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长鳍吻、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 g,体长小于200 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 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2016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渔捞日志以及1985年以来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省近年的渔业资源结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评价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趋势.调查结果表明:2012—2016年,渔获种类分别为84、76、76、80和82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山东近海营养层次高、个体大的蓝点马鲛、鲐、小黄鱼等的资源量逐年减少,而鳀、方氏云鳚等营养层次低、个体小的资源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其他经济价值低的杂鱼杂虾的资源量也在不断增长中.山东近海渔业生产分为明显的春、秋两汛,捕捞产量在每年的伏季休渔后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山东近海海洋捕捞产量以及渔业资源密度从2000年开始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捕捞产量由307.84 t下降到229.72 t,资源密度由2.38 t/kW下降到1.05 t/kW.近几年,虽然海洋捕捞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渔获主要来源于伏季休渔制度后暂时回升的渔业资源,个别品种则几乎完全依赖增殖放流.在高强度捕捞压力和渔业环境破坏下,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日趋衰退.  相似文献   

4.
用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在东海区渔场进行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数据,采用PARSONS和CUSHING营养动态模式,对东海区渔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为3.531级,近10年渔业资源年平均蕴藏量为836×104t,可捕量为418×104t左右;其中东海陆架渔场平均资源量为591×104t,可捕量296×104t;黄海南部平均资源量为245×104t,可捕量123×104t。2002~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平均资源蕴藏量为855×104t,可捕量为428×104t左右;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4.59t/km2,可捕量7.5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0.32:1,在世界各渔场中均属于较高水平;东海的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8.89t/km2,东海区海域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0.20t/km2,可捕量分别为4.5t/km2和5.1t/km2,高于黄渤海区和南海,略低于福建海区。目前东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年渔获量已达750×104t左右,远远超过估算的420×104t左右年可捕量水平,使渔业资源始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要使渔业资源恢复到良好状态,至少要减少目前40%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5.
伏季休渔制度下东海区带鱼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年东海区带鱼资源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有关带鱼课题资料,对东海区带鱼资源从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来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3 a的伏季休渔,东海区带鱼产量稳定,幼带鱼密度指数也较稳定,高龄鱼比例有所提高,最小性成熟肛长有所增大,渔获带鱼平均肛长有增大的趋势。但是,由于高强度的捕捞压力,东海区带鱼群体组成小型化、低龄化、单位渔获量下降等生长型过度捕捞现象还比较明显,资源状况未有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6.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67.91×104和294.58×104 t,平均为281.25×104 t.Cadima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64.46×104 t,而1994年以来福建近海实际年渔获量在179.81×104~239.39×104 t,已连续10年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投入的捕捞力量也已连续10年超过剩余产量模式估箅的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呈现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海鳗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中国海鳗的最高渔获量达到了31.96×104t(2004年),东海区海鳗渔获量最高达到17.67×104t以上(2004年),其中浙江省海鳗最高渔获量为9.02×104t。根据体长股分析法对海鳗资源量进行初步评估,为渔业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样品1394尾来自2002~2005年浙江近海拖虾、单拖、帆张网、流刺网等作业的渔获。估算的结果:海鳗自然死亡系数为M=0.15,捕捞死亡系数为F=1.3;东海区海鳗的平均资源量为12.36×104t,平均资源尾数为308.28×106尾,初始资源量为23.41×104t,最大资源尾数为583.99×106尾。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龙头鱼数量分布与渔业生物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2009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和常规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为依据,对龙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外海和长江口外海,较为稳定的盐度水域范围,对水温和水深的适应范围较广;龙头鱼的优势叉长为120~200 mm,占70.55%,平均叉长165.23 mm;优势体重为10~20 g,占28.21%,平均体重34.10 g。龙头鱼的雌雄比例约为1.70:1,7-9月为产卵盛期;除了7月份以外,龙头鱼摄食等级为0级(空胃)所占比例最高;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含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龙头鱼,其次为七星底灯鱼,再次为中国毛虾。目前,龙头鱼尚属于资源状况较好的鱼种之一,渔获量较为稳定,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鲳鱼、小黄鱼资源量及其持续渔获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6-2009年对浙江海洋捕捞作业方式的调查监测数据及生物学取样和测定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运用体长股分析法(LCA,Length based Cohort Analysis)和最大持续渔获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银鲳的资源量和小黄鱼的最大持续渔获量(MSY)进行估算.计算结果为:2005-2006东海区银鲳的平均资源量(扣除叉长130 mm以下幼鱼)为1 374.77×106尾、19.38×104 t,初始资源量(最大资源量)为2 609.20×106尾、36.79×104 t,最大持续渔获量为14.4×104t.以1996-2009年帆张网和2001-2009年双拖网的监测资料,按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估算的东海区小黄鱼最大持续渔获量(MSY)为12.96×104~14.08×104 t(平均13.35×104 t).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海洋渔业资源二次非线性捕捞的动力模式,研究了渔业资源生物量(资源量)增长与增长率和捕捞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与其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与捕捞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在相同的资源生物量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越大,所要求的资源生物量增长率就要越大.为了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捕捞强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采用合理的捕捞策略,我们才可以得到持续的最大产量,才能避免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枯竭.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渔业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1998~2005年东海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数量分布及其捕捞规模进行调研,研究认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为日本鲐、澳洲鲐、竹筴鱼和蓝圆鲹等,且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东海区的灯光围网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对上述鲐鲹鱼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可持续利用资源角度出发,对其应实施规范管理,其措施为:(1)确定大型机轮围网、机帆船灯光围网的规模数量、渔船吨位、马力、网具规格等;(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3)成立全国灯光围网协会,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对灯光围网制订有关措施,进行专项管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以来,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高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捕捞渔业和海水养殖产量都居各国之冠,但由于过渡捕捞和环境污染,海洋生物主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已近崩溃,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指出了当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捕捞量大大超过资源补充再生,繁殖保护和环境保护效果差,养殖生产中育苗和养成技术落后。提出了保证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建议——削减捕捞船只、网具、施行限获捕捞刺,提高育苗、养殖和防病技术水平,扩大种苗放流增殖资源规模,加大水产品深加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东海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近几年调查研究和监测资料,对世纪之交东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评价,并较系统地分析、阐述了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针对目前东海渔业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合理、科学和持续利用东海渔业资源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实施拖虾休渔期、规范电脉冲捕捞和管理、完善张网休渔管理、加强梭子蟹资源保护、严格渔具标准、限制作业调整范围等渔业管理方法、措施和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15.
浙江蟹笼渔业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蟹笼渔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着重介绍了浙江蟹笼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蟹笼渔业的发展概况,蟹笼作业主要生产渔场、渔期及渔获物组成。分析研究了蟹笼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蟹笼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一定水域内鱼类种群数量(资源量)的估算,是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中华鲟资源量及其变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广泛关注、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影响了对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本文根据中华鲟繁殖群体存在两个股群的特点,首次建立了利用捕捞数据估算其资源量的理论和方法,对葛洲坝截流后的中华鲟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由于葛洲坝的阻隔作用和过度捕捞的影响,中华鲟年际资源增长率从1981年的6.92,到1984年以后相对稳定在0.793~0.956之间,1984年中华鲟资源量达到最大,以后中华鲟资源量逐年减少.1981—1990年中华鲟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348尾,年均资源补充量767尾.本文还对中华鲟资源量估算理论和方法及捕捞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 本文的估算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估算精度可靠.(2) 初始值变化对估算结果的影响逐年衰减.(3) 捕捞对中华鲟的年际增长率和未成熟个体比例系数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历年东海带鱼资源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有关带鱼课题资料,对八十年代末期以来东海带鱼的资源变动状况进行了综述,对东海带鱼的资源管理现状和“伏休”效果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资源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