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是“存在”的观点,是改头换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变种.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表明其哲学是关于人的本体论的学说,提出称之谓“第一原理”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观点,否认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是人本主义的异化。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自由选择”的基本观点,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哲学上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2.
认为黑格尔对王权的论述,既不是要为普鲁士王国的封建统治辩护,也不是要在个体性的对立面悬设压制个体自由的超越之物,而是要在国家作为理念展开的环节中为个体性和主观性开拓领地。黑格尔的哲学不是极权主义的哲学,而是尊重个体性和主观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4.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时即“智慧”,哲人即“智者”,哲学也包括具体科学,是天地间一切学问、知识的总论。在古代中国,“哲”即“明理”,哲人即“明理的人”。因此,“哲学”一词从中西词源角度上看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奇怪的是在后来的发展道咱上却大相径庭,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始终与具体科学密切联系;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却基本与具体科学相分离,并且日益呈互相排斥的趋势,愈是发展,排斥、分离愈严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祝勇一直是“新散文”运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在《一个人的排行榜》(散文卷)这本书中,祝勇对传统散文“托物言志、主题先行”等诸多陈规提出了大胆质疑和决绝批评,目的在于倡导“个体性、真诚性和主题多重性”的新散文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从卢卡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总体性的辩证法”由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总体性”范畴的具体含义。文章认为“总体性”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高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其次,“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写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最后,分析论述了“总体性的渴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电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归纳了《周易》的哲学内涵,重点介绍了它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方面的主要论点,形成的缘由和特色,并把它和古希腊哲学中的相近观点在产生时间,叙述方法等方面一一作对比。另外还介绍了《周易》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时间的物质性”等命题的认识,由此反映出《周易》在哲学上的先进性,阐明了我国古典哲学光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列主义哲学为指导,考察哲学的根本命题“存在”,追索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分化、演变过程。认为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猜测并接触到“主观存在”范畴,但是抽象地和无边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而在唯物主义哲学家那里,“客观存在”得到过分的强调,人的主观存在的心造世界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这种情况与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忽视能动的方面,而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相一致。只有马列主义哲学才真正科学地认识了“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即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实现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建立超越的“实践哲学” ,也不是在于创立“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实践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哲学的主题是人,而人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哲学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建构主义有着鲜明的和平、友谊等价值取向;建构主义理论以之得名的“建构”,更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闵杰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77-79
广义“读者”与狭义“读者”之间,存在着渐次清晰的历史演进走向:由对自然之物(天地万物,星辰宇宙,乃至人自身)的阅读,到对人为之物的阅读;由政治性、宗教性的阅读,转向审美性的阅读;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选择;由群体性的行为到个体性的行为;由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的普及过程。  相似文献   

14.
哲学释义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哲学派别,这种哲学把“理解”概念作为其基本的和核心的概念.从本来意义上说,理解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属于认识论范畴,但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都把理解当作本体论概念,并把它当作人的存在模式。由于这种理解概念离开和缺少实践,最终导致这一哲学走向唯心主义。本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现代西方哲学释义学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康德主义=批判主义”的等式是哲学界所公认的。以往我国哲学工作者多是从主观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和辩证法等方面研究康德哲学的,忽视了康德在人类学方面的思想倾向。本文试图对康德的人学作一番探讨。康德认为,人性是自然性、文化性和道德性的统一,自然性、文化性从属于道德性。人性本质上是自由或道德性。“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一生从事哲学研究,他的“三史”、“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新事训》是一种人生哲学,并融人了中西文化观,他的《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围哲学发展史进行了深人研究,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这一论断的哲学渊源和含义作了分析。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认识论是广义的认识论,而不是关于人的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狭义的认识论。“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指哲学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整个哲学,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的含义。文章还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与列宁哲学以及李达哲学之间有着直接的明显的因承关素;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概念,而要注意到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在同一哲学家的不同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