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球黑球温度(WBGT)评价高温环境热压力方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和改善高温环境热压力对人体影响程度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在人工气候室中营造高温热环境,湿球黑球温度(WBGT)分别为30,28,26 ℃时,研究受试者体力活动时心率的变化规律,提出利用心率作为作业现场快速评价高温热压力水平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现行热压力评价标准GB/T 17244-1998规定的指数限值内,心率与人员活动强度具有线性关系( R 2=0.780,p <0.01),利用心率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活动强度,提高高温环境热压力安全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提出了不同WBGT指数下允许的最大心率水平  相似文献   

2.
煤矿热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高温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为保障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率的向前发展.高温高湿等热害问题,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安全和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以保证井下有适宜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岗位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对于那些每天坚持在一线的劳动者而言,多部门联合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无疑给落实高温津贴多了一份保障,也在无形中为室外作业的劳动者撑起了一把高温下的保护伞。但是,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辛苦的工人是否都拿到了属于他们的高温津贴?  相似文献   

4.
0概述 随着煤炭资源转向深部开采,高地应力、高地温、复杂地质构造、高应力瓦斯积聚、地下水突出以及岩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煤炭生产的技术难题,其中深井热害就是一个广泛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受高温热害影响的煤矿有130多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扩大。国有重点煤矿中有70多处矿井采掘工作面温度接近或超过30℃,有的高的达37℃。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矿工劳动生产率下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同时严重威胁井下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杜河  刘敦文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2):2187-2193
为减少高温作业下生产性意外事故的发生,对高温环境下建筑工人的劳动安全进行评价,以引导施工现场的作业安排。本研究从劳动作业、作业环境、工人自身因素3方面,结合室外高温环境下影响劳动安全的其他子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考虑到传统模糊综合评判法无法处理数据间随机性,再引入云理论,基于n组打分结果,通过云熵值、云期望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以及模糊性定量化,进而对高温环境下建筑工人的工作进行安全评估,从而得到各指标处于不同安全等级的隶属度,实现动态评价的过程。结果表明:云模型评价结果存在的离散化程度较小,专家意见较统一,且综合安全评价结果为7.24,安全等级较差,应重点调整劳动因素中的作业负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表明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煤矿热害损伤矿工身体,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研究设计了矿用降温服(含降温帽)。通过实验室基础研究、人工气候仓模拟、正交试验和两淮部分高温矿井井下现场应用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试验前后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钠离子、钾离子等生化指标发生了明显改变,说明湿热环境下人体肝脏、肾脏、心脏等功能受到了损害;因此,降温服不仅使人体热感觉及热舒适性明显好转,而且对于人体机能所受到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为煤矿井下高温环境作业的工人提供了高温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赵楼煤矿已安装的井下集中式冷水降温系统,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季节性制冷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矿井余热在矿井井口为矿井全风量降温的系统与方法,地面设置制冷机组,以矿井水作为冷热源,制出低温冷媒水,通过空气冷却器将空气冷却并输送至井下采掘工作面,最终达到降温目的,同时具备矿井冬季供暖功能;设计并安转了无动力换热装置和井口自动门封闭系统。实测应用效果表明:在测试路线上,湿度降幅约15%,温度降幅在4~5℃,下井口由32℃降到20℃以下,工作面进风26℃以下,实现了矿井进风全风量降温,达到治理高温热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煤电钻因其适用范围广,操作方法简便,在煤矿井下使用较为普遍。但因受井下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作时经常和人接触,虽然采用了l27V专用电源.但因漏电、短路造成操作人员触电和引爆瓦斯事故仍时有发生。为了使煤电钻更好的为矿井生产服务,我国开发研制了使用方便专门用于保护煤、岩电钻作业安全的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简称为煤电钻综保),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综保的安全运行性能,而且还为矿井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于鑫  李皋  陈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2):133-138
为保证电加热技术在致密砂岩气藏增产时的井下安全,分析致密砂岩地层井周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利用自研的高温岩样应变与声速测试装置、箱式电阻炉及50 KN力学实验机对高温状态下及高温冷却后的致密砂岩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并结合热重分析、X衍射试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抗压强度大小而言,高温状态下的砂岩试件普遍大于高温后(300 ℃时相反);就变化趋势而言,高温状态下和高温冷却后的砂岩平均单轴抗压强度都在26~200 ℃阶段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及400~600 ℃阶段急剧下降,而在200~400 ℃阶段两组试验的变化趋势差别较大。针对本文中砂岩,其单轴抗压强度随温度的变化阈值存在于300~500 ℃这一区间内;对于高温状态下砂岩试件,当加热温度为200 ℃,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随恒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400℃时单轴抗压强度整体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对比揭示了高温下和高温后致密砂岩单轴抗压强度的不同变化规律,可为探究砂岩气藏井下电加热工程可行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声波测井技术是摸清地下岩体构造及裂缝分布规律的有效手段。在深部热储层测井工程中,井下传感器需要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连续工作。高温环境容易使传感器产生热失效,失效率和温度增量呈指数关系。合理的热设计是提升传感器耐高温性能的有效手段,针对超声成像传感器在高温、密闭工作环境中的耐温需求,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进行热设计,给出了传感器内部元件的设计方法。根据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电路板的传热耦合模型,采用COMSOL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热分析,为传感器的结构设计、电路布局和耐温性能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雄安新区D35井、D22井中进行性能测试,经热设计后的传感器能够在120℃环境下长时间正常工作,高温高压环境下测井效果良好,耐温指标与室内模拟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热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传感器的耐温性能,传热模型能够高效仿真实际环境,可广泛应用于热辐射条件下传感器的耐温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消除矿井火灾隐患, 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安全, 避免煤炭资源的损失扩大, 研制了液态二氧化碳CO2(l)的储罐、地面汽化防灭火系统和井下直接防灭火系统.储罐的自增压系统可使CO2在其内保持液态状态而不结冰;CO2(l)的地面汽化灭火系统可以将CO2(l)在地面运用电热汽化器和空温汽化器汽化, 气态的CO2在稳压罐内稳压达到1.5MPa后, 以0.5MPa的压力通过管道输送至火区进行防灭火;CO2(l)防灭火列车可以直接将其运到煤矿井下的高温地点或火区附近, 快速降温、灭火.照金煤矿122综采工作面防火工程实践表明, CO2(l)可以快速有效降低火区环境的温度、氧气和煤自燃指标气体浓度, 消除火灾隐患.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热生理响应,基于人体温度调节机制,对Gagge两节点模型中的被动系统、主动系统以及服装系统进行改进,建立了改进的人体热生理模型,然后通过人体热生理实验验证了改进的热生理模型在预测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及出汗量等方面的精确性,最后利用已验证的模型预测煤矿工人的核心温度及安全作业时间。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实验工况的案例下,核心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均不超过0.5℃,皮肤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均不超过1.4℃,由此可见改进的人体热生理模型能较为可靠的预测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通过预测煤矿工人的合理工作时长发现,从事重劳动作业的矿工安全作业时间最短,基本需每工作40 min左右就要进行一次短暂休息,从事中劳动的工人安全作业时间在2 h左右,从事轻劳动的工人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温酸化(55℃)、中温甲烷化(35℃)两相和中温单相厌氧工艺处理气浮浓缩污泥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较高浓度的气浮浓缩污泥在水力停留时间(t。)大于Icd,挥发性固体(VS)的有机负荷小于3.77kg·m’叫‘的条件下,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去除率可超过狠%.当tHR降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疲劳驾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驾驶疲劳检测精度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为研究驾驶员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驾驶过程中疲劳程度情况,基于生理反馈仪和卡罗林斯卡嗜睡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 KSS)主观疲劳调查方法,采集了本地和外地2类驾驶员在正常天气(35℃以下)、高温天气(35℃~39℃)及极端高温天气(40℃及以上)等3种气温环境下主观疲劳值和生理指标(心电信号与表皮温度)。通过应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及配对检验针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极端高温天气下2类驾驶员主观疲劳值与各项生理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2类驾驶员主观疲劳值和各项生理指标在3种天气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本地驾驶员,在极端天气下外地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增加较快。在此基础上,选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优化了BP(Back Propagation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基于SSA-BP驾驶疲劳检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预测与分类,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标准BP神经网络和SSA-BP疲劳检测精度分别为88.5%、95%,建立的SSA-BP驾驶疲劳检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极端高温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温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豆‘19’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幼苗在适温(25℃)和高温(35℃,40℃)下叶片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高温胁迫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结果表明:在高温下,以25℃为对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RWC含量和总叶绿素(Chl)含量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Pro含量也逐渐增加;SOD活性在胁迫初期明显增加,说明大豆幼苗可通过增加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来提高其耐热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SOD活性出现下降的趋势,大豆幼苗受害明显加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1),丙二醛(MDA)含量与脯氨酸(Pro)含量呈极显著相关(r>0.93),可以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30天平均气温超过25℃时,必须对砼的施工进行控制,把高温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限度,直到完全消除高温对施工的影响。每年6月下旬到9月上旬,石河子地区平均气温高达35℃,昼夜温差大,要是仍按照常规施工必然会出现不少缺陷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1高温对砼的影响(1)首先是在高温下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发菜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温度对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et Flah)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固氮酶活性、叶绿素α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发菜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均为35℃.风干状态的发菜经各种温度(-15~45℃)处理后,对生理活性不产生显著影响,115℃致死.吸胀后的发菜其生理活性较易受温度的影响:用低温(-15℃)处理吸胀后的发菜,再在25℃下测定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固氮酶活性,比未做处理者分别提高43%、26%和34%,高温(35℃以上)处理则导致生理活性的下降和细胞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气浮浓缩污泥两相厌氧消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高温酸化 (5 5℃ )、中温甲烷化 (35℃ )两相和中温单相厌氧工艺处理气浮浓缩污泥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较高浓度的气浮浓缩污泥在水力停留时间 (tHR)大于 1 0d ,挥发性固体 (VS)的有机负荷小于 3.77kg·m-3 ·d-1的条件下 ,两相厌氧消化系统去除率可超过 40 % .当tHR降至 7d ,有机负荷升至 5 .38kg·m-3 ·d-1时 ,VS去除率仍可达 35 % .在tHR为 1 0d ,有机负荷为 3.77kg·m-3 ·d-1的条件下 ,两相厌氧消化系统VS去除率要优于单相系统 ,但两相系统的甲烷化罐出现较高浓度的有机酸积累 ,其结果表明对于两相厌氧消化系统 ,不仅要强化产酸罐的水解和发酵的速率和效率 ,而且要避免酸化罐形成的有机酸对甲烷化罐的负影响 ,否则会导致两相系统比单相系统更差的处理性能 ,甚至运行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1-甲基环丙烯对高温贮藏的香蕉果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果实用0.5μL稬-1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24 h后,在35℃高温下贮藏,研究1-MCP对香蕉果实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35℃高温下,香蕉出现明显的"青皮熟"现象,果皮中MDA含量迅速增加.1-MCP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香蕉果皮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了果实膜脂过氧化,延缓了MDA含量的上升,增加了脯氨酸的累积,减轻了香蕉热害.1-McP处理果实于35℃下贮藏9 d后移入20℃环境,进一步增加了POD和SO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高温高湿环境中作业者作业过程中机体容易产生疲劳。当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处于低谷时将表现出反映时间延长,反映速度下降,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模拟高温高湿环境的微气候环境,观察被测者在不同环境工况和不同工作强度下的简单反映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得到人体简单反映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期为高温高湿极端环境中作业者生理、心理健康和劳动安全等相关研究及法律法规的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