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鳗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中国海鳗的最高渔获量达到了31.96×104t(2004年),东海区海鳗渔获量最高达到17.67×104t以上(2004年),其中浙江省海鳗最高渔获量为9.02×104t。根据体长股分析法对海鳗资源量进行初步评估,为渔业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样品1394尾来自2002~2005年浙江近海拖虾、单拖、帆张网、流刺网等作业的渔获。估算的结果:海鳗自然死亡系数为M=0.15,捕捞死亡系数为F=1.3;东海区海鳗的平均资源量为12.36×104t,平均资源尾数为308.28×106尾,初始资源量为23.41×104t,最大资源尾数为583.99×106尾。  相似文献   

2.
浙江南部外海底层渔业资源量与可捕量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对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底拖网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据其资料,使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浙江南部外海底层渔业资源量以及可捕量.结果表明:采集并鉴定的种类共416种,现存资源量为442 525.89 t,使用Camida估算模式和简化估算模式得到总可捕量分别为238 077.32 t和214 625.06 t.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的资源平均密度及现存资源量分别为2 374.68 kg/km2和271 225.74 t、451.08 kg/km2和51 520.47 t、875.17 kg/km2和99 957.98 t.为防止资源盲目开发及资源衰退,浙江南部外海拖网捕捞结构宜进行控制和调整.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鲳鱼、小黄鱼资源量及其持续渔获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6-2009年对浙江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的调查监测数据及生物学取样和测定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运用体长股分析法(LCA,Length based Cohort Analysi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银鲳的资源量和小黄鱼的最大持续渔获量(MSY)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为:2005-2006东海区银鲳的平均资源量(扣除叉长130 mm以下幼鱼)为1 374.77×106尾、19.38×104 t,初始资源量(最大资源量)为2 609.20×106尾、36.79×104 t,最大持续渔获量为14.4×104t.以1996-2009年帆张网和2001-2009年双拖网的监测资料,按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估算的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渔获量(MSY)为12.96×104~14.08×104 t(平均13.35×104 t).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5.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67.91×104和294.58×104 t,平均为281.25×104 t.Cadima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64.46×104 t,而1994年以来福建近海实际年渔获量在179.81×104~239.39×104 t,已连续10年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投入的捕捞力量也已连续10年超过剩余产量模式估箅的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呈现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 261.39 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 kg/km2和936.93 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 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 694.71 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 523 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8~2005年东海区渔获数据以及同期NOAA/AVHRR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我国东海南部中上层渔获量与海表温度和梯度的关系。该区域的渔汛在7~9月,捕捞量约占全年的87.9%。渔区温度集中分布在27.5~30.0℃,温度梯度主要分布在0.5~3.0,1.5~2.0为鱼类最适范围。在该研究海域,反映出渔获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渔获量高值所对应的平均温度较高而温度梯度则相对较低。该区域温度与渔获量比温度梯度与渔获量的相关性略低,可见,温度梯度对东海南部的渔业资源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但是,两者的相关性都不明显,这是因为影响鱼类资源的因素除了表温外,还有底层的温度、盐度及饵料生物量等多种环境因子。文中的计算都是在自主开发设计的"海洋渔场渔情分析预报软件系统"中进行。  相似文献   

8.
孙建文 《山西科技》2013,28(2):96-97
在介绍巴彦高勒矿井田境界的基础上,从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4个方面,分析了巴彦高勒矿井资源储量。结果显示:巴彦高勒井田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标高759 m~470 m,井田面积约65.273 4 km2,井田境界划分合理;矿井地质资源量为1 027.00×106t;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902.53×106t;矿井设计资源储量811.39×106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593.39×106t。  相似文献   

9.
大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 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K=1.1,极限体长L∞=149.63 mm;根据生长参数和栖息地平均水温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1.779 4,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896,利用率E=63.66%,开捕体长Lc=97.75;应用长度结构的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2.47×109-ind、3.56×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已过度利用,应降低开发率和捕捞努力量水平,以使得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合理、持续利用大管鞭虾资源.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群众灯光围网渔业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灯光围网调查船2002-2005年的渔业生产调查资料、舟山市渔业统计资料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历年来的上层鱼监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5年,浙江省群众灯光围网渔业的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28°~32°N、122°~125°E之间的海域,渔期一般为每年的7~9月;鲐鲹鱼占总渔获的年均比例为98.97%;根据历史资料粗略推算,调查海域鲐鲹鱼等中上层鱼类的资源量约为12×104t,最大持续产量为5.8~6.7 t,最佳捕捞船数315组左右。目前,东海北部渔场的鲐鲹鱼资源已有被过度开发利用的迹象,灯光围网渔船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建议今后对灯光围网渔业的管理应由过去的扶持、鼓励向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东海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近几年调查研究和监测资料,对世纪之交东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评价,并较系统地分析、阐述了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针对目前东海渔业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合理、科学和持续利用东海渔业资源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实施拖虾休渔期、规范电脉冲捕捞和管理、完善张网休渔管理、加强梭子蟹资源保护、严格渔具标准、限制作业调整范围等渔业管理方法、措施和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逆向发展。采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建立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模型。通过各级流量、生物量、生产量、捕捞量、系统总流量以及生态位和混和营养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营养流通主要有2种途径,肉食鱼类间饵料竞争非常激烈,低值鱼类间具相似的捕食压力,顶级捕食者对大部分鱼类负效应不明显。系统受过度捕捞渔业影响很大,并存在营养级I利用效率低和渔业资源小型化、低值化等不稳定的幼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1998~2005年东海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数量分布及其捕捞规模进行调研,研究认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为日本鲐、澳洲鲐、竹筴鱼和蓝圆鲹等,且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东海区的灯光围网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对上述鲐鲹鱼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可持续利用资源角度出发,对其应实施规范管理,其措施为:(1)确定大型机轮围网、机帆船灯光围网的规模数量、渔船吨位、马力、网具规格等;(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3)成立全国灯光围网协会,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对灯光围网制订有关措施,进行专项管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捕捞渔业和海水养殖产量都居各国之冠,但由于过渡捕捞和环境污染,海洋生物主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已近崩溃,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指出了当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捕捞量大大超过资源补充再生,繁殖保护和环境保护效果差,养殖生产中育苗和养成技术落后。提出了保证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建议——削减捕捞船只、网具、施行限获捕捞刺,提高育苗、养殖和防病技术水平,扩大种苗放流增殖资源规模,加大水产品深加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浙江蟹笼渔业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蟹笼渔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着重介绍了浙江蟹笼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蟹笼渔业的发展概况,蟹笼作业主要生产渔场、渔期及渔获物组成。分析研究了蟹笼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蟹笼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投入海洋渔业捕捞的渔船及其功率在年年增长 ,捕获量也几乎在年年增长 ,但单位努力量的捕捞量却在不断下降 ,而且捕获物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 ,现行的捕捞是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必然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 .笔者引用了Walter&Hilborn提出的非平衡产量模型对资源进行评估 ,计算出了最大可持续产量 (FMSY)和最适捕捞努力量 (Fopt)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环境响应关系,采用1997-2002年开展的“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所取得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3(4 179×104 个/m3,总平均为87.2×104 个/m3,夏冬春秋四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至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总体近海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格局,斑块一般出现在北部湾中北部上升流区、粤东遮浪上升流区、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粤西沿岸电白-阳江上升流区等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内。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值斑块一般随着季风和沿岸流的季节转换而交替向东或向西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