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生命周期理论”和“逻辑斯谛方程”为基本理论依据,构建医患关系网络舆情S型曲线演化模型; 以“陕西榆林产妇坠亡案”为议题,借助SPSS序列2次编程法进行S型曲线拟合.分析不同时间段医患舆情热值的变化趋势,提出医患关系演化的4个阶段及其特征.最后从涉事方、政府和舆情演化阶段3个视角提出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医患关系及医患舆情预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探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有利于政府、企业等管控主体根据网络舆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舆情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恶化。基于湖南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从舆情演化的阶段划分、阶段分析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研究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根据事件事态和网络关注的变化,网络舆情演化分成孕育、出现、爆发、高潮、回落、反复和长尾7个阶段。社会心态、事件效应、官方言行、媒体行为、网民行为、外部刺激、舆情应对是影响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对舆情演化起到推动或遏阻的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视网络民意、做好舆情监测、规范信息发布和完善政务微博4个方面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粗糙集和集成学习的BBS网络舆情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BS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产生和传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何提前发现突发网络舆情是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粗糙集结合集成学习的方法建立网络舆情分类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突发网络舆情,为用户和论坛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和方便地提取重要的主题信息,以便更好地对论坛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的流程以及内容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详细介绍了基于知识技术的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系统框架的构建路径,即将知识技术引入网络舆情内容的分析过程,将信息预处理、信息聚类和分类、倾向性分析等关键技术手段与知识组织、知识表示、知识获取和知识挖掘等相关成果充分融合,将本体论和语义计算等技术与舆情分析相结合,建立基于知识技术的网络舆情内容分析框架,以提高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的准确度.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知识技术的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系统达到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对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发展和应对进行研究。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结合舆情导控理论与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网络舆情发生前、发生时和处置后3个阶段的导控策略,提出了网络舆情导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BBS是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由于研究手段的匮乏,预测和引导BBS舆情的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考虑到网络舆情具有突现性,以突现计算的观点将发帖人抽象成Agent.通过设定Agent参数和交互规则,利用小世界网络建立了BBS舆情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日增回帖数和个人发言数比例这2个重要统计指标上与真实情况同时吻合,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包括针对舆情的预判、引导、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等主要阶段,各阶段的恰当处理直接表征政府执政能力和权威性,其根本要素是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否先进。采取非"堵"而"疏"辩证策略,实施匹配的多维度舆情监测办法、推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开放与透明、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综合素养都是实现多元化网络舆情和谐趋向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政府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发展现状.方法:文献研究.结论:在政府实践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但其管理方式仍属于起步阶段:在学术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正逐步成为各领域的学术热点,然而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还很有限.因此,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预见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熟的舆情动态调节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可识别性和预警实时性,提高网络舆情热点分析的准确性,论文设计了一个高校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包括网络舆情信息采集、预处理、中文分词、特征选择、文本分词和聚类分析.考虑到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和密度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的网络舆情相似度分析方法,此方法可以对网络热点和危机事件进行聚类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获得网络舆情,具有较高的聚类准确率,证明了论文提出的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识别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网络舆情热点具有导向性作用,如"某某门"事件,在短短60小时过后就引起监察部门的注意,这只有在日益流行的网络应用的今天才可能做到.分析网络舆情热点的手段多种多样,角度不同,如:可利用文本聚类的方法、动态文摘生成的方法以及意见领袖特征等方法来发现网络舆情中的热点和焦点信息.截止目前,分析网络舆情热点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研究的典型方法及其思想,进行概述性分析,给出网络舆情分析中词频、权重特征词、意见领袖属性矩阵等概念的形式化定义.本文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研究了网络舆情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给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章认为,要打造健康的网络媒体,网站和网民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意见领导",让"意见领导"影响广大网民、培养网络媒体新闻发言人,占领舆论主导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网络虚拟社会中舆情检索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针对博客主题评论篇幅长短不一的结构特点,模型采用不同的文本倾向性处理方法:对于较长篇幅评论文本,分别统计目标评论中赞同、反对字符的倾向字符权重及其分布密度;对于拥有少量文字的主题评论,通过计算评论中字符倾向权重之和,实现评论倾向性评估.实验中通过构建面向“网络文化”的博客主题测试集,对模型的主题评论倾向性计算方法以及语义检索能力进行验证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文本倾向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安全感的渴望是人的基本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危及群体安全的讯息一旦在社会上传播,成为舆论议题后,容易造成舆论恐慌事件,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研究舆论恐慌,需要探求舆论恐慌心理的发生。影子事实是舆论恐慌的前奏,合理想象是舆论恐慌的始作俑者。从“信息”到“想象”的连环反应,成为酿成舆论恐慌的发生轨迹。舆论恐慌心理的“信息一想象”机制表明舆论恐慌主要是群体性心理反应,和政府信息不透明没有太大关联。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突发事件呈现出日益增多、矛盾突出、危害性大、复杂多变等发展趋势,不仅造成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极大地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由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社会进步,启发民智,增进民主参与,也能产生错误导向,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如何客观地评价网络舆情的影响,如何从观念、制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不当行为,既能扩大公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公共事件,又能规避其消极作用,建立政民有效沟通的舆论平台,构建网络和谐舆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文章认为"人肉搜索"需要规范和引导,因此,行政机关应该行使好自己的行政职能,对"人肉搜索"加以规范和管制,促使"人肉搜索"走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在实现社会正义、舆论监督、防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的"道德法庭"、人民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如果政府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就能充当群体性事件酝酿期发现苗头的“警报器”、扩大期消除矛盾的“润滑剂”与消弭期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箱”;反之,其充当群体性事件酝酿期引发事件的“导火索”、扩大期助长事态蔓延的“助燃剂”与消弭期激发原有矛盾的“发酵池”.我国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和加强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发挥网络舆情在群体事件中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判决不公、报道不当等原因,出现了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判决的现象,甚至"媒体审判",具体案例有云南李昌奎案及赛锐27刀捅死女孩案、药家鑫案及药父诉张显侵犯名誉权案、彭宇案翻案及小悦悦案等。这对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是很不利的,会产生超越监督界限、增大法官压力,引起舆论争议、浪费优质资源,损害司法权威、降低司法公信力等危害。网络干预的始作俑者是司法不够公正,并且网络的力量确实帮助部分受害者获得了公平,但这并不能说明网络干预就是完全正义的。司法判决的唯一依据是且只能是法律和事实,要减少网络舆论对司法判决的干预必须从源头做起,需要每个司法工作者都做到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舆论主体和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体构成单一,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善治网络生态系统,除了技术监督、政府引导、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重视舆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