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虎纹蛙骨髓细胞染色体的组型分析,其二倍体染色体的数目为26个(2n=26),包括10个大型染色体和16个小型染色体。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其着丝点为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根据染色体大小,可分为三组:即1组、2-5组和6-13组。在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有次蕴痕。雌雄个体之间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性染色体存在。本文还进一步对虎纹蛙和金钱蛙作了比较,发现两者核型基本相同,但也存在微小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在第2、4、12三对染色体的臂比指数不同。根据这三对染色体臂比指数的差异,可以对这两种蛙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翼手目、菊头蝠科、鲁氏菊头蝠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鲁氏菊头蝠的二倍体为36(2n=36),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可配成18对,分为A、B、C、D四组及一对性染色体。在A组中有6对大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B组中有5对中小型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C组中有3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D组中有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鲁氏菊头蝠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xy染色体性别决定系统,雌性为xx,雄性为xy。x染色体为一中等大小的m染色体,y染色体为一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本文还根据鲁氏菊头蝠骨髓细胞前期或早中期染色体,不经变性复性等处理,直接用Giemsa染液染色能出现稳定的串珠状颗粒结构的特点,进行了Giemsa分带。这种染色很深的颗粒—大的染色粒,具有种的特异性,它能反映染色体在前期或早中期的结构特点,是染色体个性在形态学上最细致的表现,它在蝙蝠染色体的显带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鼠耳蝠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作者分析的安徽5种鼠耳蝠核型和文献报道的45种鼠耳蝠核型,对该属染色体组型及进化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属染色体基本上相同,有四个共同特征,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我国绒鼠耳蝠是该属染色体数最多的一个种,2n=48,NF=54。通常认为,在同一个分类阶元中,染色体数目多,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为较原始类型,反之则为较进化类型。因此,绒鼠耳蝠可能是现存鼠耳蝠属动物最原始的种,该属的演化将主要遵循罗伯逊易位和衔接易位。在进化中是否伴随小染色体丢失,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简化的高分辨显带方法,直接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注射到泽蛙体内,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渗入正在复制的DNA中,干扰染色体三级结构,使染色体伸长,从而获得了大量带纹清晰、丰富的早中期、中期染色体,并成功地进行了高分辨带型分析。结果和衡红强等、赵亚力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的黑斑蛙,绿臭蛙染色体高分辨带型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足蝠八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盘电泳,对大足蝠8种组织的LDH同工酶进行了报道。大足蝠心肌、肾、脑、血清、睾丸、胸肌、大腿肌组织的LDH同工酶的5条主带,以H亚基的活性最高,肝组织的5条主带以M亚基的活性最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血清的谱带中,在LDH_3和LDH_4之间,出现了一条额外的LDH_e带,在心肌、肝LDH中,还分别出现了一条向阳极泳动比LDH_1还快的带,暂称为LDH_0带。  相似文献   
7.
有关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如Benirschke et al,(1973),Bogart(1968),Schmid(1978a,1978b),吴政安,李树森,陈文元等。有些学者亦开始对某些无尾两栖类染色体进行带型研究。但这些两栖类动物多属于蛙科、蛙属和蟾蜍科、蟾蜍属。本文首次对产于安徽皖南山区山溪附近的蛙科湍蛙属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并尝试进行G—带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乌鳢的染色体核型,我国尚未见报道。关于黄鳝的染色体核型,李渝成等(1982)曾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过研究。本文则利用黄鳝的肾、脾及骨髓直接制片,进行了重复试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绒山蝠的核型和C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骨髓细胞研究了绒山蝠(Nyctalus veluiinus)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为36(2n=36,FN=50),由7对大型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小型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对中小型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C带处理显示,常染色体主要显示着丝粒区深染,性染色体则和许多另外的哺乳动物类似,染色很深。本文根据夜山蝠和绒山蝠核型的明显不同及两者外型等的差异,作者认为Allen将绒山蝠单独命名为N.velutinus新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
在翼手目染色体研究中,对蝙蝠科鼠耳蝠属动物研究的最多。至1983年止,全世界已对16种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发表了论文报告,我国报道了一种。但就家族众多的鼠耳蝠属动物来说,仍然有很多种未进行研究。关于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中华鼠耳蝠和绒鼠耳蝠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