟黑龙江省气象因子,利用最佳插值结果,探寻落叶松样地气象因子与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关系,为黑龙江省落叶松林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2010年生长季(5—9月)气象因子(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及1 521块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数据为数据源,分别使用反距离加权(IDW)、普通克里金(OK)、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混合插值法(包括回归反距离加权(RIDW)和回归克里金(RK))5种插值方法对生长季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进行插值及比较,以最佳插值方法得到黑龙江省2010年生长季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根据东北地区树种生物量异速模型估算落叶松样地单位面积森林地上生物量(AGB)和净初级生产力,并与样地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种插值方法中RK的生长季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420和10.110,均优于其他插值方法。生长季月均气温由南至北降低的同时落叶松NPP随之降低,月均降水量自西向东增大,落叶松NPP随之升高。生长季月均气温、月均降水与NPP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1和0.241,二者P值都小于0.01,呈极显著相关。【结论】考虑地形因子和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残差的RK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黑龙江省生长季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生长季落叶松NPP在经、纬度方向上分布趋势与气温、降水量相同,且落叶松NPP与生长季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量均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降水量相关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ation of 210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air is the key to trace lake sedimentation and catchment erosion, to establish and validate the global diffusion model of contaminants, an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natural radiation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Basing on the study progresses of the sedimentation, the atmospheric model and the uniqu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starting from December 20, 2001, we made use of a 500 NE Type aerosol sampler to collect filter samples, once a week in the past consecutive two years, in the surface air at Mt. Guanfeng, Guiyang City, China. Synchronous detailed γ-energy spectrometric observations of 210Pb concentrations at both Chinese and U.S. laborator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verage monthly 210Pb concentration displays a regular U-patterns distribution of annual variations, with high values appearing in winter and low values in late spring and summer. The average annual 210Pb concentrations are estimated to be 2.77±0.63 mBq/m3, about 4 times the averag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reported from quite a number of monitoring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ossib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ources of 210Pb in the surface air in the central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are: Release of 222Rn from the U-Ra series enriched in the soils; chemical weathering of carbonate rocks; the exploitatio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and phosphorous resources. The princip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high 210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air in the central Guizhou and their annual U-pattern distribution is the release of 222Rn. The average monthly 210Pb concentrations show a good negative power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also show a good negative linear-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se of air temperature in month grouping. Group No.1 (June to November) reflects a relatively low release of 222Rn from soils in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seasons; Group No.2 (December to May) mirrors a relatively high release of 222Rn from soils in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seasons. The average monthly 210Pb concentrations simulated in term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are in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revealing that the regular U-patter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210P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rface air in the central Guizhou are controlled predominantly by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Meanwhile,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thin the same year also constrains the ratio of high values over low values of average monthly 210Pb concentrations. On a month time scale,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are a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release of 222Rn from soils (rocks). In this aspect strong evidence has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thirty years, with deep-going studies of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210Pb has been found to have wide appli-cations in tracing the aquatic sedimentation, catchment’s erosion and the path of atmospheric transfer. 222Rn pro-duced from decay of the U-Ra series in surface rocks and soils diffuses in the atmosphere and continues to decay into 210Pb. This part of the 210Pb, due to separation from its parent 226Ra,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