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何所+动词”的句法应怎样理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所+动词”作主语“何”作谓语的“主谓倒装说”。笔者先前也信奉这种说法,但是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即拟就发现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主谓倒装说”产生的依据,是把句子里的“所”看作代词(也有人认为是助词),并且认为凡是“所”后出现动词甚至动宾词组,都必定是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句子的某种成分。这可说是当前一种带  相似文献   

2.
0 引言 0·1 在及物动词前加“被”字“见”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被动表示法。对于这种用法的“被”字和“见”字的词性,《马氏文通》只说它们是加于外动前之字,后来的语法虚词著作及古代汉语教材有的避而不谈,有些谈了,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列表如下: ⅠⅡⅢⅣⅤⅥ“被”动词助动词介词介词助词介词“见”副词助动词词头介词副词助动词 0·2 面对这种分歧局面,我们考虑,如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后面没有动词同它结合,但又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式,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样.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示肯定判断,在“是”前加“不”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判断句中的“是”传统称之为系词.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则不完全是这样,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甚至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至今学术界都还有争议.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词诠》,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等书,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先秦文献中已有系词的用法(杨树达称“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称“连系性动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古代汉语》等书里,则指出先秦无系词,至于“是”字作为系词是汉以后的事了.有的古汉语专著则肯定“是”是个专门的指示代词,不是表判断的判断词.有的同志认定如果有系词“是”,也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6.
“而”字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中的“而”字作为连词时,连接两个语言片断。所谓语言片断,是指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词组或分句。这两个语言片断可以是顺承关系,也可以是转折关系。所谓转折就是前项语言片断跟后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前边的语言片断叫前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后边的叫后项语言片断)意义相反、相对,后项语言片断不是顺着前项语言片断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另一方面上去。连接这种关系的“而”字叫  相似文献   

7.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9.
“所”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虚词,大家各执一端,难有定论。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研究虚词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虚词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词的功用。①本文试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所”字结构作一初步探讨。一、一般认为,“所”字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字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所VP”结构中,(VP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往往还可在之后出现其指代…  相似文献   

10.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11.
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文科类,几乎没有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古汉语,主要困难不在虚词,也不在语法,而在实词,可见研讨有关古汉语实词的学习,是切中实际需要的。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词的内涵比较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滕王阁序》同一段中的“岂效穷逮之哭”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个“穷”字便意义有别,前一个“穷”字指“道路阻塞不通”,后一个指不得仕进,不能显达”,意义较虚,那么《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与前面两个“穷”字意义就相去更大,词性也不同了,动词带宾语,意思是“寻找  相似文献   

12.
“所字结构”,不论文言、白话,使用都很广,也无论古代、现代,争论都很大。现在,论者们常常喜欢把“所字结构”和“的字结构”相提并论。这,固然与两个“结构”并存的语言现象有关,但也与两个“结构”。相似的词类属性和语法功能分不开。而况语法的比较分析,不独有利于认识现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而且有助于探讨古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甚至于沟通古今汉语研究的道路,是值得重视并倡导的好方法。笔者愿就“所字结构”和“的字结构”的关系,谈谈现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以就教于同好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13.
“所”字在古代汉语法语教学中是个难点,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也较复杂。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试图从“所”字用法古今沿革的历史轨迹中,找出某些继承和发展的线索。管陋之见,谨述如下:一首先,谈谈“所”字用法古今沿革基本一致的方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疏举切。”清段玉裁在  相似文献   

14.
“诸”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的合音词。“诸”作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兼词,使用时一般放在句中动词的后面,“诸”所含的“之”是动词的宾语,“诸”所含的“于”则作为引出时间、地点、对象的介词,因此,在“诸”字后面还有一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例如在“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这个句子中,“诸”字所含的“之”指代玉,是“献”的宾语,“诸”字所含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了”(le)常附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完成,或有了某种性状,如“走了”、“红了”.“了”作为助词,是由古代汉语表示“完了”或“了结”义的动词“了”(li(?)o)虚化而来的.在这漫长的虚化过程中,“了”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唐宋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使用中的异同.一、“了”的词性异同“了”最早见于汉代,用作动词,常用义为“终了”、“了结”.西汉王褒《僮约》(公元前一世纪作)有“晨过洒扫,食了洗涤.”“了”即“完毕”.《广雅·释话》:“了,讫也”,即“完了”的意思.大约魏晋开始,“了”除了继续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如:(1)其所易了,阙而不论.(东晋郭璞《尔雅序》)“了”作动词,意为“懂得、明白”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中主要动词后面能不能带宾语?一般的说法:“用‘把'的句子,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但有时带:把衣服撕了个口子把这两封信贴上邮票发出去.”(《现代汉语词典》第17页)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一般说来,“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因为“把”字的主要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既然宾语提前了,动词后面当然就不能再带宾语了.举个例子:“我真不知如何回答为好,现在只有把所想到的问题,和你们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18.
一《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字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有的古代汉语语法书把“属之昭奚恤”(语见《战国策·楚策》)解释为双宾语句。我认为“属之昭奚恤”应该是“动词 宾语 补语”的结构关系,把它解释为双宾语句是不够妥当的。为了便于问题的叙述,我们把“属之昭奚恤”的结构形式简称为“动之名”结构。在古汉语里,这种“动之名”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