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文自动文摘方法.用条件随机场来建立词性标注模型.在文摘句抽取时,引入了关键词抽取技术抽取文摘句.在生成文摘时,采用了基于规则的方法去除文摘中的冗余信息,使最后生成的文摘更具有可读性.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于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松针褐斑病菌的产毒培养和毒素粗提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松针褐斑病菌在PD和M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产生毒素。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敏感寄主火炬松的针叶浸汁对毒素的产生和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甲醇、甲醇、正丁醇、氯仿甲醇(氯仿:甲醇=2:3)混合溶剂等均能把毒素物质充分提取出来,苯、氯仿、乙酸乙酯等极性小的溶剂不能充分提取毒素。通过生测和高效液相(HPLC)比较分析表明,采用MS培养液培养病菌,以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提取毒素,将有利于毒素的产生和毒素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O′-Sialon/BN和O′-Sialon/ZrO2复合材料抗溶融金属和保护渣侵蚀,结果表明:O′-Sialon/BN复合材料抗钢水侵蚀的动力学分为两段控制:前期为界面化学反应控制,后期为扩散控制,O′-Sialon/ZrO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护渣侵蚀性能,这是由于ZrO2在硅酸盐溶体中的溶解度较低,随着ZrO2的增加,抑制了O′-Sialon与CO,以及渣中其他组元的反应,从而提高了O′-Sialon抗的侵蚀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溶液平衡反应的再分析,引入粒子传递反应的新概念,并以此为标准对水溶液平衡体系的反应及参与反应的物质进行再分类.给出了粒子传递平衡的一般定量方法及其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用共形离子理论(CIS)计算了若干三元熔盐相图,其中一个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原始参数的数值(m.p.-5K,Teut-5K,△H°-10%)以考察原始参数中测量误差对相图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可以利用少量的原始参数较好地预报三元共晶型熔盐相图。  相似文献   
6.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Ⅱ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中国南方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松叶褐斑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致松针萎蔫的有毒物质,经Rp-18柱反复分离松针褐斑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获得有活性的黄色固体物质,采用丙酮结晶和重结晶纯化得到一无色针状晶体,生测有活性,记为LA-Ⅱ。高效液相检测表明:LA-Ⅱ为一纯物质。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分析可知:LA-Ⅱ分子量为118,其化学组成为C4H6O2S,分子结构为CH3COSCOCH3。  相似文献   
7.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层析分离及紫外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测为导向,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致毒活性组分m,p和q。经薄层层析检验可知m,q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一致,分别为0.57和0.75,且m,q展开后在254nm和365nm紫外光下都呈蓝色荧光,基本认为m和q是同一组分;p在365nm紫外光下为黄白色荧光,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值分别为0.46和0.66。层析分离的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可能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毒素物质。对m和p两组分进行紫外扫描的结果显示,m,p分别在波长210nm和208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365nm和254nm紫外光下无吸收或吸收很弱。高效液相分析显示:m,p都不是纯物质,在210nm检测波长下,m有3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1,3.80和16.68min,p有4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6,3.75,12.00和17.25min。研究结果表明组分m和p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物质,要获得纯物质还需进一步分离。  相似文献   
8.
银杏花粉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银杏花粉的一般性状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内容包括花粉堆积密度,每克的花粉数目,孢粉素含量,黄酮含量及甙元组成、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花粉中总黄酮甙含量为095%,主要甙元为山柰酚,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17%,硬脂酸75%,油酸277%,亚油酸60%,亚麻酸162%,花粉壁主要组成孢粉素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9.
1,2,4-三氮唑环是一类很重要的杂环结构,其表现出的多种生物活性使得该类化合物的研究不断涌现。笔者就具有该结构的抗癫痫化合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植物膜脂脂肪酸甲酯化反应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植物膜脂中磷脂酰甘油(PG) 在硫酸、三氟化硼、氢氧化钾催化时,酯交换甲酯化反应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和PG 中各种酰基脂肪酸的相对甲酯化率,表明酸催化产物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稳定,碱催化时PG 中各种酰基脂肪酸的相对甲酯化率在室温- 15 min 有最大值,此后随温度升高或反应时间增加,各种酰基脂肪酸的相对甲酯化率均下降,其中以反式- Δ3 -十六碳单烯酸的相对甲酯化率下降最为明显,表明其甲酯较其他脂肪酸甲酯易碱分解。因此GC 分析方法测定膜脂中脂肪酸组成时,宜用酸催化甲酯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