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白洋淀水陆交错带芦苇退化及芦苇地改造状况,研究了健康、不健康芦苇地及经苇地改造的玉米地土壤水含量状况,并选择了玉米地、人工林、玉米一人工林及芦苇地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健康苇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健康苇地,经过不同种植方式后,在0~100cm的土层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在保持湿地土壤水分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吉安市城郊各类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菜地(V)、城市绿地(G)、林地(F)、稻田(P)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壤0~10 cm和10~20 cm层次中的氮素形态及其含量.结果表明:吉安市城郊地区表层0~10 cm土壤全氮含量为564~964 mg·kg-1,土壤中以稻田最高,平均含量为964 mg·kg-1,其次是菜地、绿地和林地土壤,其平均含量分别为769,646和564 mg·kg-1;铵态氮和水解氮在稻田0~10 cm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9.2 mg·kg-1和120 mg·kg-1,远高于菜地、绿地和林地;土壤硝态氮含量为3.08~27.2 mg·kg-1,硝态氮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含量大小顺序大致为:菜地≈绿地>稻田>林地.不同形态的氮素含量在10~20 cm土壤中的变化规律与0~10 cm基本相同;对于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不同层次间的各种氮素含量,均是0~10 cm高于10~20 cm.  相似文献   

3.
磷是植物生长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源区的鹦鹉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和监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磷素流失状况,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全磷的空间异质性,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与流失浓度分析其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鹦鹉沟流域土壤深度0~10 cm(A_1)、10~20 cm(A_2)、20~40 cm(A_3)和40~60 cm(A4)的全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4 g/kg、0.49 g/kg、0.48 g/kg和0.51 g/kg,经ANOVA检验,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Kriging插值表明流域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呈现斑块状特征,其分布斑块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由大变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草地与耕地的土壤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耕地中花生、玉米、萝卜、豆角、辣椒的总磷流失浓度均高于草地,而草地的速效磷流失浓度高于玉米、豆角和花生。  相似文献   

4.
在典型草原放牧退化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01年5月~9月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群落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未退化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两个群落,夏季未退化群落含水量最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未退化群落>中度退化群落>重度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未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在0~10 cm土层处差异显著,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在10~20 cm土层处差异显著.三种群落全磷含量在0~10 cm层次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在10~20 cm和20~40 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重度退化群落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中度与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沂蒙山区的棕壤为例,选取典型土地利用桃园和玉米地,比较自然降雨前后两种土地利用土壤斥水性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显示:(1)两种土地利用均表现为强烈斥水性,降雨前后玉米地斥水性均强于桃园;降雨之后桃园斥水性显著降低,玉米地土壤仍表现为强烈斥水.(2)两种土地利用棕壤斥水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桃园斥水性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玉米地则为随机分布格局.(3)两种土地利用棕壤斥水性对有机质含量均无明显空间响应;桃园棕壤斥水性与含水量相关性为负,玉米地棕壤斥水性与含水量相关性为正,二者与含水量的空间相关均表现为雨后显著性增强;土壤砂粒、粉粒含量对降雨前后桃园棕壤斥水性皆有显著影响,雨后相关强度降低,黏粒对桃园斥水性的影响不大,土壤砂、粉、黏粒含量皆与玉米地雨前斥水性显著相关,雨后相关性相反,且仅有粉粒含量与斥水性显著相关.(4)桃园和玉米地棕壤斥水性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含水量则是引起降雨前后两种土地利用棕壤斥水性对理化性质空间响应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甘南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坡向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0~20 cm与2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是自阳坡到阴坡呈递增的变化趋势,且20~40 cm土壤的含水量高于0~20 cm的;两层土壤的全磷质量分数和w(C):w(N)与含水量的变化相同,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偏阳坡最小.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是0~20 cm的大于20~40 cm的,表现出表层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土壤pH值沿阳坡到阴坡呈递减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特点均为阴坡>偏阴坡>偏阳坡>阳坡,且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显著正相关.同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影响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关键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7.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8.
我们研究了龙胜县里骆林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生化活性以低海拔土壤较高。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常绿阔叶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高于针叶林。3.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分布以0~20cm土层最多,20~40cm次之,40~80cm最少。各剖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更有明显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集约化种植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迁移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通州区选取了当地3种主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玉米、大棚蔬菜和大田蔬菜,研究了这3种体系0~10 m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运移速度.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区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大棚内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大田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3种种植模式均产生了深层渗漏,试验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下硝态氮运移深度为630 cm,5和13 a大田蔬菜种植下硝态氮运移深度分别为730和800 cm,5和18 a的大棚蔬菜种植下运移深度分别达730和900 cm.在小麦-玉米大田种植模式下,深层硝态氮向下运移速度约为6 cm·a-1,大田蔬菜和大棚区约为15~26 cm·a-1.考虑到当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在9~12m,大棚种植18 a后土壤内的硝态氮已经运移到或者即将进入到地下水,这会对地下水质造成直接或者潜在的污染,因此建议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开展调研,并评价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种植对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有机质与氮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五点混合取样法采集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典型林地、灌草丛地和耕地的0~20cm,20~40cm土壤样品,以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有机质含量,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全氮含量,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氮含量,电位法测定pH值.结果表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都是表层明显高于底层;相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在0~20cm的含量是岩溶区高于非岩溶区,且林地>灌草丛地>耕地;有效氮含量与全氮和pH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板栗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木本粮食树种,结合无机肥速效性与有机肥持久性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培肥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能起到重要作用。探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板栗园土壤肥力及其根系功能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板栗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以河北迁西县8 年生板栗 ‘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 ‘Yanshanzaofeng’)为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按质量占比设置6个处理: ①100%无机肥(C1),②75%无机肥+25%有机肥(C0.75O0.25),③50%无机肥+50%有机肥(C0.5O0.5),④25%无机肥+75%有机肥(C0.25O0.75),⑤100%有机肥(O1),⑥不施肥(CK),采用连续根钻法采集0~20、≥20~40 cm土层土样和根样,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功能性状等指标。【结果】 ①各处理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理化性状。O1处理0~4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最高(5.97 g/kg),0~20 cm土层C1处理全氮含量最大(1.33 g/kg),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C0.25O0.75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 C 0 . 25 O 0 . 75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土壤C/N值较C1和CK处理的分别提高38.81%、11.41%;与CK相比,平均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7.48%、47.49%、32.19%;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11.23%、13.85%;土壤容重降低11.23%。②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促进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体积密度、比根长(P<0.05),且0~1 mm细根增多,各处理大小总体表现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以C0.25O0.75处理0~40 cm土层中平均细根生物量密度最高(511.24 g/m3),较CK处理增加35.42%,较C1处理增加6.00%。高比例有机肥配施明显提高了细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占比。③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及根系性状指标在3个主成分上均有较高的荷载值,不同处理下土壤肥力与根系指标优劣综合排序为C0.25O0.75>C0.5O0.5>C0.75O0.25>O1>C1>CK。【结论】 有机-无机肥配施中的C0.25O0.75处理有效提高了土壤C/N、速效养分含量,0~1 mm细根增多,提高吸收根比例,是河北迁西县板栗园的较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板栗品种(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比较(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48个不同板栗品种(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8个品种(系)的POD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迁移率、酶量(酶带宽窄)及酶活性(酶带深浅)等方面均存在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依酶带条数的多少,初步将48个品种(系)划分为8大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几个亲缘关系最近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3.
以甜玉米为试材,通过生、熟、单一、复合不同类型3个级次的果汁单一和综合比较,分析在保鲜过程中SOD、POD、Vc、黄酮、脯氨酸等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1)SOD 活性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中三级的高;2)POD 活性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中一级的高;3)Vc 含量生甜玉米果汁高,不同级别生、熟表现不一;4)黄酮含量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均表现不一;5)脯氨酸含量熟甜玉米果汁高,3个级别均是前高后低;6)生、熟甜玉米果汁单一和复合比较各物质分别的趋势总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空篷栗、正常栗的总苞和子房、子叶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空篷栗在幼胚发育期、子叶发育期,其总苞和子房中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正常栗;空篷栗在传粉受精后,子房中的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正常栗;子房、子叶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总苞。总苞发育过程中,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空篷栗低于正常栗;子房、子叶发育过程中,色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空篷栗低于正常栗。这表明,在幼胚发育、子叶发育期,空篷栗得不到足够的物质供应,影响物质的定向运输和积累,导致了空篷栗的产生。文中还讨论了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的含量变化与子房、子叶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胡萝卜、板栗粉为主料、魔芋精粉、卡拉胶为凝胶剂研究了板栗糕的加工技术。根据原辅料对板栗糕的色泽、口感、成型性和质地的影响,经研究认为,板栗糕的最佳配方是:栗粉15g,胡萝卜20g,水130ml,卡拉胶1.0g,魔芋精粉0.5g,白砂粉30g。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少量水将主料胡萝卜和板栗粉充分混匀成糊,再用水溶胀卡拉胶和魔芋精粉,然后将两者混合,微火熬制,不断搅拌,趁热装模,冷却后,脱模制得产品。制品色泽浅红,有板栗清香,口感软而富弹性。  相似文献   

16.
板栗不同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差异,矮化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一般品种。所测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与冠径、树高、干周、新梢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把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矮化型板栗品种早期预选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By combin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il profile at field an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in laboratory, a study on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six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dynamics of water content after rain was conducted in Wanchanggou, Guangyuan City to find out the vegetation types with effective water-conserva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w hill heavy rain area upper the Jialing Riv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mixed Alnus crernastogyne and Cupressua Leyland forest (AcCl) were best. But in the depth of 0-20 cm. The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abandoned cropland (Fm)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AcCl. The soil bulk densi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layers of 0-20 cm and 20-40 cm in all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except that in the Robinia pseudoacacia shrub forest (RpII),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ximum and the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between layers were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Fm and in the AcCl. Of these stands, the AcCl had the shortest water-absorbing period and the strongest moisture changes in the upper layer (0-15 cm). In the same stand, the deeper the soil layer, the slighter the soil moisture varied, and the longer the soil moisture accumulating process lasted.  相似文献   

18.
超甜玉米不同采收期主要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超甜玉米品种佛甜2号为材料,从授粉后第16 d开始,每隔2 d选取果穗测定籽粒的百粒鲜重,水分、还原糖、蔗糖、水溶性多糖(WSP)、总淀粉的含量,探讨超甜玉米不同采收期籽粒主要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授粉后天数增加,籽粒鲜重呈线性增加,含水量呈线性下降,还原糖含量呈直线下降,蔗糖含量表现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授粉后28 d达到最大值,WSP在授粉后24 d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2-24 d。  相似文献   

19.
连续2年3点次在新疆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每隔10d天播种1期,以研究与揭示高产玉米(15000kg/hm^2)条件下播期对群体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及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各播期处理玉米产量都接近或达到了15000kg/hm^2,不同播期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模拟。随播期推迟,吐丝至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呈增加趋势、灌浆速率呈降低趋势,但活跃灌浆期尢明显变化。随播期推迟,群体籽粒灌浆的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灌浆阶段的持续时间无明显规律。因此,缩短群体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快速进入线性灌浆期,片提高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群体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群体产遣。在新疆春播玉米高产区。适宜的播期为4月10日~1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