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OCA15、紫外分光计(UV)、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对离子附载高支化聚丙烯酰胺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评价絮凝性能.研究表明,金属离子是以螯合状态存在于聚合物结构中,在稀水溶液具有强电解质性能,金属离子的引入增加了接枝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天然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粉、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采用F3^2 -H2O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了一系列接枝共聚物。同时进行了絮凝效果的考察,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结构、单体质量比与絮凝性能的关系,探讨了絮凝作用的机理,并与DMDAAC和AM的均聚物进行了比较,初步确定了具有较佳絮凝性能的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3.
以聚醚型聚氨酯(PU)预聚物同丙烯酸(AA)反应得到丙烯酸接枝聚氨酯的共聚物.用FT-IR表征了AA-g-PU共聚物的结构,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助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合成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用DSC对聚合物进行了热性能分析并对聚合物进行了粘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接枝聚氨酯后的共聚物结晶...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3种具有不同阳离子化度的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ZHYC-n”(n=15,40,70),当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大于2.0以后,再提高接枝单体对淀粉的比例,不能明显提高接枝频率,但能提高接枝侧链相对分子质量。考察了这3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并与市售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絮凝剂ZHYC叫具有优良的絮凝脱浊效果,随阳离子化度增加絮凝效果显著增加;絮凝剂ZHYC-70的絮凝效率比CPAM的高约30倍。阳离子型絮凝剂分子链上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不是影响絮凝效果的惟一主要因素;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的多支链型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5.
阻燃聚合物接枝率表征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一种表征聚合物表面接枝率的新方法研究聚合物阻燃性能与接枝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束预辐照方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接枝,以基材单位面积上接枝单体的量来表征接枝率,对质量法和面积法表征接枝率进行比较,对其极限氧指数进行测定,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具有双基团,在基质表面聚合成链后仍存在环氧基,可作为合成各种功能材料的媒介。本文利用^60Coγ射线对聚丙烯(PP)预辐照,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中进行接枝聚合,制备了PP接枝GMA聚合物PP-g-GM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粒度分析、接触角测试等分析方法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接枝聚合物表面的环氧基含量,考察了辐照自由基存放时间对接枝的影响。FT-IR、DSC、SEM、AFM、粒度分析表明接枝物为PP-g-GMA共聚物,接枝链覆盖在PP表面,接枝后PP聚合物熔融焓明显减少;接触角测试分析表明接枝产物亲水性得到改善;接枝聚合物表面富含环氧基,为4.01 mmol/g;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辐照产生的陷落自由基向烷基过氧化氢及烷基过氧化物转化,可有效控制均聚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三种有机阳离子聚合物(胺-环氧缩合物、二烯丙基胺聚合物、二烯丙基胺-二氧化硫共聚物)和无机盐FeCl3、Al2(SO4)3、AlCl3以及有机阳离子聚合物与无机盐复配的混合物对含蒙脱土的混浊水的絮凝作用.经过测定混浊水经絮凝后上层清液的透光度和Z电位,确定了各种絮凝剂的最佳使用浓度,并就PH对COP絮凝作用的影响作了探讨.本文所研究的三种COP絮凝剂,其效果均优于无机盐,其中COP—2絮凝效果更优于其他两种.  相似文献   

8.
淀粉改性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0Coγ射线预辐照的方法制备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产品可经红外光谱证明.接枝物的絮凝性能受接枝物的浓度和絮凝时间的影响.将其用作絮凝剂处理生活污水,效果优于国产聚丙烯酰胺,且处理后的污水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聚氨酯/环氧树脂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制备和材料拉伸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聚乙二醇(PEG)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聚氨酯(PU)预聚体,与环氧树脂(EP)发生接枝反应,采用同步法制备接村互穿网络聚合物,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过程化学反应;研究了graft-IPNs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raft-IPNs的玻璃化温度(Tg)高于一般同步法制得的普通互穿网络聚合物。这表明接枝结构使PU与EP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网络互穿;研究了接枝结构、PU预聚体含量对  相似文献   

10.
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对象,在γ射线作用下,进行预辐照接枝气相丙烯酸反应.通过红外光谱(IR)表征,确认发生了含氟聚合物-气相有机单体的接枝共聚.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研究了PTFE在γ射线真空辐照作用下产生自由基浓度及特征,并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了预辐照膜的结晶度变化关系,初步探讨了含氟聚合物-有机单体的辐射气相接枝引发机制,其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以自制的高固体分热固性丙烯酸树脂为基质,以醋酸铅、硫代乙酰胺等为原料,在丙酮和甲醇的水溶液中,简便地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3nm的在聚合物基体中单分散的PbS纳米粒子,并对Pbs/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紫外一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首先与聚合物的羧基络合,生成硫化物纳米微粒后,聚合物又包覆在纳米微粒的表面形成保护层。  相似文献   

12.
1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rtable electric devices,polymer lithium ion batteries (PLiB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power sources because of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 property[1].P(AN-MMA) copolymer is a kind of cheap macromolecules easily dissolving in the polar solvents such as carbonate,it has been applied as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in PLiBs.Here we prepare a kind of highly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using the P(AN-MMA) copolymer incorporated with TiO2 nan...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fac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nano-hydroxyapatite(n-HA)and poly(1,4-phenylene suIfide)-poly(2,4-phenylene sulfide acid)(PPS-PPSA) copolymer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strong interface combinations of calcium ion(Ca^2 ),carboxyl(-COO^-)and phosphate radicle ion(PO4^3-)between copolymer and n-HA in the composite.The presence of the 2,4-phenylene sulfide acid in copolymer can increase the affinity to nHA,which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chemical bindings between the PPS-PPSA copolymer and nHA.XRD analysis and IR surfac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n-HA is not encapsulated by copolymer but expos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posite,and has sam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with the original n-HA.The presence of the interface chemical bindings between the PPS-PPSA copolymer and n-HA can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n-HA in composite but does not cause the decrease of the composite mechanical strength.  相似文献   

14.
对高浓度高分子系统的Monte Carlo模拟算法和高分子链的微松弛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键长涨落模型空穴扩散法对无热高分子系统的平均末端距和对称共聚高分子系统的微观相结构进行了模拟,发现支除或保留中间链节蛇行运动,得到的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支除该运动模式得到的平均末端距、标度指数及共聚高分子系统的微观层状结构的层间距要比保留该运动模式的大,表明中间链节的蛇行运动会导致高分子链的过分收缩。  相似文献   

15.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种分子主链由烷氧基取代的1,4二苯乙烯基苯(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PPV)的三个单元的齐聚物)与柔性隔离链段五缩六乙二醇组成的交替型蓝绿色发光共聚物(DMDSB-SEO)。相对于苯环的2,5-位上没有甲氧基的聚合物DSB-SEO来说,DMDSB-SEO结构中甲氧基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聚合物的光量子效率,调整了其电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能,同时大大改善了聚合物的溶解性和成膜加工性。该聚合物可溶于氯仿、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成膜加工性能。文中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相差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聚合物的相态结构以及聚合物对锂盐的溶解能力,并对此类材料的合理结构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一种采用离子色谱测定MADQUAT/AM共聚物组成和竞聚率的方法。通过离子色谱与元素分析法测定聚合物的比较,以及离子色谱法测得的竞聚率与Candau等人的实验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得的竞聚率与用元素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离子色谱法是一种方便、准确、迅速测出离子型聚合物组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步法合成了聚氨酯(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线型共混物、嵌段共聚物和互穿高聚物(IPN)。凭藉力学性能测试、电镜观察和动态力学谱分析,研究了光固化、热固化、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因素对体系力学性能、结构形态和粘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U/PMMA是呈两相结构的部分相容体系,其中线型共混物伸长率最大,IPN强度最高,而嵌段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较差。此外,嵌段共聚物和IPN光固化体系形成的相畴结构均一,其抗张强度和伸长率明显高于热固化体系。聚合物的力学性能除了受化学结构影响以外,还与化学组成有关,随体系中PMMA含量和PU中硬链段含量增加,聚合物抗张强度升高,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 ,合成了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 /2 丙烯酰胺基烷基磺酸共聚物。用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测定了不同疏水基含量的聚合物的溶液性能 ,同时考察了疏水缔合聚合物浓度、盐浓度、剪切速率以及温度对聚合物溶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稀溶液中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的缔合以分子内缔合为主 ;在临界缔合浓度以上 ,缔合以分子间缔合为主。该聚合物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疏水增粘剂 ,模拟盐水条件下的粘度比清水溶液粘度有很大提高 ,表现出明显的抗盐性质 ,其临界缔合浓度约为 5 0 0mg/L。使用时可用油田采出水直接配注 ,因而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 ,还进一步降低了聚合物的用量 ,同时还解决了产出污水的重复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冠醚聚氨酯泡塑的合成及其在锂镁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声波法合成了二苯并-14-冠-4,将该冠醚与甲醛线型聚合后,与聚氨酯共混聚合得到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冠醚聚氨酯泡塑,利用该泡塑对锂镁进行分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冠醚树脂分离锂镁效果良好,是值得推广的锂镁分离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富勒烯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金属钨催化剂和溶液聚合法 ,在室温下合成了C6 0 和 1 -苯基 - 1 -丙炔共聚物 ,对该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发现在聚合反应中C6 0 既作为共聚单体分子又呈现出催化剂的作用。详细地测试了聚合物的荧光性能 ,结果表明共聚物荧光发光光谱峰位置与激发光波长无关。对聚合物不同浓度溶液的测试和对聚合物发光机制的分析表明 :在聚合物链中含有不同发光结构点 ,共聚物呈现结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