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绒山蝠的核型和C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骨髓细胞研究了绒山蝠(Nyctalus veluiinus)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为36(2n=36,FN=50),由7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对中小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C带处理显示,常染色体主要显示着丝粒区深染,性染色体则和许多另外的哺乳动物类似,染色很深。本文根据夜山蝠和绒山蝠核型的明显不同及两者外型等的差异,作者认为Allen将绒山蝠单独命名为N.velutinus新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羚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是用一头雄性和一头雌性羚牛的血液经外用血培养,并对其染色体组型和G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雌雄两头羚牛的二倍染色体数皆为2n=52,其常染色体中有4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和21对端着丝点染色体;在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并对G带带纹进行逐条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蛇和铅色水蛇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福州近郊的中国水蛇和铅色水蛇的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的结果.两种蛇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其中8对为大染色体,10对为小染色体,各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相似.二者的第1、3、6对为中间着丝点;第2对为近中间着丝点;第5对为近端着丝点;第7、8对为端着丝点;第4对均为性染色体.雄性染色体二倍体同型为ZZ,雌性染色体二倍体异型为ZW,Z为中间着丝点,W为近端着丝点,并且与Z染色体接近同样大小.因此,两种蛇的染色体组型基本相同.这说明水游蛇亚科的水蛇属与游蛇亚科的某些种在性染色体的分化上及其染色体组型,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翼手目、菊头蝠科、鲁氏菊头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鲁氏菊头蝠的二倍体为36(2n=36),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可配成18对,分为A、B、C、D四组及一对性染色体。在A组中有6对大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B组中有5对中小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C组中有3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D组中有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鲁氏菊头蝠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xy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雌性为xx,雄性为xy。x染色体为一中等大小的m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本文还根据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前期或早中期染色体,不经变性复性等处理,直接用Giemsa染液染色能出现稳定的串珠状颗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Giemsa分带。这种染色很深的颗粒—大的染色粒,具有种的特异性,它能反映染色体在前期或早中期的结构特点,是染色体个性在形态学上最细致的表现,它在蝙蝠染色体的显带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气干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川西11个县的地方黄牛抽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研究并与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秦川牛等普通牛(Bos tautus)的核型比较,结果表明:川西地方黄牛在遗传基础上和瘤牛(Bos indicus)基本一致而和普通牛存在显著差异:川西地方黄牛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cntric)普通牛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核糖体基因的位置和数目三种牛之间也不相同;外部形态观察结果川西牛具有瘤牛的三种瘤峰、较发达的垂皮和体格特征,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瘤牛的耐热、耐粗饲、抗湿、抗蜱等特点,根据上述细胞遗传学证据、结合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认为:川西地方黄牛属Bos属瘤牛种(Bos indicus),对川西瘤牛的发生及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带,另有4对具端粒C带。将丽斑麻蜥与其近缘种山地麻蜥的染色体核型相比较,前者有性染色体,后者则无性染色体,差别显著,这表明该种在核型上更进化一些。同时讨论了麻蜥属与草蜥属的某些种在进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草鱼和团头鲂的核型及其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和BSG 显带枝术,研究了草鱼和团头鲂的核型和C 带带型,草鱼、团头鲂都是2n=48,均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中着丝点和6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它们在核型中除第9对染色体短臂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染色体形态很为相似,在C 带带型中,大多数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 带,但它们各有特殊的带型,差异较大,草鱼有两对不同圆颗粒状带型亚中着丝点C 带染色体,并有6对短臂全深染的端位型亚端着丝点C 带染色体,还有两对在短臂C带与随体相联的染色体.团头鲂有的在同源染色体长臂间显示对称和不对称的两种插入型C 带,次缢痕位于第9对染色体短臂上,亦为C 带染色阳性,位于缢痕的裂隙内,无端位带,并对草鱼和团头鲂不同亚科的核型特征以及它们染色体与其物种进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栉鼠耳蝠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表明,栉鼠耳蝠染色体数为44(2N=44),常染色体中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等大小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亦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显带技术。观察三港雨蛙(H.sanchiangensis Pope)的染色体数目2n=24,NF=46,由7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在第9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有一对随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C带除显示于所有的着丝点区外,在第2、5、8、10对染色体的长臂上还显示插入型C带,在第6、12对的短臂末端区显示末端C带。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抗鱼(花鲢Anstichthysnobilis)卵透明带单克隆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的制备及鉴定方法,用佛氏佐剂乳化热溶花鲢鱼卵透明带,然后免疫雌性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Sp2/0融合产生杂交瘤,经3次再克隆后,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一株抗鱼卵透明带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经免疫双扩散试验测得该种单克隆抗体为IgG1,经过染色体检查知其染色体数目在86~108之间,为93.6±3.81,杂交瘤细胞染色体经检查发现有中间和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符合杂交细胞染色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九龙耗牛染色体的核型、C带及Ag-NORs的研究表明:九龙耗牛的常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染色体,C带具有多态性,Ag-NORs分布于2、3、4、5、28对染色体上,其频率为5.04;并对耗牛常染色体的形态和犏牛雄性不育的机理进行了讨论,为九龙耗牛的研究提供了细胞遗传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两个有瓣蝇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核型为2n=12,8M+2SM+2m,XX/XY,性染色体为微小的点状;C带主要分布于常染色体的着丝粒和次缢痕,性染色体Y普遍深染而X淡染;G带数(2n)为88条。铜绿蝇核型为2n=12,12M,XX/XY;常染色体以中央型C带为主,性染色体呈不同程度的深染;G带数(2n)为107条(雄)或110条(雌)。两蝇种染色体均存在多个随体,C带带型呈分散、杂合、多态或不稳定性。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有瓣蝇类演化的细胞遗传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铁矾-苏木精染色和Giemsa C-显带方法研究了甜菜染色体。结果表明,甜菜染色体(2n=18)均属中部或近中着丝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平均长度在1.5μ—2.4μ之间,第1号染色体短臂带有随体;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和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C带分析表明所有染色体都显清晰的着丝点带,第6号染色体短臂有末端带,第2、3号有一条明显的中间带。  相似文献   

14.
由麦洼牦牛(公26,母8)颈静脉采血,经Brdu处理,结合胰酶G显带法,制备牦牛染色体高分辨G带标本,绘制出牦牛染色体高分辨G带模式图,并进行染色体区带划分和命名。结果是牦牛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点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单套染色体的G带数(含X、Y染色体)为641条,划分为108个区,牦牛染色体高分辨G带带型同普通牛染色体G带带型以及高分辨R带带型相比较,其X染色体基本相似,而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有较大差异,这对今后深入探讨牦牛的雄性不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三种性别类型个体 (XY ,XX ,XO)的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与染色体数目之间关系 .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极不稳定 ,存在( 1 )M ,M (一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2 )M ,T ,T (一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 3)T ,T ,T ,T(无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三种多态类型 .性别类型相同个体的染色体数目随第一对常染色体类型的不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认为罗伯逊断裂是引起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其染色体数目多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主要运用C-带技术研究了滇池两种类型鲫鱼的染色体,表明:1.低背型鲫鱼确具一对X、Y性染色体,X以短臂由结构异染色质构成为主要特征,但也可根据长度和着丝点位置识别;Y还不能被准确识别,但可确信它比X染色体小得多。2.高背型鲫鱼有162条染色体,其中包括3条X染色体和10±个超数染色体;可初步把它判定为核型上经受了重大改变的、进行产雌孤雌生殖的三倍体种群。  相似文献   

17.
用常规染色体制方法对青海高山草地三种土蝗即青藏雏蝗、红翅皱膝蝗和大垫尖地翅蝗的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青藏雏蝗的染色体数目为2n(♂)=17=16 XO;常染色体类型为中着丝点染色体(m,6条)和端着丝点染色体(T,10条);性染色体类型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17=6m 11T=6L 6M 4S XO。红翅皱膝蝗和大垫尖翅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3=23T=4L 12M 6S XO。结果表明:不同科蝗虫的重要区别在于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的差异,同科内不同属之间的蝗虫在常染色体相对长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已对云南白腹鼠(Ruttus coxingi)的常规核型作了简报。其核型包括17对端着丝粒染色体、4对亚中着丝拉染色体、4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以及4个或6个 B 染色体。不同于 Makino 等人早年的报道.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对该种动物进行了染色体 C 显带和银染色研究,C 带所显示出的异染色质区域主要分布于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末端,而银染结果表明,核仁组织者区位于16号和20号染色体上,获得了其染色体内在结构上的一些特征。另外,文章还讨论了 B 染色体在家鼠属(Genus Rattus)动物核型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家鼠属动物染色体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以精巢细胞染色体空气干燥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两种寄生吸虫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结果表明:片形吸虫体细胞染色体,2n=20,包括三对中着丝点、一对亚中着丝点、五对亚端着丝点、一对端着丝点染色体,这和前人报道的片形吸虫染色体形态有些差异。另外,群体中有65.3%的虫体细胞染色体为三倍体,3n=30。观察片形吸虫的配子形成,发现二倍体个体细胞减数分裂能正常进行,形成单倍体配子;三倍体个体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也没有配子形成,推测二倍体虫体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繁殖,而三倍体虫体的生殖方式为孤雌生殖。并认为我国存在的两种片形吸虫:大片吸虫和肝片吸虫,有三倍体和二倍体两种,分别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大葱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大葱(2n=16)染色体是中部或近端看丝点,第6号染色休带有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大葱的C—带带型。观察到全部染色体都显清楚的瑞带,个别染色体显中间带和着丝点带。第6号染色体显付缢痕带,整个随体被浓染, 大葱(A. fistulosum L.)是石蒜科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蔬菜作物,原产于东方。目前它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蔬菜而大面积栽培。近几年国内外一些作者曾研究过葱属作物的染色体,但他们的工作都没有提到葱。本工作的目的是对大葱的染色体形态和Giemsa C—带带型作一次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育种工作和探讨亲缘关系提供必要的依据。现将我们的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