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桂林青狮潭水库补水对漓江岸边带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岸边带植被演变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在类型、强度、历时、空间以及可预测性上往往远超过自然变化的范围,并且大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水库运行、防洪堤坝建设、导流工程等水工建筑都可能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累积性影响,因此,研究岸边带植被动态,对于河流生态修复和规避水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青狮潭水库为背景,研究水库补水对漓江下游岸边带植被的影响,对几个典型水文情势下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马武寨山为试验地点,采用11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水土环境的3个主要成分为土壤生态因子、微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利用3个主成分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露天采石矿废弃地及自然山体的水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生态修复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1)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NDVI和植被类型是土壤生态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微地形因子中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土壤侵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养分流失。(2)露天采石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可通过种植多种乔木、增加土层厚度及土壤中黏粒含量等措施改善区域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坡度减弱土壤侵蚀强度。(3)植被人工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植被与土壤的良性循环演替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依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阿坝州四个县的历史资料和现地调查资料,结合工程概况和生态区位,着重从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种苗业等林业产业建设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估(ERA)已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估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本文以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区段为研究区域,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模糊数学方法相结合,根据ERA框架和层次分析思想建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生态风险评估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态风险的遥感定量评估,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试图在该领域的方法研究中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泛化生态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以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对象,提出了格局—过程—界面、物种—通道—生境、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三个层面以及保持自然框架整体性、自然过程完整性、自然界面延伸性、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通道连接性、景观生境原生性、景观干扰有限性、生态足迹平衡性和规划设计健康性9个特征评价体系,并以鼓浪屿景观规划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综合指标并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生态性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模型的地震区公路震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因子辨识,筛选出对公路沿线区域地震风险有显著影响的峰值加速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和地表坡度作为评价因子.引入云模型理论,改进传统层次分析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层次分析法的地震区公路震害评估赋权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了各风险因子的标度分值,建立了地震区公路震害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实例工程震害风险指数在1.00~6.96之间,其中大部分区域震害风险指数处于5以下,路线起点南及东南为高峰值加速度、硬岩、大边坡坡度区域,震害风险指数接近7,风险评估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7.
以TM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GIS,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配准、滤波、融合、信息提取等工作,提取了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3个基本的自然生态因子,对生态完整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完成了专题地图的制作。研究结果表明:在评价期间,开阳磷矿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较强,系统恢复再生能力强,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灾害少。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政府政策、企业环保意识等人为因素是生态环境影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石油开发对黄土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降低石油开发引起的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石油开发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方法 对土地利用、动植物、植被和景观生态因子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法,土壤生态因子采用类比工程监测和USLE模型预测方法。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石油开发的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3个阶段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土壤、动植物、植被和景观产生影响。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和工程类型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尤其是生物措施要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把石油开发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典型荒漠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等因子的综合分析,探索了有别于常规技术的治沙途径.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状况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配套使用,建立沙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重点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基本构架,不同治理区域相关因子的动态设计,防护体系建设的实施原则,作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要点,滴灌设施配套,以及建设后的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莆田地区的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对公路建设带来的沿海滩涂围垦区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现状调查显示:1)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与海洋联系紧密,生态安全相当重要;2)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较高;3)拟建工程影响的人工湿地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及植被的多样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拟建公路以桥梁形式跨越人...  相似文献   

11.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原则选取水土流失、植物、土壤、动物、水环境等5个影响因素建立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集,采用九标度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合福建省某林区公路的实际情况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林区公路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到林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是一种科学、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道路网络对辽宁省森林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路及其网络形成不仅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也对道路沿线的生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道路网络研究对生态系统保护有重要价值,采用Forman的道路网络理论,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分析2010年道路网分布图和2020年高速公路规划图与森林生境的空间位置关系,研究道路网建设对森林生境的丧失、降级和破碎化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辽宁省国道、省道网络建设对森林生境丧失的影响大于对生境降级和生境破碎化的影响;而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对森林生境的生境降级和生境破碎化影响大于对生境丧失的影响。2020高速公路网对辽宁省森林生境综合影响值为458,2010综合影响值为318,2020年比2010年上升了44.03%,而国道、省道对森林生境的综合影响值的增幅为11.39%,远低于高速公路网综合影响值的增长率。因此高速公路对森林斑块的危害性要比国道、省道等非封闭性的公路大得多。研究结果对辽宁省道路网布局的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分析了我省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依据西部路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点提出公路设计、施工、监理中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甘肃省城际铁路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符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的城际铁路发展道路. 以兰州-中川城际铁路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对项目规划过程中的相反观点进行研究,找出规划思路中的关键性冲突,通过统筹比选最终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提出了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取得的技术突破,诸如建设必要性因素权重的确定、运量需求预测、区域经济影响等. 提出了针对城际铁路发展战略的影响分析体系,希望对城际铁路建设决策的科学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研究结果及结论符合兰州-中川城际铁路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承载力是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在对生态承载力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发展、理论构建、评估方法及实践应用,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分析了承载力理论构建的发展过程,评述了当前主流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分析发现,当前评估方法在研究区发展情景设定、区域间关联耦合、承载力的形成及承载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认为今后的评估研究应着重完善如下几点:1)将复杂情景模拟应用于承载力评估,并对研究区不同发展情景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做出探讨; 2)考虑远程关联与耦合,将外部关联因素纳入生态承载力评估体系; 3)深入探究区域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对承载力形成机制和承载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曾辉  李豪  卢勇 《科技资讯》2013,(10):86-89
本文以海南西线高速公路路面改建工程为依托,介绍了海南地区高速公路路面改建关键技术应用情况。面层以下基层以及土基的检测与判别、基层病害处治以及原沥青路面再生回收利用是沥青路面改建的关键技术。综合考虑海南地区气候特点和施工条件,提出了三种关键技术地域性实施具体措施,同时对实践情况和改建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供今后类似工程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跨流域调水及其对陆地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也是21世纪全球水系统计划科学前沿和我国北方水资源安全保障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研讨了与气候变化与跨流域调水联系的陆地水系统概念,分析了与环境变化问题联系的国际发展态势.以跨长江、黄河、海河流域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区和北京受水区为典型区域,论述我国南水北调重大调水工程实施对陆地水循环影响及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该复杂性问题研究的若干重点、研究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莹 《科技资讯》2014,(7):135-136
本文对上杭冶炼厂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实施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作为评价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本项目的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植被破坏、对河流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和景观格局的改变等,并提出建设挡土坡、截水沟、场地绿化等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邵长桥  郭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0):8873-8880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现有的城市道路资源已不满足交通需求,许多城市都在对已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频繁的道路施工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城市道路结构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占道施工区的交通影响评价方法。结合城市道路所具有的间断流设施特点,应用等效通行能力概念给出了等效饱和度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指标;基于改进的BPR模型,给出了适用于城市道路的行程时间计算模型,并给出了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平均延误、等效饱和度、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提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综合评价方法,从“点”、“线”、“面”三个不同维度给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结合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给出了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范围确定流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等效通行能力的施工区交通影响评价方法解决了已有方法计算难度大,难以应用于实际的问题,且综合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交通影响评价阈值,克服了传统方法只从单一层面确定交通影响评价阈值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