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红外光谱标准加入法测定了氯化聚氯乙烯(CPVC)中氯含量.以聚氯乙烯(PVC)为标准物质,选择1250cm-1处吸收峰作为定量吸收谱带,为消除作品厚度的影响,选择1630cm-1处水的吸收峰作为参比谱带.吸光度比值Rs=As/AR,As、AR分别为定量吸收谱带和参比吸收谱带的吸光度值,Ws为标准样品加入量,以Rs~Ws为各自坐标作图,采用外推法,求出CPVC中氯含量。  相似文献   

2.
CR/ CEVA/ MMA 三元接枝胶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一系列不同CEVA含量的CR/CEVA-MMA接枝共聚物,研究CEVA对CR/MMA接枝共聚合的影响,以及CEVA加入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差热等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接枝体系中引入CEVA,不仅能提高胶粘剂对PVC人造革的剥离强度,且由于CEVA的分子量低,制得的胶液粘度低,可用于涂操作。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行设计安装的放气量测量装置和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发泡剂AC、Exocerol232和CCF进行分解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泡孔调节剂K-400、AZB-530对R-PVC基本配方体系塑性能的影响。利用Brabender挤出机对微发泡R-PVC挤出专用料的配方进行了优选。  相似文献   

4.
导电性聚酰胺/聚苯胺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了导电聚苯胺包覆的共聚聚酰胺微粒(PA/PANI-HCl),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了其结构.电导率测试表明,PA/PANI-HCl的电导率服从逾渗规律,逾渗阈值为17%.由于共聚聚酰胺(PA)的熔点低,PA/PANI-HCl在130℃时有良好的热塑性,可制成导电性共混高分子材料,但热处理却使电导率下降了1~2个数量级.对PA/PANI-HCl脱掺杂得到的PA/PANIEB,在间甲酚中有良好的溶解性,而且当聚苯胺含量低于10%时,能全部溶解于间甲酚.  相似文献   

5.
通过加入各种增容剂(Compatibilizer)和采用粉末丁苯橡胶(PSBR)及经接枝、交联改性的粉末丁苯橡胶(PMSBR),研究了提高聚氯乙烯/丁苯橡胶(PVC/SBR)共混相容性的途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五种增容剂对软质PVC/SBR共混物的改性效果以粉末丁腈P83和丁腈-26(NBR-26)最佳;粉末橡胶对PVC的改性效果优于块状橡胶,PMSBR对软质PVC的改性效果优于以NBR-26作增容剂的块状SBR和PSBR;用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四种PMSBR中,以多层乳液接枝改性的PMSBR-4对PVC的改性效果最佳,用它改性硬质PVC的缺口抗冲击强度和软质PVC的耐寒性,效果皆超过粉末丁腈P83。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谱分析表明:PVC/PMSBR-4共混材料呈良好的韧性断裂,橡胶粒子分散较均匀,相界面模糊,低温Tg升高,说明PVC/SBR的相容性获得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经过特殊表征的有机刚性粒子-PMMA基核-壳型有机刚性粒子对R-PVC/CPR体系的增韧和增强作用及其对加工流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粒径的核-壳型粒子与R-PVC/CPE基体在适当配比下共混,常温下,可使PVC/CPE基体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得到提高,断裂强度,屈服强度,硬度和加工流变性也有所改善,而在低温下几乎没有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7.
氧化亚铜在聚氯乙烯燃烧热降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在聚氯乙烯(PVC)热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及锥形量热仪(CONE)等测试技术对Cu2O在PVC燃烧热降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实验上证明了Cu2O的存在能促进PVC在热降解过程中更易脱HCl,使PVC降解过程中的成炭量大大增加,提高了其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9.
从实际工业化生产出发,用MS-1和OP-10复合乳化剂替代十二烷基磺酸钠,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硬质聚氯乙烯(R-PVC)改性剂CS-ACR-IV;借助于Brabender塑化仪研究了此改性剂的用量及合成参数对R-PVC加工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PZT-PVDF热释电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差热分析仪,分别对热释电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相变进行了分析.采用电桥法和Byer-Roundy法分别测量了热释电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热释电系数,讨论了热刺激电流对热释电系数测量的影响,得到了100℃时热释电系数p为14nC/cm2℃、品质因数p/εr为0.25nC/cm2℃的热释电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用零长毛细管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PVC熔体凝胶度的原理。并采用这两种方法具体测定了PVC/CPE/PS体系的凝胶度。讨论了凝胶度与加工温度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对此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CLIENT/SERVER 计算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基于CLIENT/SERVER 结构的MIS的特点- 分析了农电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农电资料管理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了农电管理信息系统的CLIENT/SERVER 体系结构- 对CLIENT 端和SERVER 端的功能进行了合理划分,并将其实现- 最后,对系统实现中采用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三核混合金属簇化物ROCO2(CO)11与膦和胺配体的取代反应给出一系列具有一般通式为[RuCO2(CO)9或10L]的取代配合物(L=pph3,dppe,NEt3,TMEDA).记录和讨论了取代配合物的I.R.、UV—Vis和59CO、N.M.R.光谱.无论是膦配体还是胺配体的取代配合物的红外光谱γc-o都发生了红移.它们的红外光谱γc-o和59Co核磁共振谱都表明取代优先发生在钌原子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热量仪(DSC)研究了PVCS-2500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玻璃化转化温度(Tg),并和PVCS-1000、S-1700树脂进行了比较。并对配合、加工和在105℃级电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共交联反应使PVC/NBR-31/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加,机械性能得到改善,DSC结果表明,交联使PE的结晶受到破坏,熔点下降。DMA也证明交联增进了相应相互作用,使PVC的Tg下降,PE的Tg上升,由于交联改变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使其冲击强度提高了一倍多。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了增容剂的种类、用量对非相容性PVC/SBR共混体系改性的研究,并讨论了硫化剂、促进剂用量,返炼次数对共混体物性,挤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R-26是PVC/SBR的优良增容剂,可以显著改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对硫化剂、促进剂的适当选择,共混物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Am)共混体系在聚乙烯、涤纶和玻璃3种不同的基板界面场中所形成的高分子膜在相形态上的差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以及显微镜对PVA/PAAm体系在3种基板界面的作用下制备的样品作断面观察和测试,并进行粘附功的估算,结果表明,在玻璃基板上成膜可以发生有规相分离;这说明可以通过对聚合物和基板界面的控制,制备中间含梯度结构的复合膜。  相似文献   

19.
Cu-ZnO-ZrO2/SiO2催化剂对,甲醇催化脱氢制甲酸甲酯的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应用连续微反、差示热分析、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技术,对该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本质、ZnO及ZrO2的助催化作用、可能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SiC长纤维增强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涨浆浸渍热压工艺制备KD-1SiC长纤维增强玻璃陶瓷其复合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和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的影响。SiCf/BAS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最大达到494.1MPa和18.28MPa.m^1/2,SiCf/MAS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最大达到538.7MPa和16.70MPa.m^1/2。结合试样的断口形貌和抗载荷-位移曲线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失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