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南宁市旅游发展的地域优势。进入21世纪的南宁旅游业面临着缺乏旅游精品,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今后应该突出首府生态旅游建设,突出保育、开发、环保等理念,加强旅游区的保育规划,促进南宁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南宁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及存在问题,认为南宁市有着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区位交通、资源和品牌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旅游产品,管理体制不顺,联动效应不明显及交通“瓶颈”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南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欧洲、东南亚各国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出访与旅游的实际感受,分析了国外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主要经验,即:打造高品味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提供舒心的旅游环境,建设高水准的导游队伍,加强媒体的宣传推动作用.并以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论证了该省(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提出了该省(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规划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环巢湖体育旅游产业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环巢湖体育旅游业客源单一、整体产业规模尚未形成、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建设缺乏目标市场的反馈、体育旅游产业政策模糊以及基础设施滞后。对其供给侧提出政府主导的体育旅游产业政策输出;整合域内体育旅游产业,构建产业大格局;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适应并创造长三角旅游市场新的需求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性特征分析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科技资讯》2009,(23):248-248
荆州古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兼具古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治水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尽管如此,在荆州旅游业的发展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面临资源和景点分散,多元文化缺乏中心与主题;古城形象破坏严重等问题。针对以上现状,荆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突出荆州旅游特色和内涵,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发展旅游节庆活动,组建特色旅游线路;与其他城市联合经营,逐步拓展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南宁市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一直以来,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结合,造成南宁市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是各打各的牌,没有融合。南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因素,只有注入文化的内容,旅游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韶关旅游资源、客源地、区位等条件及韶关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可实施联合周边区域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本地主力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海西高速铁路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可为福建省改善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提供借鉴。高速铁路建设对于福建旅游业在开展省际旅游合作、实现省内旅游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诸多影响。结合未来高速铁路建设的前景,福建省旅游业应从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旅游精品等方面实现对全省高速铁路建设目标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实地考察、逻辑学、体育科学等研究方法,从旅游学、体育民俗学、社会学等视角,对福建省时尚体育生态旅游和文化名胜传统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与综合开发,及其牵动地方产业经济的新发展和区域货币流通量的新增长等有关状况进行研究,讨论福建省时尚体育、传统文化名胜观光、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联动和相互促动效果,并以其精品旅游线和精品旅游圈为中心,促进福建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根据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定义.构建广东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不仅必要,而且还可构建一、二、三级线路体系。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龙岩旅游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对龙岩旅游开发个性化模式作初步探讨,提出要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开发,突出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科技含量,培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较高品位内涵的特色旅游精品品牌,提高龙岩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胡元木  钟安石  王翠 《科技信息》2009,(31):J0099-J0099
近年来山东省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山东省旅游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思维、旅游资源的维护滞后、景点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全运会的举办为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加快发展山东省旅游业的对策主要是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开展区域间旅游合作或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民俗旅游品牌等。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和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国民就业的重要领域,是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引擎,也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受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集团、整体服务质量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作用。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实行"三个转型",即: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推进转型、促进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促进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型。具体来说,采取如下举措:一是扩大旅游业综合改革;二是打造旅游精品;三是壮大旅游企业;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五是培育一流人才;六是提高服务意识。切实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池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世界性、垄断性和唯一性,河池市也是构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红水河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以及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升级使得旅游业成为河池市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先天发展条件不充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旅游经济缺乏大手笔投资,景区景点建设规划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制约着河池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河池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认清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以期促进河池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要靠对区域线性分布的旅游精品项目的共建与打造来推动,使旅游精品项目成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平台.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不少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的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聊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资源、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优势条件,但目前仍存在旅游产业链不完善、文化内涵特质表现不充分、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线路设计不尽合理以及旅游宣传缺乏广度与深度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联合、积极融入大旅游,突出文化与生态特色、做好旅游、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培育骨干旅游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着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以及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深入分析了宜昌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营造发展良好氛围,创建旅游中的精品名牌,建立区域游监体系,培育主导行业,开发旅游商品,强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新疆旅游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契机.文章客观分析了新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发现新疆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不够理想,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据此提出推动新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旅游产品组合结构不合理及缺乏精品景区、旅游形象模糊及缺乏区域联合、旅游基础设施与接待设施不够完善、专业人才匮乏及经营管理滞后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劣势;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推进、强势的政策导向、城市化的压力及强势的生态旅游发展需求、充裕的休闲时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机遇;国内外旅游业的竞争、周边地区的竞争和屏蔽作用、日益差异化的旅游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挑战。从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旅游,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加快中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新兴第三产业,也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竞争最为激烈的部门之一。为发展广西旅游业,提高它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本文就广西旅游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即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开发待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和缺乏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