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UAE)萃取果香菊中的香味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质量分数.以及卷烟加香应用效果研究.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39种成分,鉴定出19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2.57%.最主要成分为没药醇氧化物A(19.23%).卷烟应用效果表明,果香菊提取物能有效地增加甜韵,提高烟香丰富性,改善余味,掩盖卷烟杂气,使烟气柔和细腻.通过对果香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及在卷烟应用研究,为果香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制备微胶囊化玫瑰精油并评价其卷烟加香效果.以糖化玻璃作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化精油,将其添加于卷烟中,并进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微胶囊玫瑰精油在水中溶解度好,不易挥发,易储存,还能增加卷烟果甜香韵,提升卷烟品质,使余味舒适,降低刺激感,改善口腔湿润度.微胶囊玫瑰精油用于作为香料添加在卷烟中独具特色,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五味子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应用,采用鹤庆五味子为原料,对五味子提取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检测了五味子提取物的物理性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五味子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对五味子提取物对卷烟的感官评吸结果和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试验,发现五味子提取物所含香气成分丰富,具有改善卷烟抽吸品质,清除自由基和降低烟气有害成分的作用,是理想的烟用添加剂.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产自西双版纳黄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var.flavicarpa)和紫果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的果肉果皮中挥发性成分分别进行了分离提取,并用GC-MS分析了这些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首次对西双版纳黄果西番莲果肉挥发性成分、黄果西番莲果皮挥发性成分、紫果西番莲果肉挥发性成分、紫果西番莲果皮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的主要致香成分分别是:黄果果肉中含二氢-β-紫罗兰醇、α-紫罗兰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黄果果皮中含苯甲醇、苯乙醇、二氢-β-紫罗兰醇等;紫果果肉中含苯甲醇、苯甲醛、十六酸、松油醇等;紫果果皮中含苯甲醇、苯甲醛、十六酸、角鲨烯等.  相似文献   

5.
龙爪果提取物在烟草中的加香应用罕有文献报道,因此比较了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的龙爪果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加香效果,结果表明,70%醇(体积分数)提取物的加香效果最理想。为了解其在卷烟燃吸时对烟气的贡献,将龙爪果70%醇提物在模拟燃吸条件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裂解产物。结果表明,龙爪果70%醇提物的裂解产物主要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26.68%、呋喃类化合物15.79%、吡喃类化合物7.75%、醇类化合物12.33%、酮类化合物9.56%、吡咯类化合物4.78%。这些化合物可降低烟气刺激性,使烟气柔和细腻,丰富和增浓烟气,提升香气质和香气量,对卷烟产品的品质提升有明显作用。因此,龙爪果70%醇提物可用于烟草产品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CS)、水合肼等为原料,制备氨基化壳聚糖(AHC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别对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将CS和AHCS作为添加剂分别添加到卷烟滤嘴中,研究其对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吸附作用.对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及气粒相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含CS和AHCS的卷烟滤嘴的危害指数分别为7.41和7.11,与常规滤嘴相比分别下降7.84%和11.57%;添加AHCS滤嘴的苯酚释放量为6.92 μg·支-1,下降30.52%,其对苯酚具有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无籽刺梨提取物在烟草调香中的应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无籽刺梨提取物进行分析;美拉德反应得到无籽刺梨提取物的MRPs强化液,并对二者进行感官评价、三点法差别检验.结果表明:无籽刺梨提取物有33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亚麻酸乙酯(30.70%)、棕榈酸乙酯(11.90%)和肉桂酸(2.73%)等.无籽刺梨提取物加香试验表明,香料添加剂与烟香较为谐调,可明显提高烟气香甜感、顺畅感,降低刺激性,掩盖杂气,改善卷烟吸味.三点法差别检测表明添加无籽刺梨提取物和无籽刺梨MRPs强化液均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备造纸法薄片料液微胶囊并研究其在加热不燃烧卷烟中的缓释效果,先对料液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及其理化特性的表征,最后研究微胶囊在加热不燃烧卷烟中不同材料段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1)造纸法薄片料液共有21种香味挥发性物质,其中有13种易挥发性,表明料液具有较强挥发性.(2)红外谱图的峰型表明料液被成功包埋;热重曲线表明,微胶囊中料液快速损失的温度较单独料液提高近170℃,因壁材提高其热稳定性,减少挥发.(3)微胶囊平均粒径240 nm,包埋率34.11%,放置7 d后的水分质量分数为9.37%;外观为淡淡的金黄色粉末,由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可知其结构致密,囊壁表面较为光滑,近似椭球状.(4)加香缓释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添加在烟草段且添加量为0.015 g/支的效果最好,不仅增加香气量,缓释效果明显,而且刺激性明显降低,劲头提高,余味回甜,为微胶囊技术在加热不燃烧卷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柚子的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差异,为柚子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无溶剂微波萃取法提取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柚子老叶和嫩叶的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出了59、51个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1.29%、87.45%,且2个部分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性较大.柚子叶中的挥发性成分非常丰富,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芳香性或药理药效作用,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另外,柚子老叶的得油率比嫩叶高,其挥发性成分也比嫩叶的丰富,故柚子叶的采收宜在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以鸢尾根为原料优化反应温度开发新型的烟用香料.用GC-MS分析方法检测了鸢尾根发酵液在不同温度(90、100、110、120℃)时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不同温度下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卷烟加香中的作用. GC-MS分析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100℃下的样品挥发性香味成分的种类最多,为77种;挥发性成分总含量最高,达1034.37μg/g.鸢尾根发酵液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特征香气成分含量最多.将100℃时鸢尾根发酵液的MRPs在空白卷烟中加香,烟气细腻,香气丰富性显著提升,刺激性显著降低,余味较舒适.结合GC-MS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0℃是制备具有丰富香味物质和美拉德反应特征香气成分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人参皂甙在300,600,900℃温度下的裂解行为对卷烟烟气成分的影响,通过感官评吸考察人参皂甙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人参皂甙适宜添加量,同时研究了人参皂甙对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甙在热裂解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小分子的酮类、酯类、醚类、杂环类等具有香味的化合物,在添加浓度为0.04%~0.06%人参皂甙的范围内能改善卷烟的吸食品质,有助于提高卷烟的品质,添加人参皂甙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远远低于2012年全国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  相似文献   

12.
为表征烟叶组模块配方调整前后卷烟品质的变化情况,通过近红外光谱和HS-GC/MS分别对74个老叶组配方和395个新叶组配方样品中常规化学成分及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合PLS-DA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采用因子载荷图表征.结果表明:①老配方卷烟烟碱、芸香苷、氯钾比含量较高,而新配方卷烟灰分、绿原酸、K_2O、多酚总量、还原糖含量较高.②新配方中挥发性致香成分,如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巨豆三烯酮、新植二烯等含量较高,而老配方中异丁醛、甲酸、乙酸等感官刺激性成分含量较高.③表征的化学差异结果与感官评吸一致,对进一步研究物质组成与卷烟抽吸品质间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白花败酱草与黄花败酱草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败酱草中挥发性成分,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NIST 05a.L标准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各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黄花败酱草挥发油中鉴定54个成分,占总量的94.56%.白花败酱草挥发油中共鉴定36种成分,占总量的89.87%.两种挥发油共同含有成分9种,分别为hexanal,2-Pentylfuran,benzeneacetaldehyde,α-Ionene,1,2,3,4-Tetrahydro-1,6,8-trimthylnaphthalene,1,2,3,4-Tetrahydro-1,5,7-trimethylnaphthalene,β-Damascenone,hexahydrofarnesylacetone,palmitic acid.首次对白花败酱草与黄花败酱草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白花败酱草与黄花败酱草的鉴别、质量评价以及挥发性成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阿胶溶解物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物质.结果表明:在阿胶溶解物中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内酯类化合物、酸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杂环类(吡嗪环、呋喃环)化合物;并在GC-MS基础上,利用感官分析模拟出香气饱满、逼真、协调的牛奶香精;通过感官评定法确定了改善阿胶风味的最佳牛奶香精的添加量为0.04%.  相似文献   

15.
对玫瑰花特征香气组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在卷烟中的应用效果,为卷烟加香工艺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利用95%乙醇对玫瑰花进行渗漉提取,以卷烟感官质量评价为导向,采用大孔树脂和凝胶色谱等技术制备玫瑰花特征香气组分,并应用于烟丝加香,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相对香气活力值(ROAV)分析关键香气成分.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部分具有明显的玫瑰香气特征,且能较好地改善卷烟香气、协调风格;玫瑰主要香韵组分中含有香叶基丙酮、苯乙醇、5-羟甲基糠醛等清甜香及花香特征香气成分.玫瑰辅香包括β-紫罗兰酮、棕榈酸等木香、酯香香韵特征成分.玫瑰花的特征香气是以清甜香和花香为主,同时辅以木香和酯香;玫瑰特征风味组分应用到烟丝加香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使卷烟的抽吸口感得到明显改善,并凸显卷烟的清甜香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索蒲公英提取物对白色家兔的多次皮肤刺激和皮肤模型刺激性实验,评估了蒲公英提取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并通过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评估其抗炎活性,研究了蒲公英提取物作为化妆品、皮肤外用试剂功效添加成分方面的安全性和功效性.家兔的多次皮肤刺激实验和皮肤模型实验表明了蒲公英提取物无刺激性.抗炎实验结果表明:经组胺干预后,使用蒲公英提取物的组别炎症因子IL-6和IL-8均有所降低,证明该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作为一种有效的天然成分,有较高的皮肤安全性和良好的抗炎作用,因此,可以作为具有抗炎、舒缓、修护等多种功效的有效原料成分应用于化妆品中.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索氏提取法(SE),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花锚不同部位(根、茎、叶、花)的挥发性成分,并运用GC-MS技术对所提取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同时结合NIST2012谱图库检索出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3种不同提取方法从花锚的根、茎、叶、花4个不同部位共分离得到69个挥发性成分.采用同一方法提取不同部位得到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大致相似,主要差异表现在含量上.不同方法提取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略有差异,SE法和SDE法提取的花锚不同部位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大致相同,主要是苯类、芥酸酰胺、酯类、酮类等,但其含量相差较大,而HS-SPME法提取的花锚不同部位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与SE、SDE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醛类、酸类、酮类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蓝萼香茶菜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结果共检出5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85.33%。其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烷烃、烯及烯醇、酮、醇、酚、醚及酯类等,具有较高的医药、食品应用价值,实验结果为该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对植物肉风味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将常用于食品加工且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大的5种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棕榈油)添加到植物肉中,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进行风味分析,结合感官评价和质构分析等方法对5组植物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5组植物肉的挥发性成分、感观属性、质构特性等存在显著差异。5组样品中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组分,其中30种可被嗅闻到,主要包括吡嗪类、呋喃类、醛类、含硫类化合物。2,3,5-三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3-甲硫基丙醛等化合物的嗅闻强度最大。与其他样品相比,添加花生油的样品C和添加菜籽油的样品A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含量较多,但样品C的香气轮廓中油脂味较为突出,且该组样品的硬度与胶黏性较差,并不适用于植物肉的生产制作。样品A以肉香味为主,其硬度、弹性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含芥酸、油酸较多的菜籽油更适用于植物肉的加工生产,对植物肉的风味、质构等感官品质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鲜香菇与香菇预煮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利用NIST08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同时运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鲜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烃类、硫化物等物质,其中酮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9.403%和21.982%;对香菇预煮液风味有贡献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醛类与醇类,其中含量较高的为壬醛(31.877%)、己醛(19.972%)、1-辛烯-3-醇(14.7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