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附子药对配伍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床常用附子药对:附子-人参、附子-干姜、附子-黄芪、附子-生地黄、附子-甘草为研究对象,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药对单煎混合液和附子-甘草药对合煎液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值.研究附子-甘草药对单煎混合液与合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附子-人参、附子-干姜、附子-黄芪、附子-生地黄、附子-甘草药对单煎混合液的LD50分别是附子单煎液LD50的1.13、1.40、2.08、2.21和5.48倍,附子-甘草药对合煎液的LD50值测不出来.与附子-甘草合煎液相比,其单煎混合液中总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降低了34.0%,43.1%和67.0%.说明附子与上述药对配伍使用,可明显影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及毒性.  相似文献   

2.
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附子不同组织中乌头总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一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150mm×4.6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二胺,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40mn,柱温30℃。结果表明:附子不同组织中生物碱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子根、茎秆、叶、须根和母根中乌头类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5.53,3.81,14.77,8.87和4.58mg/g;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顺序为:须根〉子根〉母根〉叶片〉茎秆。该研究可为附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比《中国药典》与文献中附子单脂型生物碱HPLC 含量测定方法,发现附子HPLC 含量测定中样品的提取方法、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色谱条件、检测方法和含量测定结果均欠佳,故建立附子新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与《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优化后的附子单脂型生物碱HPLC 含量测定方法优于《中国药典》方法。研究建立的附子HPLC 测定方法简便,可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提高了柱效,为附子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提供更科学完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罗彦龙  李婷婷 《科技信息》2011,(18):203-203
为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的研发,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延胡索、延胡索与白芷、延胡索与当归不同配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得出延胡索与白芷配伍中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其次是延胡索与当归配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延胡索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在三者中最少。  相似文献   

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RP-HPLC测定不同地区附子药材中3种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实验以RP-C18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0.1%的乙二胺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乙腈和0.1%的乙二胺水溶液的比率0~17 min为46∶54,17~37 min为82∶18;37~50 min为46∶54,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标准曲线范围分别是5.62×10-6~5.062×10-5mol/L、2.614×10-6~2.614×10  相似文献   

6.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以《伤寒论》中含干姜方剂、方剂中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而给出相应方剂(对象)和不同含量的药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构可视化表示和解释.通过属性偏序结构图探析《伤寒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包括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中干姜配半夏,四逆汤中干姜配生附子.属性偏序结构图是将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伤寒学结合的新尝试,这种新途径有利于我们对《伤寒论》再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甘草配伍山豆根后对其水煎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取3批不同产地的山豆根药材,以甘草与山豆根的配伍比例(0∶1、0.5∶1、1∶1、2∶1)分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0.8 m L/min,柱温35.0℃,测定各组水煎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在10.53~63.18μg/m L、氧化苦参碱在15.05~150.5μg/m L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甘草与山豆根1∶1配伍时,其水煎剂中的氧化苦参碱含量显著降低(p0.01);甘草与山豆根2∶1配伍时,其水煎剂中的氧化苦参碱含量、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倍量甘草配伍山豆根(2∶1)能降低其水煎剂中的氧化苦参碱含量、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总量,为山豆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将菌种以孢子悬液的形式接入灭菌生川乌、生附子、制川乌、制附子药材中,30℃固态发酵培养7 d提取生物碱,对照组为未发酵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发现发酵药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原药材:生川乌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0%、0.0195%、0.0320%,而发酵生川乌中分别为0.0231%、0.0039%、0.0117%;生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750%、0.0670%、0.0550%,而发酵生附子中分别为0.0633%、0.0552%、0.0291%;生川乌+附子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95%、0.0075%、0.0078%,而发酵生川乌+附子中分别为0.0202%、0.0022%、0.0026%。该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有助于降低川乌、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其中葛根、黄芩、甘草与黄连配伍时,易产生沉淀,黄连中的小檗碱含量降低,药效下降.采用小檗碱/β-环糊精包合物与葛根、黄芩、甘草配伍,配伍后的沉淀明显减少,并通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实验表明,小檗碱/β-环糊精包合物参与配伍后抑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双长链酯胺的合成工艺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三乙醇胺脂肪酸酯型双长链酯基季铵盐的合成中,单/双/三长链的比例对其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三乙醇胺双硬脂酸酯的酯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催化剂及其用量等)与酯化产物中单、双、三酯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较高的反应温度可使单酯含量降低,双酯、三酯含量升高;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时间有利于双酯含量的提高.在较高的反应温度(170℃)下,综合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问和催化剂,可获得双酯含量迭61%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甘草黄酮的提取及影响活性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我国3种主要甘草品种的总黄酮提取方法,采用HPTLC法定性检测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并应用对DPPH清除率研究影响其活性的几个因素.结果表明:在总黄酮的含量方面,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甘草品种、应用微波处理和甘草放置时间等因素对活性都有着较大影响,而提取温度对活性几乎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草乌生物碱的超声辅助浸提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北草乌的生物碱的溶剂提取及超声辅助浸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超声辅助浸提,可以提高总碱的提取收率,缩短浸提时间,测定了生物总碱的含量为0.43%,通过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的总乌头碱进行了分析,结果看出北草乌中所含生物碱主要有四种,其中的三种为: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北草乌中上述三种乌头碱的含量分别为0 24%、0.05%、0.01%。  相似文献   

13.
将五味子和甘草进行薄层色谱鉴别(TLC),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结果表明:TLC法可明显鉴别甘草、五味子;五味子醇甲质量浓度在0.021~0.189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14%,相对标准偏差为2.01%.说明该实验的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稳定性好,实验合理、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4.
甘草中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测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 8种国产甘草根茎中总皂甙和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用薄层光密度法对甘草总皂甙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中的甘草甙和异甘草甙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三种生物柴油中脂肪酸甲酯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棉籽油、煎炸废油和无患子油作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三种不同生物柴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三种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甲酯成分及其含量.分析表明:三种生物柴油主要由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组成,无患子油生物柴油含有较多的花生一烯酸甲酯和花生酸甲酯.研究共鉴定了13种脂肪酸甲酯,分析比较了三种生物柴油的所含甲酯的异同点,并提出了研究脂肪酸甲酯成分和含量对生物柴油理化性能指标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一年生黄檗幼苗各部位中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碱在茎外皮含量最高,其次是根,而茎木质部含量极低.茎外皮和茎木质部中三种生物碱总的变化趋势是随发育期逐渐升高,尤其在落叶前升高幅度较大;根中三种生物碱含量总体上是随生长进程先上升,而在生长后期下降.结合生物量计算得到单株产量,结果为越接近生长后期三种生物碱单株总产量越高,其中根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产地云黄连不同部位中盐酸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3种生物碱积累量差异,旨在寻找云黄连优质产区及为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云黄连采收期,分别采集泸水、贡山、福贡、腾冲4县共10个地区的云黄连居群,测定云黄连根茎、须根和叶片3个部位的生物量,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不同部位中盐酸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的含量.结果显示,云黄连不同部位3种生物碱含量大小依次为根茎>叶>须根.云黄连根茎中3种生物碱在不同产地间差异显著,其中贡山县后山、贡山县丙中洛神山、贡山县普拉底乡3个地区所产云黄连生物碱含量、生物量、生物积累量较高.其中贡山县普拉底乡积累量最高,其盐酸小檗碱、药根碱和巴马汀单株平均积累量分别为46.899,2.76,1.708 mg.结论:在云黄连种植生产过程中,在考察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还应考虑其生物量.综合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生物量、3种生物碱含量及其积累量等因素,确定贡山县后山、贡山县丙中洛神山、贡山县普拉底乡为云黄连优质产区.非药用部位中3种生物碱的积累量较大,应收集后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达到云黄连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气相色谱法对甘草配方颗粒剂中的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方法:样品通过丙酮超声提取,经硫酸净化杂质,用DB-1701P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待测组分,ECD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9种有机氯农药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996~0.9999范围之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回收率为74.92%~1 15.0%,RSD为0.75%~7.89%.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能准确用于甘草配方颗粒中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不同生长时期的五鹤续断中总生物碱进行提取并分离,探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质量分数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其根中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积累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是茎、叶中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很低.因此,三年生的五鹤续断根为较好的药材,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