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曲克芦丁是临床上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物,能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进而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发生特异性变化;曲克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同步荧光光谱强度和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因而提出建立以曲克芦丁为荧光探针,用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测定牛血清蛋白质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在0.5×10-6~7.5×10-6 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这种良好的线性关系为检测蛋白质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2.
成功合成了Cd Te QDs/G14-3-14纳米材料,并把它用作蛋白质荧光探针.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蛋白质的代表,来证明我们的纳米材料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可行性.这种检测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BSA与Cd Te QDs没有相互作用,而向Cd Te QDs/G14-3-14中加入BSA后,纳米材料的吸收峰强度和荧光强度均降低,这表明BSA与纳米材料发生相互作用.随着加入BSA含量的增加,在0~42.24μg·L-1浓度范围内Cd Te QDs/G14-3-14纳米材料的荧光强度呈线性下降,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9,检出限为0.18μg·L-1.这种方法成功应用于尿液中BSA含量的检测,这表明此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1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荧光猝灭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 .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反应导致其荧光猝灭 .茜素的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在 4 6 5nm和 52 0 nm.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牛血清白蛋白在 4 .5~ 10 0 μg· m L-1范围内成直线关系 .其检测限为 4 .5μg· m L-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4 .5% (30μg· m L-1牛血清白蛋白 )和 2 .6 % (6 0 μg· m L-1牛血清白蛋白 ) .  相似文献   

4.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中性溶液中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测定了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讨论了荧光猝灭机理,依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使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吖啶橙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图3,参11.  相似文献   

5.
以三苯甲烷类阳离子染料碱性品红(RL)为荧光探针建立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方法.在近中性范围内,碱性品红与蛋白质有较强的结合,该产物的荧光强度与蛋白质的量呈线性关系.线性响应范围为0~5.0μg/mL,最低检出限可达19.6μg/L,用于实际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研究了R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模型,发现结合反应符合Pe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型,求得不同温度下RL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依据热力学常数确定了RL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重要内容。为了解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与牛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特点,选择两种不同长度的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Short-SWNTs-OH、Long-SWNTs-OH),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分别分析在生理条件下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显示,两种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可以猝灭牛血清白蛋白和牛血红蛋白的内源荧光,且猝灭效应随碳纳米管的浓度增大而增强,对牛血清白蛋白,Short-SWNTs-OH的荧光猝灭作用强于Long-SWNTs-OH;Short-SWNTs-OH和Long-SWNTs-OH对牛血红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相差不大;同步荧光光谱显示,Short-SWNTsOH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Trp)荧光猝灭作用强于酪氨酸残基(Tyr)。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形貌特征及蛋白质的类型对碳纳米管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的影响:与牛血红蛋白相比,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更易于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羟基化单壁碳纳米管的长度、蛋白质的类型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的影响,两种碳纳米管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位置更接近色氨酸残基。该工作可为全面评价包括碳纳米管在内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光谱法研究加替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与加替沙星的相互作用机制.由荧光光谱可知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求得在17℃和25℃温度下它们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4×107L·mol-1和6.30×106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46和1.44;用热力学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反应的相关参数(25℃):△H=53.46 kJ·mol-1,△G=-38.79 kJ·mol-1,△S=49.24 J·K-1·mol-1;并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它们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dTe 量子点,用牛血清白蛋白改变量子点的表面修饰状态并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溶液pH、温度和离子强度对表面修饰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CdTe量子点在502 nm处有吸收,在538 nm处有荧光发射,经牛血清白蛋白对其表面修饰后,吸收峰位不变,但吸光强度升高;荧光发射峰位不变,荧光显著增强.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在0.05~1.0 mg/L范围内与荧光增加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1 7 mg/L。以缓冲溶液为基底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铜离子存在下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依诺沙星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凭借疏水作用力结合,依诺沙星主要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使得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强度显降低.探讨了铜离子及依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竞争结合反应,阐明了铜离子浓度对依诺沙星和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了阿昔洛韦(ACV)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液中,发现阿昔洛韦在348 nm(λex=282 nm)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并对阿昔洛韦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在弱酸性、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均表现为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阿昔洛韦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为1.48×10~4、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位置接近于色氨酸残基,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与阿昔洛韦分子间的距离为3.138 nm。结论根据热力学参数计算确定了阿昔洛韦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阿昔洛韦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抗坏血酸(Vc)本身没有荧光,苯甲酸(BA)与Vc反应生成强荧光物质的特性,建立了一种荧光法测定vc含量的方法.在0.20mol·L^-1(pH=6.00)的Na()HKHC8H4O4缓冲介质中,Vc能使BA体系的荧光明显增强,λex/λen=310nm/410nm.实验结果表明,Vc浓度在5.00×10^-7~1.50×10^-5 g·mL^-1范围内与增强的荧光强度△F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2,检测限为2.02×10^-9g·mL^-1,加标回收率为95.33%~102.67%,利用本法成功测定r不同厂家维生索c片剂中V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苯噻啶与蛋白质作用特征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苯噻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发现苯噻啶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苯噻啶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由此得出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和结合过程的基本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灰黄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体液条件下,灰黄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现灰黄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其紫外吸收光谱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由Forste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和热力学公式,得出了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和结合过程基本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4.
5'腺苷单磷酸钠(AMPN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结合可以形成没有荧光的复合物,进而导致HSA的内源荧光发生改变,并且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和溶液中的HSA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这些现象,建立了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是把AMPNa作为分子探针的.实验中考察了一些因素对同步荧光光谱特征及强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Δλ值、反应介质及温度等.AMPNa HSA的浓度在1.43~244.8μg·mL-1范围内的同步荧光强度与蛋白质的浓度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在较为理想的实验条件下,对11份空白溶液进行平行测定,检测限可达到0.319μg·mL-1,并对血清、尿样和唾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5.06%~104.89%.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研究了纯水溶液、0.1 g/L的 L-色氨酸溶液和0.1 g/L 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中 CuInS2材料的生成,并对所合成的CuInS2进行了 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的表征.结果表明,纯水溶液中所生成的CuInS2为非晶结构,L-色氨酸能够促进 CuIn5 S8和 CuInS2的生成,而BSA的存在则能有效地促进单一组分的黄铜矿型CuInS2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借Au-S的作用,将半胱氨酸组装在金表面上,利用吖啶橙与半胱氨酸之间静电的作用,将荧光试剂吖啶橙间接组装于金表面,构建的AO/L-Cys/Au双层膜具有强的荧光信号.利用吖啶橙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膜表面荧光信号灵敏的变化测定蛋白质,对蛋白质检测下限为2.301×10~(-8)g/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一种含吲哚环的二甲川菁染料,研究光谱性质、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在活细胞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UV-vis,1H NMR,IR,HR-MS分析确证产物的结构;采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二甲川菁染料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以及该染料在生理条件下与鲑鱼精DNA(DNA)、牛血清白蛋白(BSA)、溶菌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染料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活细胞染色。结果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加出现蓝移。染料与DNA相互作用较强,且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其他5种生物大分子对染料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该染料可以穿透活细胞膜,对细胞核染色,可以清晰地看出核仁的荧光较亮,2 h后观察细胞仍有荧光。结论合成了一种光谱性质优良的二甲川菁染料,该染料对核酸(DNA/RNA)有较强的亲和性,属于活细胞通透性染料,是一种潜在的活细胞成像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8.
白蛋白在血浆总蛋白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高达40%~60%,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分析蛋白质的含量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人血清白蛋白表面具有多样化的结合位点,2′-脱氧胞苷能够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但由于这种结合改变了HSA的结构,其荧光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发明了一种新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用2′-脱氧胞苷作荧光探针分子结合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法对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当HSA的浓度满足在1.38~276μg·mL-1这一条件时,溶液的同步荧光强度(ISF)与HSA的浓度具有确定的线性关系.通过测定11份空白溶液发现检出限为0.024μg·mL-1(n=11).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发现溶液的pH值、扫描波长的变化量(Δλ)、试剂的加入顺序以及溶液的离子强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体系荧光光谱特征及强度.还测量了人血清中的蛋白含量,回收率在98.4%~104.3%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在pH 3.51~4.49的介质中对有机染料次甲基蓝(MB)的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提出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并对介质酸度、离子强度、DNA热变性、共存物质干扰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绘制了工作曲线,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1 440 ng.mL-1,检出限可达14.1ng.mL-1,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通过研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离子强度的影响,初步探讨了MB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MB可能是通过静电作用等以DNA为模板在DNA分子表面进行聚集和长距组装,这种聚集导致MB共振光散射信号的增强,这也是该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玲  赵俊宏  杨冉 《河南科学》2014,(5):716-718
利用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柚皮苷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相互作用使得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且引起蛋白构象改变;猝灭常数大小证明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结合距离为3.7 nm,存在发生能量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