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深水流网渔业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3°30′N、128°30′E以西一带海域作业的流网渔船累计76个航次,共1 661 197张网片所捕获的941 144kg渔获物分鱼种渔捞记录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深水流网渔业资源状况.经查明,其渔获物种类较多,鱼类有65种,优势种类为方头鱼Branchiostegidae、白姑鱼Argyrosonus argentat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三者共占总渔获量的70.1%,其出现频率在87.5%~100%之间,其它种类比重不大,或仅交替出现.该作业平均网产56.92 kg/100片网片,渔获量月变化明显,9~10月较多,6~7月较低.主要渔场是舟外渔场,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35.2%,平均网产60.98 kg/100片网片,三大优势种类数量均比其它各渔场高.在调查期间,三大优势种类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方头鱼始终居首位,白姑鱼和刺鲳年间变动量互相交替.从上述情况看,虽其资源结构相对较稳定,但与早期深水流网渔业比较,优势种类所占份额尤其方头鱼已有所减少,且年间波动较大,所以应当控制捕捞强度,合理利用,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7-2008年的调查监测资料,对浙江省舟山市灯光敷网渔业利用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灯光敷网渔业的作业渔场范围为27°~32°30'N、123°~128°E之间海域,渔获量较高的海区集中在舟外渔场、鱼外渔场和鱼山渔场;渔期一般为每年的4-12月,盛渔期为5月、6月和9月;渔获组成以鸵鲣、头足类、鲐鱼、带鱼与单角革鲍为主,合计占总渔获量的93.58%;针对灯光敷网作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休渔时间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监测资料和浙江省沿海各县、市的渔业统计资料,对2008年度浙江深水灯光围网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产量主要分布于27°~29° N、123°~127°E之间海域;作业渔场主要为浙南渔场与浙北外海渔场,其中又以浙南渔场为主;渔期主要为夏、秋、冬三季,其中秋季占全年总渔获量的近50%;各季各渔场的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其中,浙北外海渔场与浙南渔场的产量重心在纬度方向上呈逐季向北推移的趋势.建议对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船组数量进行适当控制,并对2009年开始施行的东海区围网休渔期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浙江省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鲐鲹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鲀等。  相似文献   

5.
浙江南部外海刺鲳资源合理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进行的4个季节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利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刺鲳的生长参数,分析了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捕年龄(t)c的变化对刺鲳单位补充量(Y/R)所产生的影响。应用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估算刺鲳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叉长,结合刺鲳的生长拐点叉长、临界叉长和最小性成熟叉长确定开捕规格,最终对刺鲳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刺鲳的生长参数为:L∞=192mm,K=0.69,t0=-0.67。开发率E达到0.8,已属于重度超额开发。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开捕规格宜定在150mm,相应年龄为1.5a,同时将F逐步降至2.0左右,此时YW/R为157.1g,比现行渔业产量增加59.5%。  相似文献   

6.
浙江中部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8年5月(春季)对东海区(27°00'~31°00'N,121°30'~126°30'E)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85.5 kg,75 873尾,76种,隶属于14目48科.其中,暖水种(WW)最多,有46种,占总种类数的60.5%;暖温种(WT)次之,有27种,占35.5%;冷温种(CT)最少,仅3种,占4.0%.春季浙江中部及其邻近海域优势种有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常见种是六斑刺鲀、七星底灯鱼、小黄鱼、竹荚鱼.通过对带鱼、鳄齿鱼、麦氏犀鳕和小黄鱼的生物量分布特点分析发现,带鱼在28°30'~29°30'N,125°00'E以西海域的生物量最为丰富;鳄齿鱼在29°00'N以南,125°00'E以西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麦氏犀鳕在28°00'N以南,123°00'E以西的近岸及舟山渔场以南海域生物量最为丰富;小黄鱼在30°00'~31°00'N,125°00'E以东的外海区生物量最为丰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种类丰富度指数(D)值在0.20~1.80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值在0.05~0.85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在0.01~1.50之间.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舟山新吉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艘探捕船2007年与2008年的探捕资料,结合表温数据,对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的渔期为1~6月,其中3~5月为高产期。渔场主要在45°~47°S、60°~61°W海域。产量重心位置总体呈较强的季节性分布,即两年的1~3月为一类,而4~6月另成一类。渔场表温升高是2008年产量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水域春、夏季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和8月进行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选取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水域(27°00′~31°00′N,121°30′~126°30′E)为研究海区,通过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序方法(NMDS)分析调查海区鱼类群落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大致可分为两种群聚类型:近海群聚和外海群聚,且两种群聚类型具有较稳定的空间格局。近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刺鲳、小黄鱼等;外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鳄齿鱼、六斑刺鲀等。单个环境因素(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中,鱼类群聚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2008年4-6月,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28°30′-30°45′N,121°30′-123°15′E)进行了产卵场生态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分别使用水平和垂直浮游生物拖网,结果表明:凤鲚卵占该海区各种鱼卵总数量的第四位。表层网和垂直网采集到的凤鲚卵占同网型鱼卵总量的6.08%和2.56%,凤鲚卵出现在5-6月,以5月数量最多,5月份平均分布密度4.82粒/网(表层网),最高密度值150粒/网,6月平均分布密度3.02粒/网(表层网)、0.11粒/m(2垂直网),最高分布密度110粒/网。产卵场主要在杭州湾水域,表层水温17~23℃,表层盐度13~31.5,最适表温21~23℃,最适表盐13~26,水深15 m以内,透明度0.02~0.3 m。凤鲚仔稚鱼在表层网的4-6月和垂直网的6月均采集到,分布面较广,其中表层网采集的凤鲚仔、稚鱼累计居各鱼种仔稚鱼首位,最高分布密度值分别为4月8尾/网、5月2尾/网、6月696尾/网(表层网)和5.9尾/m(2垂直网)。仔、稚鱼分布的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4~23.5℃、13~33,透明度0.05~1 m。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浙江北部沿岸海域经济鱼类幼鱼的分布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密度分布的逐月变化进行了分析,对经济鱼类幼鱼的数量变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调查区内经济鱼类幼鱼的分布以碧霞、黄龙、鼠狼、葫芦、洋鞍一线,即20米等深线附近最密集,向西其密度逐渐递减,至10米等深线,除银鲳鳓鱼外,幼鱼数量显著减少;②在时序上6—8月份是经济鱼类幼鱼数量和种类出现最多的月份;③三十年代末期,经济鱼类幼鱼的数量顺序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带鱼、无针乌贼、银鲳、鳓鱼,八十年代张网渔获物中幼鱼的数量依次变为带鱼、大黄鱼、无针乌贼、银鲳、灰鲳、鳓鱼。最后提出了张网渔业管理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1.
用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在东海区渔场进行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数据,采用PARSONS和CUSHING营养动态模式,对东海区渔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为3.531级,近10年渔业资源年平均蕴藏量为836×104t,可捕量为418×104t左右;其中东海陆架渔场平均资源量为591×104t,可捕量296×104t;黄海南部平均资源量为245×104t,可捕量123×104t。2002~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平均资源蕴藏量为855×104t,可捕量为428×104t左右;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4.59t/km2,可捕量7.5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0.32:1,在世界各渔场中均属于较高水平;东海的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8.89t/km2,东海区海域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0.20t/km2,可捕量分别为4.5t/km2和5.1t/km2,高于黄渤海区和南海,略低于福建海区。目前东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年渔获量已达750×104t左右,远远超过估算的420×104t左右年可捕量水平,使渔业资源始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要使渔业资源恢复到良好状态,至少要减少目前40%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2.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从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随机采取样品400尾,OU得了小黄鱼体长、体重、纯重、年龄等数据,结合调查所得的相关资料对小黄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规律进行论述,并作了历史比较,揭示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鲹鱼中心渔场的分布、海洋水文环境(包括水温、盐度、水系的消长变化)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秋季舟山渔场桁杆虾拖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桁杆拖虾网目前已成为东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2013年10月和11月,在桁杆虾拖网作业渔船上采用现场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在舟山渔场近海水域进行拖虾作业的桁杆虾拖网渔船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抽样调查。通过鉴定、分析:渔获物中共有36个种类。其中:鱼类16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口足类1种。渔获重量统计结果:虾类占33.42%、鱼类占32.85%、蟹类占29.05%、口足类占4.69%,鱼类和蟹类是主要的副渔获种类。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sim模型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最佳的渔业政策,采用EwE 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构建了1987-1998年Ecosim(时间动态)模型。Ecosim模型包含了32个功能组,初始参数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静态平衡的Ecopath模型。通过营养关系,分析了渔业捕捞对主要经济鱼类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1998年系统总输出、总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总捕捞量则有所降低;强化的捕捞压力导致了低值小型鱼类被捕食压力的间接缓解,大中型高价值鱼类的生物量发生明显下降;说明了生态系统呈现出逆向发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捕捞所产生的从上而下(top-down)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东海区野生灰鲳背部肌肉的线粒体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对7个个体的D-loop序列进行了扩增,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最终得到了471 bp的核苷酸片断(除去两端部分序列)。用DNAMAN6.0软件进行了排序比较发现,东海野生灰鲳的D-loop序列同源性高达99.48%;用DNASP4.0软件分析得知,7个序列共有6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GU970085-GU970087,GU970089-GU970091),在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包括13个转换和1个颠换位点。运用MEGA4.0软件计算出了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MP和NJ系统树。用DNASP4.0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为1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9 71和4.571。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野生灰鲳的D-loop序列个体变异程度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9.
The gravity data from the sea region to the west of 124° 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been processed and the feature of gravity fields analyzed. An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formula on the filter wavelength and corresponding depth has been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 the deep tectonic framework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possible favourable prospecting district for hydrocarb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