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了银在乳状液膜分离体系中的迁移行为.以煤油作为膜溶剂,span80为表面活性剂,磷酸三丁酯(TBP)为载体,确立了最佳迁移条件:制乳搅拌速度2 400 r/min,制乳时间和乳液与外相溶液混合时间均为15min,磷酸三丁酯(TBP)浓度3%,span80浓度2.3%,液体石蜡浓度4.5%,内相NH3浓度0.01mol/L,外相HNO3浓度2mol/L.在此条件下,银的迁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乳状液膜法分离锌的研究.确立了最佳分离条件:制乳搅拌速度3200 r/min,制乳时间以及乳液与外相溶液混合时间均为10min,乳水比和油内比分别为0.2和0.714,磷酸三丁酯(TBP)浓度2.9%,span80和液体石蜡浓度均为4.4%,外相HCl浓度0.01mol/L.在此条件下,除锌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通过油包水(W/O)乳状液膜体系分离丹参水提液中丹酚酸B的方法。通过对内水相氢氧化钠浓度、表面活性剂山梨糖醇酐油酸酯(Span80)用量、载体三辛胺浓度、油内比、乳水比和迁移时间的优化,获得了一个高效的乳状液膜体系。最优提取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012 5 mol/L,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质量分数4.0%,三辛胺浓度0.01 mol/L,油内比10:6,乳水比1:4,迁移时间10 min。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乳状液膜体系能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样品中提取分离丹酚酸B。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镍(Ⅱ)废水.应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料液相pH对镍(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镍(Ⅱ)迁移的最优方案为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03mol/L,载体浓度为6%,反萃剂浓度为0.05mol/L,料液相pH为10.在最优条件下,迁移时间180min,迁移率可达53.92%.因素的影响主次为镍(Ⅱ)浓度>料液相pH>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阿魏酸在乳状液膜中的迁移行为,重点研究了乳膜体系所用表面活性剂Span-80浓度、膜添加剂液体石蜡浓度、内水相磷酸钠浓度等条件对阿魏酸迁移率的影响.优化液膜体系为膜相各试剂的质量浓度:Span-80 5 %,液体石蜡3 %,煤油92 %;当内相为0.08 mol/L的磷酸钠,外相含0.1 mol/L HCl时,磁力搅拌20 min,阿魏酸的迁移率高达95 %以上.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用乳状液膜法分离锌离子的研究.在此分离体系中,采用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磷酸三丁酯(TBP)为流动载体,氨水为内相试剂.详细讨论了乳水混合时间、表面活性剂浓度、内相试剂浓度以及乳水体积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锌(Ⅱ)的最佳分离富集条件为乳水混合时间10 min、内相NH3浓度0.6 mol/L、span80浓度5 %、乳水体积比0.25,在此条件下,锌(Ⅱ) 的去除率可高于95 %.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为载体的支撑液膜体系中Cu(Ⅱ)的迁移行为.考察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解析相NaOH浓度以及cu(Ⅱ)初始浓度对Cu(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350-400 r/min,料液相pH为5.0-6.0,膜相载体浓度为20-25%,解析相NaOH浓度为0.10mol/L,迁移时间为120min时,Cu(Ⅱ)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铝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细胞外记录方法被用于记录动作电位.结果:(1)用含不同浓度(0.25mol/L、0.5mol/L和1.0mol/L)的三氯化铝的任氏液浸泡坐骨神经干1min,三氯化铝可浓度依赖性地减慢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2)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2min、3min、4min、5min),0.25mol/L三氯化铝对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抑制效应也逐渐增强.结论:三氯化铝减慢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能是其产生外周神经毒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Fe(Ⅲ)-草酸盐配合物在光照条件下,能产生有活性的强氧化剂H2O2和OH自由基以氧化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研究了在高压汞灯(λ≥300nm)照射下,对苯二酚在Fe(Ⅲ)-草酸盐配合物体系中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苯二酚初始浓度、铁与草酸盐浓度比和光照强度均对降解结果产生影响.在pH=4.0,Fe(Ⅲ)溶液浓度为10.0μmol/L,草酸盐浓度为100.0μmol/L的实验条件下,10.0mg/L的对苯二酚的降解率为99.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研究了聚合氯化铝(PAC)和羧甲基壳聚糖(CMC)复合去除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最优实验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PAC的投加量、CMC的投加量以及静置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小球藻去除率、残余铝浓度为考察指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了共17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响应曲面预测得到了最优实验条件,在PAC投加量6.56mg(131mg/L)、CMC投加量0.5mg(10mg/L)、静置时间40min时,除藻率达到最大92%,残余铝浓度达到最低0.13mg/L.通过最优预测条件验证,得到的藻类去除率为91%,残余铝浓度为0.16mg/L,说明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缓慢滴碱法制备聚合氯化铝,氢氧根离子浓度和温度是影响Al2O3含量的主要因素,初始铝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是影响盐基的主要因素.最佳制备条件为:初始铝浓度0.3mol/L,OH-浓度0.5mol/L,加热温度70℃,搅拌强度300r/min,溶液稳定时间24h.盐基度为70%的聚合氯化铝具有较好的混凝性能,沉后水浊度随投加量的增加回升较为缓慢,混凝过程中生产絮体粒径较为粗大,有利于静沉.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朔州燃煤电厂高铝粉煤灰为对象,研究了煅烧温度为880℃,保温90 min条件下,粉煤灰纯碱煅烧后熟料在硫酸溶液中的铝浸出条件,揭示了铝浸出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H2SO4溶液的浓度在7~9 mol/L之间,固液比(g/L)为1∶4、浸取时间在30~40 min之间、浸取温度在70~90℃之间时,可获得较高的氧化铝浸出率;H2SO4溶液浓度与浸取温度对氧化铝浸出率影响较大,浸取时间对浸出率影响不明显。煅烧熟料浸出过程符合液-固多相反应的内扩散控制模型,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65 k J/mol.  相似文献   

13.
乳化液膜法处理含Cu(Ⅱ)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磷酸三丁酯-Span80-液体石蜡-煤油乳化液膜体系研究了Cu(Ⅱ)的迁移行为,探讨了膜相组成、内水相酸度、外水相pH值、乳水比和油内比对Cu(Ⅱ)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组成为9%磷酸三丁酯-7%Span80-5%液体石蜡-79%煤油,硫酸浓度为2.0 mol.L-1,外水相pH值为4.5~5.0,乳水比Rew为1∶4,油内比Roi为1∶1,迁移时间为18 min时,Cu(Ⅱ)迁移率可达99.6%。在最佳迁移条件下处理低浓度含铜废水,废水中Cu(Ⅱ)的浓度可降低到1.0mg.L-1以下,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磷酸盐与阳离子淀粉复合包覆法,以期降低硫酸钙晶须在水中的溶解度.具体改性条件为:磷酸盐法改性时间5 min,改性温度50℃,氢氧化镁加入量0.7%、浓度0.07 mol/L,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2 h,磷酸二氢铵浓度0.08 mol/L、用量1.4%;阳离子淀粉用量3%,阳离子淀粉改性时间3 min、改性温度为50℃.结果表明,改性后晶须溶解度为0.025 g,较未改性晶须(溶解度为0.224 g)下降了88.8%,改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为检测手段,系统研究新型吸附剂六钛酸钾晶须对Co(Ⅱ),Ni(Ⅱ)和Cr(Ⅲ)的吸附行为以及解吸的主要因素,并考察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7.0,振荡时间为5 min,静置时间为30 min时,吸附率可达到95%以上;以10 mL 3 mol/L HCl作为解脱剂,振荡5 min,静置40 min,可将吸附在六钛酸钾晶须上的Co(Ⅱ),Ni(Ⅱ)和Cr(Ⅲ)定量洗脱.本法测定Co(Ⅱ),Ni(Ⅱ)和Cr(Ⅲ)的检出限分别为:0.009 2,0.005 3和0.008 9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8%,0.75%和0.87%.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将其用于磷化废水中Co(Ⅱ),Ni(Ⅱ)和Cr(Ⅲ)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0%~102%.  相似文献   

16.
在大鼠海马脑薄片上电刺激海马Schaffer侧支纤维 ,胞外记录CA1区锥体细胞层诱发群体峰电位 (PopulationSpike ,PS) ,观察灌流谷氨酸 (Glu)和褪黑素 (MEL) 40min ,人工脑脊液冲洗30min对PS的影响 ,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 ( 1 .0、1 .2 5、2 .5和 5.0mmol/L)的Glu作用下 ,70min末PS值百分比分别为 1 560 .5%、1 50 .7%、1 3.1 %、4.1 % ;并且Glu浓度高时 ( 2 .5或 5.0mmol/L) ,恢复期末增加刺激强度均不能使PS值升高 .不同浓度MEL( 0 .4μmol/L、0 .5μmol/L、0 .6μmol/L、0 .7μmol/L)作用下PS值在 70min内波动幅度随浓度升高而变小 ,70min末PS值百分比分别为1 93.8%、1 2 9%、75.2 % (恢复期末增大刺激强度 ,则可恢复到 1 0 0 % )、97.1 % .上述结果提示 :低浓度Glu( 1mmol/L ,1 .2 5mmol/L)对神经元具有兴奋作用 ;高浓度Glu( 2 .5mmol/L ,5mmol/L)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MEL对神经元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 ,因MEL浓度不同 ,其作用形式会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株耐盐性酵母的原生质体化及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株耐盐性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的原生质体化及再生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0.5 mg/mL(10 unit/mL)细胞壁溶解酶zymolyase20T在1.0~1.5 mol/L山梨糖醇渗透压调节剂的浓度范围内,原生质体化率可达99%以上,再生率在2%~11%之间,而且用磷酸钾缓冲液比用Tris-HCl缓冲液再生率高.在山梨糖醇浓度1.5 mol/L,zymolyase20T浓度0.5 mg/mL,磷酸钾缓冲液0.1 mol/L(pH6.0)时,30℃、60 min,再生率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三正辛胺为载体的微乳液分离钼(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三正辛胺(TOA)为载体,由OP-10、异戊醇、环己烷和NaOH水溶液组成的微乳液分离钼(Ⅵ)的行为及机理.当膜相中三正辛胺浓度为0.03 mol/L,内相NaOH的浓度为0.03 mol/L,外相HCl的浓度为0.01 mol/L,可使钼(Ⅵ)的萃取率达98%以上.在该条件下,可使钼(Ⅵ)与Fe(Ⅲ)、Co(Ⅱ)、Ni(Ⅱ)、Zn(Ⅱ)、Mn(Ⅱ)、Cd(Ⅱ)、Cu(Ⅱ)、Pb(Ⅱ)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19.
以戊二醛、三乙烯四胺、乙二胺为原料,制备了聚酰胺树脂.用聚酰胺树脂填充分离柱,在1 mol/L的酸度条件下,以5 mL/min的流速洗脱Cr(Ⅵ),Cr(Ⅵ)被全部吸附而Cr(Ⅲ)不被吸附.被吸附的Cr(Ⅵ)用10g/L氢氧化钠从聚酰胺分离柱上洗脱.分离的Cr(Ⅲ)和Cr(Ⅵ)用棓花青褪色光度法在530 nm下分别测定其含量.此法对10 mg/L的Cr(Ⅵ)和Cr(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4%和1.41%,加标回收率为92.0%和96.8%,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以2个小白菜品种南京长梗和抗热60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铝浸种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 表明,10~5000μmol/L的铝浸种处理对2个小白菜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5000 μmol/L的铝处理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种子萌发后,南京长梗和抗热605分别在100和1000 μmol/L的铝处理时根长、根重和茎重显著降低.10~100 μmol/L铝处理对小白菜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较小,但中高浓度铝处理(1000~5000 μmol/L)显著增加了MDA含量和P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随铝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小白菜种子萌发期较幼苗期有更强的耐铝性,不同小白菜基因型品种对铝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高浓度铝处理(1000~5000μmol/L)对小白菜的伤害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大量积累有关,而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则有助于缓解铝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