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残余力向量结构损伤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残余力向量作为结构参数识别的网络输入,针对训练样本在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残余力向量结构参数识别的神经网络方法,并采用GSL变换对训练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网络收敛速度及参数的识别精度,文中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了圆管对接焊件的焊接过程,得到了焊件的残余应力场,在合理确定了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基础上,对焊件扭转振动方式的振动时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探讨了扭转振动方式的振动时效对消除残余应力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振动时效工艺参数条件下,扭转振动方式的振动时效能有效减小和均化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减小和均化效果随激振力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盲孔法的实验原理及其对振动时效处理前后的球磨机轴头焊接残余应力实验过程,揭示了振动时效处理降低和均化大型焊接件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局部理论,建立了受初始拉力的纳米梁的横向自由振动的力学模型。考虑了非局部效应对于固有频率和振动模态的影响,并以两端简支纳米粱为例,运用分离变量法和多尺度分析法考察了粱的线性振动特征。分别讨论了振动模态与无量纲化轴坐标,以及固有频率与非局部参量的关系。两种方法求得结果非常接近,这证明了新建纳米梁横向振动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振动时效消除金属构件残余应力效果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盲孔法对几种大型焊接结构进行了未时效,热时效,振动时效前后的残余应力测试分析,证明了振动时效在降低和均化焊接残余应力上,比现有的热时效工效果更好,振动时效是一项可行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震整体变形分析原理,针对传统的等效节点力法和软化模量法无法全面考虑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软化效应和体积收缩特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较适合高心墙堆石坝的永久变形计算方法.该方法在动力时程分析中重点考虑了逐渐累积的残余剪应变和残余体应变对应力应变关系的软化效应,同时考虑了各时段残余振动孔压引起的最大动剪切模量的衰减效应.算例分析表明,考虑模量逐步软化的拟静力永久变形计算方法既可以较为真实地模拟地震实际情形.又能够得到坝体各部分永久变形的发展和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两步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种基于残余力向量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通过计算各单元体的损伤定位标准(DLAC)值来判定可能出现损伤的单元;采用刚度联系向量来代表单元体,使计算DLAC值简单,且计算量小.利用最佳逼近向量法来精确定位并计算损伤程度.为使该方法更具实用价值,将最佳逼近向量法从单个损伤推广至多个损伤的情况.算例表明,此方法仅需一阶模态参数便可有效进行损伤识别,因而合理可靠、精度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疲劳极限的振动时效激振力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振动时效激振力的选择提供依据,分析了有残余应力存在的构件在振动时效时的受力类型和特性.通过绘制Goodman受力范围图,确定了振动时效应力幅值与残余应力、屈服强度、对称循环应力作用下材料的疲劳极限之间的关系.当振动时效时机械偏心激振装置的激振力产生的应力振幅σa≤(1-σm/sσ)σ-1时,振动时效不损伤构件,并能取得良好的时效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从系统能量的观点出发去分析一个系统,运用Lagrange方程建立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并特别地推导了考虑轴向力的欧拉粱振动模态与系统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的关系.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破损评估理论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用动力测试和分析的方法对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进行破损评估的理论,提出了用残余力向量判定结构破损的部位和用加权灵敏度分析评定结构破损程度的方法,通过钢筋混凝土框架动,静力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直接从结构响应提取损伤敏感参数,对激励未知情况下的结构损伤模式进行识别,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分解-局部均值分解方法(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local mean decomposition,WPD-LMD)和排列熵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结构振动响应进行小波包分解,将振动信号分解为一系列窄带信号,然后对窄带信号进行局部均值分解,能有效提取低能量分量.通过计算损伤前后分量信号的排列熵,对结构损伤进行了检测,最后通过计算测试数据和样本数据之间的相对排列熵,对损伤模式进行了识别.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对结构损伤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2.
以正五棱柱颗粒体系加卸载的光弹试验为基础,通过条纹解析量化了特征颗粒所受接触力,揭示了卸载过程中接触力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卸载阶段浅层颗粒间基本无残留接触力,而深层颗粒间存在显著接触力残留;最后一级荷载为临界荷载.采用离散元模拟重现了光弹试验,数值模拟所得接触力链、残留接触力及颗粒位移与光弹试验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基于数值模型分析了加卸载阶段颗粒体系的应力演化,得出应力与接触力链、残留应力与残留接触力的空间分布均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Newman中心孔裂纹闭合模型加以改进,引入经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的残余应力再分布曲线,建立了用于单边圆缺口短裂纹闭合力及扩展速率预测的改进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对40Cr调质态板状试样的缺口部位进行喷丸,测定裂纹扩展时的残余应力再分布,实测短裂纹的闭合力及扩展速率。结果表明,模型计算与实验测定符合较好。残余压应力提高了裂纹闭合力,减小了最大应力强度因子,从而降低了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幅值,使裂纹扩展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飞机铝合金蒙皮战伤安全评定方法进行试验研究。方法用实弹撞击试验模拟飞机LY12蒙皮的战斗损伤,利用判据对该结构的剩余强度进行预测,并与强度试验结果比较。结果除修正后的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判据外,其他判据各有缺陷。结论修正后的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判据具有较高的精度且计算简单,适合射弹撞击下飞机LY12结构的剩余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损伤定位方法,将其命名为“指数幂逼近-集中质量法”.首先,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梁结构为例建立集中质量模型;然后通过理论求解获得未损伤梁的刚度矩阵,结合测试获得的固有频率和正则化的模态振型数据,获得梁结构损伤后的残差力向量,并将其作为关键定位指标;并基于指数幂思想对损伤梁结构的质量块数量进行划分,提出损伤位置逼近判定准则,确定一套规范的损伤定位流程.最后,对带有不同纤维断裂损伤的T300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梁进行实例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可有效辨识获得复合材料梁的损伤位置.  相似文献   

16.
Nomex蜂窝夹芯板冲击损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型飞机上应用的Nomex蜂窝夹芯板,通过冲击损伤试验,研究了蜂窝夹芯板厚度对其抗冲击损伤能力的影响、试件损伤面积与冲击能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穿透损伤对夹芯板轴压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m与8 mm厚度板在分别承受40 J与25 J冲击能量时出现穿透损伤,厚板比薄板具有更高的抗冲击损伤能力;相同冲击能量时,20 mm厚板损伤面积比8 mm板的小;随冲击能量的增大,两种板的损伤面积逐渐增大;当冲击能量超过一定值时,8 mm板损伤面积增速明显加快;20 mm蜂窝夹芯板冲击后的剩余强度为完好件的56.7%,8 mm蜂窝夹芯板冲击后的剩余强度为完好件的67.5%。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新型混合装配式剪力墙的抗震能力,制作足尺试件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中同时考虑了3种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以探索预应力对墙体抗震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现浇试件相比,新型混合装配式剪力墙试件抗裂性能、承载力、刚度均明显提高,位移延性性能接近,耗能能力有所降低;随着张拉控制应力的提高,试件刚度提高,开裂延迟,残余变形减小,而强度无明显变化.建议采用的极限应力计算方法所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一致,精度较高,基于现有规范的强度计算方法可保证足够安全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并联六自由度电液伺服机构的力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并联六自由度机构的广义力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单缸力小闭环和平台输出力大闭环的力控制方法.为了减小或消除平台运动位姿对力的影响,对各缸协同力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单缸位置补偿的力控制策略.建立了并联六自由度电液伺服机构单自由度力控制实验系统,并将所提出的力控制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并联六自由度电液伺服机构的单自由度力控制实验.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较为理想的并联机构力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评估由中央裂纹(M(T))试样获得的裂纹尖端张开角(CTOA)预测多裂纹薄壁结构剩余强度的有效性.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含有M(T)试样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裂纹尖端张开角断裂准则和平面应力模型模拟其裂纹扩展过程.对具有不同初始裂纹长度的M(T)试样,该方法预测的剩余强度和载荷-裂纹扩展增量曲线与试验结果接近,误差小于6%;但对于含有多条裂纹试样的剩余强度预测值偏大,相对误差在20%左右.通过增加对裂纹尖端周围单元约束的改进,采用平面应变核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剩余强度预测精度;对具有不同多裂纹构型的薄壁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恒定裂纹尖端张开角和平面应变核的方法均可以得到与试验相近的结果,剩余强度预测误差基本都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