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L-丙氨酸产生菌德阿昆哈假单孢菌分别进行紫外、激光以及紫外—激光的复合诱变筛选,结果表明,复合诱变正突变率幅度较大.从紫外—激光的复合诱变得到的突变株中筛选到3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其L-天冬氨酸-β-脱羧酶的活性较之出发菌株分别提高19.97%、30.04%和26.55%,经9次传代培养,突变株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粗壮假丝酵母CJ-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筛选得到10株脂肪酶活力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其中菌株CJ-1-09的酶活达35.78 U/mL,比CJ-1提高了4.58倍.突变株CJ-1-09经10次传代,其脂肪酶活性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菌株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M1-7的最佳紫外诱变时间为60,s.利用紫外诱变后涂布到添加不同脂肪酶底物和分解产物的分离培养基,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正突变株.其中柠檬酸钠抗性突变菌株UN9最高酶活力达15.960,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30.97%,远远高于琥珀酸钠、正丁酸、正己酸、三丁酸甘油酯等抗性突变菌株.经5次传代后,菌株UN9遗传性能稳定,平均酶活力为15.866,U/mL.  相似文献   

4.
微波诱变选育红色素高产菌株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色素产生菌W0为出发菌株,通过微波诱变、微波和紫外复合诱变,得到3株产红色素较高的生产菌W1,W2,W3,结果表明,复合诱变比单一因子诱变的效果好,复合诱变筛选到的W3产生红色素的色价由1.073提高到1.748,提高了63%.遗传稳定性实验表明,3株突变株的产红色素的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克隆原核表达并纯化出粉尘螨过敏原脂肪酶蛋白,鉴定其免疫学活性,并分析其分子特征.通过重组合成粉尘螨新过敏原脂肪酶基因,与p ET-28a载体连接后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Top10,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新过敏原脂肪酶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出粉尘螨重组脂肪酶蛋白,用Western Blot、ELISA方法检测其免疫原性.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并构建分子进化树.成功表达纯化出高纯度的粉尘螨重组脂肪酶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重组产物分子质量约为40 k Da,与理论值一致,纯化后的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印迹检测有明显条带显示.信息学分析显示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16.38%)、延伸主链(18.93%)、无规则卷曲(64.69%)组成.成功原核表达出粉尘螨过敏原脂肪酶蛋白,并纯化获得较高纯度及较强免疫学活性的重组脂肪酶蛋白,为尘螨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免疫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紫外、微波诱变黄孢原毛平革菌菌株的筛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孢子悬浮液进行了紫外和微波诱变,并将筛选出的优势菌PU-69和PM-57与未经诱变的菌作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紫外诱变的PU-69,Lip酶活力提高了1.29倍,Mnp1.27倍,Lac1.31倍.微波诱变的PM-57,Lip酶活力提高了1.34倍,Mnp1.33倍,Lac1.3倍.微波诱变菌株的产酶能力略高于紫外诱变,其操作也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7.
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隶属于古菌中的泉古菌(Crenarchaea),硫化叶菌属(Sulfolobus)。野生型S.tokodaii尿嘧啶相关基因表达的乳清核苷酸转移酶和乳清苷单磷酸脱羧酶可以将5-氟乳清酸(5-FOA)转化成有毒物质5-氟尿嘧啶核苷酸,导致野生型S.tokodaii无法正常生长。根据此原理,通过对筛选条件如5-FOA的质量浓度、紫外诱变时间等的最适化,运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或对其进行紫外照射等诱变方法,初步筛选出S.tokodaii的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获得可应用于酯类水解及合成的脂肪酶资源,本研究通过筛选分离得到能够水解长链脂肪酸酯的脂肪酶产生菌,克隆表达其脂肪酶基因并研究脂肪酶的酶学性质。【方法】从环境中筛选分离出可水解三硬脂酸甘油酯的菌株,利用16SrDNA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扩增其脂肪酶基因和脂肪酶分子伴侣基因。以pET-22b(+)为表达载体,构建共表达重组质粒,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进行异源表达,并对重组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经16SrDNA鉴定该菌株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通过PCR成功克隆到该菌的脂肪酶基因(lipPA-9A)和脂肪酶分子伴侣基因(lipPA-9B),并构建共表达重组质粒pET22b-lipPA-9A-9B,实现脂肪酶LIP-9A的活性表达。酶学性质研究表明LIP-9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反应pH值为10.5,最适反应底物为对硝基苯酚辛酸酯(pNPO);同时,LIP-9A还可以催化醇和羧酸发生酯化反应产生酯类物质。【结论】LIP-9A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高活力,且可以催化酯化反应,在洗涤行业和酯合成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低温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从渤海湾盐碱地被油污染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出1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34.5,初步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菌所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6.该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的同源性为99%.摇瓶实验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为(g/L):淀粉10,黄豆饼粉20,玉米浆20,K2HPO41,聚乙烯醇大豆油乳化液20.其最高酶活为6.87 U/mL.  相似文献   

10.
以沼泽红假单胞菌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和罗红霉素抗性筛选,以期获得辅酶Q10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照射时间60-70s时可能达到最大正向突变概率.通过紫外诱变、罗红霉素初筛和发酵复筛,获得一株沼泽红假单胞菌突变株R-1,辅酶Q10产量达到0.021g/L,较出发菌株产量(0.018g/L)提高16%.经过6次传代培养,突变菌株产辅酶Q10产量稳定,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实验室保藏的49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中筛选出产低温碱性脂肪酶菌株LP28,初步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作用pH为9.0,粗酶液在室温条件下处理48 h仍具有93.78%的残余酶活.该菌经16S rDNA鉴定为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同源性为99%.摇瓶实验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为(g/L):淀粉10,牛肉膏20,K2HPO4 1,PVA-大豆油20.最高酶活为3.06 U/m L.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Bacillus subtilis的产α-淀粉酶性状与其抗衣霉素性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选择在诱变育种时能有效地筛选淀粉酶基因突变株的方法,我们对此作了初步探索.衣霉素敏感型的α-淀粉酶工业生产菌B.subtilis JAS经过紫外线诱变后,选得9株抗衣霉素突变株.通过对它们进行的多次发酵酶活力测定,发现其中3株是α-淀粉酶缺陷型、3株酶活力基本不变或降低,另外3株酶活力明显提高,其中1株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114%—123%.试验表明B.subtilis α-淀粉酶的产生与其抗衣霉素基因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对该菌的诱变育种时,可以采用衣霉素为粗筛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13.
对从江西大兴黄铜矿的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得到的氧化亚铁硫杆菌CMS和隐藏嗜酸菌DX1-1进行紫外诱变育种及浸矿研究。结果表明:细菌CMS和DX1-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2.0和3.5;通过紫外诱变获得突变型隐藏嗜酸菌DX1-1和氧化亚铁硫杆菌CMS,最佳处理时间为60s,正突变率分别可达到16.7%和20.0%;诱变后的隐藏嗜酸菌DX1-1达到稳定期的时间比诱变前缩短20h,并且具有更大的菌体浓度;诱变后的氧化亚铁硫杆菌CMS氧化全部亚铁所需时间为48h,比诱变前菌株缩短11h;诱变后混合菌浸矿中,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浸出30d后铜离子质量浓度达到2.78g/L,而紫外诱变前菌株浸出铜离子质量浓度为2.48g/L;生物浸出30d后,隐藏嗜酸菌DX1-1与氧化亚铁硫杆菌CMS的菌落个数比由1-1变为1-20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从武汉市白沙洲沙鸥食用油总厂分离筛选到一株耐热碱性脂肪酶的产生菌,经鉴定为产邪包的短杆菌、革兰氏阳性、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5℃,所产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PH为10.0,且PH在8.0-11.0范围内酶蛋白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5.
高产普鲁兰菌种的诱变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照射法对普鲁兰产生菌出芽短梗霉进行诱变和筛选,得到一株普鲁兰的高产变异株B9,其转化率可达52%.同时,对变异株B9进行菌落形态及发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从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5010m的底泥中共筛出八株可产脂肪酶的菌株,其中的两株生理生化特征极其相近的菌脂肪酶活性最高,并且对橄榄油平板产生荧光。对两株菌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产物序列,确定这两株菌均属于发光杆菌属,但是和该属的各种还有一定差异,对其分类地位的最后确定还需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其中D2菌株所产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35℃左右,证明其脂肪酶为低温酶;最适作用pH值在7~9之间,最适pH值8。  相似文献   

17.
真菌产生的淀粉酶具有水解条件温和耐酸的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筛选高产淀粉酶黑曲霉菌种,通过采用微波诱变和硫酸二乙酯处理等方法联合诱变黑曲霉出发菌株,并对筛选出的黑曲霉菌株固态发酵产α-淀粉酶最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经过微波诱变16 s和硫酸二乙酯处理20 min筛选出了一株高产α-淀粉酶菌株黑曲霉MD-17,其最佳产酶固态发酵条件为:麸皮与玉米粉干重比为7:3,硫酸铵0.6%,初始pH=5,料水比1:1.5,α-淀粉酶的酶活力最高达到6011 U/g湿曲。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乳酸的高产菌株,以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的产乳酸芽孢杆菌Z-3-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来选育乳酸高产菌株,紫外线诱变条件为30 W紫外灯,30 cm辐照距离,诱变时间为150 s.采用溶钙圈法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在MRS-CaCO3培养基上产生透明圈直径较大的菌株19株.通过对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乳酸...  相似文献   

19.
腐乳培菌期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GH101毛霉,培养温度为28℃,所分泌的蛋白酶为酸性蛋白酶 ,培菌阶段豆腐坯表面积累了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α-淀粉酶及糖化酶,培菌36h后菌体开始老化,酶活有所下降,培菌阶段发生的主要化学变化是蛋白质部分降解成为水溶性蛋白质,对培菌期酶活力的比较可知,以采用0.15mol/L的NaCl溶液在20℃下震荡抽提1.5h为好,抽提完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廉价乳制品废水作为培养基筛选高效絮凝菌,并对其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试验,旨在降低絮凝剂生产成本的同时筛选出更稳定的优势菌种.方法 以稻田土壤、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初筛以及复筛,共选出24株产絮菌,其中菌株C2絮凝效果最佳,并对菌株C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一株高效产絮菌C2-5,并分别外加不同量葡萄糖、尿素、K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