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小宏 《甘肃科技》2013,(20):48-50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成县为例,对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草地退化、农业用地的生产活动等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其变化过程。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县2000—2010年十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实地调研相关资料,进行了几何纠正和人机交互方式解译,产生各年分布矢量图,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种类型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获取相应的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成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成县土地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发现,近10年来成县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响应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成本与变化性关系的灰色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变化减少方案理论的基础上,对变化尾二因素和制造系统成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成本变化关系灰色模型;并应用某纺织机械厂浆纱机产品的成本与变化性关系对部分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用渤海南岸岩芯贝壳和有孔虫样品,进行14C年龄和氧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渤海南岸五万年以来的海平面的变化.与黄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二者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
工作管理系统中的版本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对适应性能力的要求,对企业流管理系统中变化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有关流程定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运用版本管理技术,对工作流模版进行相应的管理,并引入工作流实例的概念,从而部分解决了工作流在流程定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详细论述了利用02B卫星数据进行纠正、配准、融合,最终生成正射影像图的技术流程,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并对提取的变化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分析。  相似文献   

6.
界定了系统脆弱度的内涵,阐述了系统脆弱度变化特性及其驱动机制,并从脆弱度公式推演出系统脆弱度变化的量度模型.以浙江武义县为例进行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在规划框架内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实质是其脆弱度的变化,在环境影响识别基础上构建反映系统变化的特征指标体系,并运用G’模式对指标参数进行运算,可以得到较准确的描述系统脆弱度及其变化方向、幅度和强度等的量度结果,为确保区域环境优化而调整土地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胸基础纸样是文胸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以新原型为基础,对其进行胸省、腰省的变化及放松量的收紧处理,获得了紧身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胸基础纸样的制作,同时获得了罩杯基础纸样,为文胸的款式及造型设计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VRP的变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VRP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系统变化性与柔性,变化性与成本的关系,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另外对现有VRP的变化性评在指数体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评估指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茜 《科技信息》2008,(9):252-252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上的飞跃,妇女在社会上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的衣着打扮,尤其是魔幻般的服装造型的变化已经成为社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女装造型变化的快慢就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的最好体现。本文对女装造型变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丹钢 《科技信息》2010,(32):26-26
本文分析了内隐学习个体差异研究的研究重心变化和研究变量的变化,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间包内耐火材料的损毁是化学反应、热应力与钢液流动的协同作用所致,中间包内控流装置发生侵蚀的主要原因是钢液对耐火材料的冲蚀.对设置有湍流控制器、挡渣堰、挡渣坝的中间包耐火材料的冲蚀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间包内冲蚀最严重的部位是在湍流控制器及冲击区包壁上部1/3处,其次是挡渣堰迎向钢液流动一侧壁面;随着挡渣堰与钢液入口距离的增加,钢液对挡渣堰、挡渣坝的冲蚀强度下降;根据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设置中间包控流装置时,应考虑钢液对耐火材料的冲蚀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分断电弧对触头材料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电流在200A以下,银基材料的触头在分断电弧作用下的侵蚀机理和规律。为此进行了对称配对和非对称配对触头分断正弦半波和交流电流的试验研究.根据电弧和电接触理论,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影响材料侵蚀的各因素,得出材料侵蚀是电弧、电极和环境三方面的热——力效应的结果.显著材料转移的原因主要是两电极上侵蚀率和迁移率的不对称,在不同条件下可有多种材料转移分量,同时还存在电极特性影响电弧的多种作用.本文提出了有电极喷流时的几种侵蚀模式和分断时的模式简图.探讨了电极材料液态喷溅机理和发生喷溅的条件,提出存在中心和边缘两种喷溅形式。本文还推导了电极喷流的近似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对表面镀铬、渗铬的钢件进行硼砂熔盐浸渍渗钛处理,可形成多元碳化物复合层。其抗冲击疲劳及抗介质腐蚀性能均明显优于单一渗钛层。应用X-ray衍射及电子探针技术,确定了复合层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O′-Sialon/BN和O′-Sialon/ZrO2复合材料抗溶融金属和保护渣侵蚀,结果表明:O′-Sialon/BN复合材料抗钢水侵蚀的动力学分为两段控制:前期为界面化学反应控制,后期为扩散控制,O′-Sialon/ZrO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护渣侵蚀性能,这是由于ZrO2在硅酸盐溶体中的溶解度较低,随着ZrO2的增加,抑制了O′-Sialon与CO,以及渣中其他组元的反应,从而提高了O′-Sialon抗的侵蚀性。  相似文献   

15.
双条型磁极对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可实现振动,水冷及拉坯的连铸模拟装置上,采用双条型磁极,分别用低熔点Pb-Sn-Bi合金和硅油模拟钢液和保护渣,对连铸结晶器内的液态金属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条型磁极的作用使连铸结晶器内的液态金属中产生了环形电流,能有效地抑制水口出流速度,消除和削弱水口出流对初生坯壳的冲刷,能够有效地抑制弯月面波动,但当磁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磁场的作用效果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熔融还原熔体对耐火内衬的侵蚀速度,侵蚀程度和引起内衬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内衬侵蚀的主要因素是熔体与内衬中氧化物间的化学反应,侵蚀最严重的部位是渣铁界面处及渣表面处。铁氧化物浓度越高,侵蚀速度就越高,温度越高,内衬的侵蚀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17.
银金属氧化物触头材料电弧侵蚀的新型物理-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深入理解AgMeO材料的电弧侵蚀物理过程,基于大量的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电弧能量输入所引起的材料响应过程,特别是材料的物相变化及高温态组织结构特性、粘度、熔化态表面张力等对电弧侵蚀的影响,从电弧侵蚀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气化蒸发和液态喷溅在不同电流下所起的作用,得出材料物相变化的两个界面分别对应材料电弧侵蚀量的上下限。通过材料组分的热力学性质、材料组织结构及电弧的动力响应对电弧侵蚀机理的影响,建立了简明的材料电弧侵蚀物理模型。最后,在假定电弧弧柱为“点状热源”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对电弧侵蚀物理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使用355 nm YAG皮秒脉冲激光对250 nm厚的非晶硅薄膜进行激光晶化的研究,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能谱(EDS: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等对晶化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激光脉冲能量的增加,完全熔区和部分熔区的宽度均明显增大。在所研究的脉冲能量范围内(15 μJ—860 μJ),所有样品的完全熔区的拉曼光谱均无非晶硅或晶体硅的特征峰,而位于完全熔区边缘的部分熔区的拉曼光谱却显示出晶体硅的特征峰,这可能是因为完全熔区接受到的激光能流密度过大,造成区内绝大部分非晶硅薄膜气化蒸发。这个推测进一步得到了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的证实。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完全熔区的成份主要是玻璃与硅反应生成的硅化物,其表面被二氧化硅层所覆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炉炉缸黏滞层化学成分分析、XRD、SEM-EDS分析及对炉缸用碳复合砖性能、微观结构的研究,探明了炉缸黏滞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碳复合砖本身致密的微观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抗渣铁侵蚀性能,且具备自护炉机制,能够形成石墨-C层、高铝渣层、石墨层多相体系.并通过计算得出高炉炉缸侧壁石墨碳析出热力学条件,表明在一定的铁水流动条件下,石墨碳与铁水存在溶解析出平衡,从而隔离开铁水与砖衬的直接接触,延缓砖衬侵蚀,实现高炉炉缸长寿.  相似文献   

20.
双条型磁极作用下结晶器内液态金属流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涡量-流函数有限元法建立了双条型磁极作用下结晶器内液态金属流动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分析了双条型磁极对结晶器内液态金属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结晶器内水口出口上下明显形成4个涡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