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四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爱国热情、责任意识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四史”教育同思政教育在历史、逻辑和实践三大逻辑层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深入研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激发高校思政教育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在高职院校不断深入推进,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的必然途径。课程思政以课程为单位实施隐性思政教育,而专业思政则是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顺各类课程及各类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印刷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行业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为顺应行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国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印刷类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解决印刷专业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探索一种具有印刷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3.
区域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分支,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区域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将区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不仅有利于区域独特文化的发展与传扬,也有利于高校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塑造良好道德风尚。区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和高校联动。探析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为二者相互融合发展提出新思路,旨在将区域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促进区域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陶亦伟 《科技信息》2009,(23):179-179,33
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各个方面作出创新。思政工作涉及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面,思政工具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在思政工作中能否选择有效的思政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笔者提出了四种新型思政工具:“两课”教育的创新、BBS规范、公寓教育和名家感悟人生讲座。  相似文献   

5.
“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以及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方式更新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学生成长发展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国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双通双融”这一理念理解不充分、对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足、对思政教学方式的运用较为单一,导致实际的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并不理想。因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亟须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完善“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优化“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呈现形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是高校医学专业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教学评价,探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学生对本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评价、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评价、学生对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及对自我影响的评价.通过评价调查分析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全能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途径的丰富,思政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依托网络环境解决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政治立场上的疑惑,促进学生精神层次的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从网络发展与普及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着手分析,结合目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客观的结合实际分析了思政教育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应用的现状及改革意见,针对如何优化网络环境下思政教学的发展展开了论述,阐述了网络化条件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观念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适应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在分析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内涵、人工智能对建构高校思政课智慧教育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工智能建构高校思政课智慧教育模式的具体路径:(1)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2)确立更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目标;(3)创新思政课话语形式;(4)准确定位教育评价;(5)打造新型智慧教师队伍。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也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最深厚、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基础。目前黄河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实践相脱节、教育内容挖掘深度不够、师资合力不足、教育模式单一化等问题,极大影响了黄河文化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从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出发,以黄河文化融入全程教育为基础方法,从内容挖掘、模式创新、加强师资、联系实际等方面寻求应用对策,以此达到文化助力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隐性教育发挥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教学路径主要在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感染力、专业课程内含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力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场域的思政影响力;保障路径主要在于健全教师思政教育素养提升机制、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及注重课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刘轩 《甘肃科技》2022,(5):58-60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在医学教育与医术传承过程中医德教育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必然要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深入挖掘中医教学中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内容,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传统医德、当代品德有效融合,推动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更好实现育人目标。基于此,本研究着重对中医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内容进行分析,继而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杜祝遥 《甘肃科技》2022,38(2):45-47+108
从“课程思政进课程”的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介绍了如何在公路施工组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将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提炼总结出思政与工程相结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案,所提出的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能够为其他课程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在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方面融合不足的问题。对此,提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格局;有效应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教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徐志先 《科技资讯》2014,12(20):211-211
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与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以及网络等形式的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手段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与质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与水平.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信公众平台是近年兴起的新型网络应用平台,在高效思政教育应用中具有较大优势,因此,高校应创新思政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立体化教学,进一步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的准确性与现实性,为高校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酸碱滴定分析法”教学中,应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思政内容,将正确的价值观以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为此,要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优化教学过程,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提高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师生认知偏差、课程德育目标缺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从纠正师生认知偏差、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德育目标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结合专业特点探讨了在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以此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教育中,虽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育资源,但忽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难以进行全面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本文基于此进行分析,提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社会热点问题教育价值,以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社会热点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培养具有思政道德品质的人才,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资源,而思政教师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本文通过三大方面的理论依据,探索了中国民族音乐对于缓解现代高校思政教师职业压力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重新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回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融合发展,具体路径包括: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党建工作始终;思政教育工作重点围绕党建开展,发挥好思政教育的桥梁作用;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政融合的教育体系,完成由点到系统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