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对对虾和罗氏沼虾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研究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对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致病性,其生产养殖结果表明:第一次在廉江龙营围虾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养殖了27天以后开始爆发白斑综合症病毒病,患病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病症相同,其甲壳特别是头胸壳具有白色斑点。养殖的罗氏沼虾没有出现病症。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能引起南美白对虾90%左右的死亡率,引起罗氏沼虾大约50%的死亡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三种对虾感染的病毒都是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2.
用取自发病虾塘的患白斑病斑节对虾为材料,对健康的万氏对虾(Penaeusran-namei)进行人工投喂和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白斑病的病原白斑杆状病毒可以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的万氏对虾,在3~5d内使受试对虾发生大量死亡,虾体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和白斑病特征性组织理变化,从病变细胞观察到白斑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感染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证实WSSV组织特异性差,感染外胚层和中胚层来源的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如甲壳表皮细胞、鳃上皮细胞、神经细胞、造血组织细胞、胃上皮细胞、心肌细胞及其随体细胞、触角腺上皮细胞、胃和消化管的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等,以甲壳表皮细胞、胃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和造血组织细胞最为显,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中肠和肝胰细胞未发现病  相似文献   

4.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 的形态和感染的组织病理,结果证实WSBV 感染的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肝胰腺细胞未发现病毒粒子,而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3 种杆状病毒,分别称之为细胞质杆状病毒,细胞核Ⅰ型杆状病毒,细胞核Ⅱ型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分别为(102 ~112) nm ×(308 ~326)nm ,(98 ~105) nm ×(265 ~275) nm ,(101 ~112) nm ×(391 ~420) nm .病毒不形成包含体.负染后病毒粒子还可见细端有一乳头状结构,大小约40 ~50 nm ,后带有一宽约18 nm 、长约340 nm 的尾.  相似文献   

5.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an)亲虾的致病力强,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100%.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织病变,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包括卵巢)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原位杂交结果证明,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亲虾的卵巢中不仅卵母细胞感染上病毒,卵细胞也感染上了病毒.这些结果表明,WSSV在斑节对虾中具备垂直传播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套式PCR检测斑节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患白斑症斑节对虾的鳃组织,制备成不同释放倍数的模板,对其进行白斑症病毒(WSSV)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套式PCR的灵敏度大约为一步PCR的10^4倍;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的斑节对虾进行PCR检测,发现感染早期经一步PCR检测为WSSV阴性的样品,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对发病虾塘中的几种甲壳类动物进行PCR检测,发现经一步PCR检测为阴性的长臂虾、秉氏厚蟹和褶痕相手蟹等宿主,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所建立的WSSV套式PCR检测法较普通的一步PCR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虾中肠腺脂肪酸与病毒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了人工养殖的健康斑节对虾,健康日本对虾、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轻度感染斑节对虾、MBV重度感染斑节对虾及患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V)病日本对虾中肠腺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养殖健康斑节对虾中肠腺中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20.64%),一烯酸为油酸含量最高(23.07%),多烯酸则以亚油酸所占的比重量大(21.7  相似文献   

8.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在水温55℃以上浸泡15min后,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失活不能感染斑节对虾;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在-20℃的冰箱保存60d后,WSBV仍然具有致病力;用患有白斑综合症的病虾肉投喂日本对虾和脊尾白虾时,养殖水温越低,死亡率也越低;病厚蟹肉在水温26-30℃的海水中浸泡81.5h后,WSBV不能感染斑节对虾。  相似文献   

10.
报道海南省临高县文科虾场、广西北海横路山虾场、北海市海水养殖综合实验场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治实验。认为放苗前用二氧化氯消灭病毒,用漂白粉消灭病毒和细菌,用孔雀石绿杀死真菌和原生动物,用石灰中和酸性,用尿素和过磷酸钙培养浮游植物。养殖期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用水质稳定剂净化底质,合理投饵,科学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优化斑节对虾生存环境,可以成功地预防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早期轻病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来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研究的进展情况,就WSSV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引起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和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南中国斑节对虾养殖中控制白斑综合症病的理论和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white spot syndrome (WSS) of cultured penaeid shrimps. WSS breaks out and prevails in cultured penaeid shrimps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southeast Asia. WSSV is the virus most severe damaging to the cultured penaeid shrimps in the worl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control of the outbreaks of WSSV will recover and develop the penaeid shrimp cultures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3.
对虾白斑症病毒体内外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可经注射、投喂或共居感染克氏螯虾和日本沼虾,病毒感染的组织匀浆物注射后发病很快,但蔗糖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较慢,Ficoll-400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时间介于前二者之间。中国对虾细胞内WSSV一般每个囊膜只含一个核衣壳,但此毒种经克氏螯虾反复增殖后,多粒包埋的病毒粒子明显增多。从病虾的每克鳃可提出约0.66mg的WSSV。含WSSV的血淋巴或组织匀浆液感染8种昆虫细胞后,传代2次仍未观察到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暴发流行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海水化学分析方法每天检测5口斑节对虾(Penaeus manodon)养成池两茬共90余天9项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它们的变化范围是:温度14.7-31.8℃、盐度13.6-30.6、溶解氧2.3-9.8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它们的变化范围是:温度14.7-31.8℃、盐度13.6-30.6、溶解氧2.3-9.8mg/L、pH7.3-9.5、硫化物(S^2-)0-0.13mg/L、磷酸盐(PO4^3-P)0-2.33mg/L、硝酸氮(NO3-N)0-1.33mg/L、亚硝酸氮(NO2^2-N)0.0.28mg/L、氨态氨(NH4^ -N NH3-N)0-0.66mg/L, 皆在斑节对虾该项指楠的耐受范围内,且无论这些因子含量如何变化,5口虾池两茬在虾养殖55d后皆因患WSS而死亡,表明在所检测的虾池这些水质因子并非WSSV感染暴发流行的指标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从市售的甲壳上带有白斑的冷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 on)中提取到一种杆状病毒,并用它感染了活体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幼虾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这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从死亡的对虾中再次提纯出此杆状病毒.此种杆状病毒的核酸为DNA,衣壳的主要结构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 .8 kDa.通过对此杆状病毒悬液负染片的电镜观察,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对虾杆状病毒衣壳超微结构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16.
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蟹类的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发生期间,养殖虾池内的蟹类也往往出现异常甚至死亡.通过WSSV对三疣梭子蟹(Portumus trituberculatus)的人工感染证实了其感染性.三疣梭子蟹在注射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注射后第6天死亡率最高;经口感染,三疣梭子蟹在感染后第25天全部死亡,在15~20d死亡率最高;在浸洗感染和对照组30d内无蟹子死亡.在感染死亡蟹子和发病虾池内病蟹的鳃、上皮组织的细胞核内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形态特征与在对虾上观察到的一样.用PCR和单克隆抗体的FAT法在注射感染和投喂感染的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阳性结果,浸浴感染的蟹子和健康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阴性结果.蟹类(三疣梭子蟹)对WSSV的敏感性较对虾低,为此蟹类有可能是WSSV的携带者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7.
从苏州市某淡水养殖池塘中采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虾,从病体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纯化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大小(50nm×375nm)、形态特征(杆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极其相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回归试验及病毒分离、观察实验,初步表明采集的病料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虾.  相似文献   

18.
白斑综合征病毒对日本囊对虾仔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病虾组织匀浆上清液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进行攻毒,于0,6,12,24,36,48,72,96,144 h时间点取样,以研究WSSV对仔虾体内总蛋白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感染后,与吞噬作用相关的水解酶ACP、AKP呈显著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与氧化应激有关的SOD和PO也变化显著,分别于72和6 h达到最高值;ACP、AKP、SOD和PO均对病原反应敏感,可以作为WSSV入侵日本囊对虾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从构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cDNA文库中,我们筛选到一个拷贝数最高,编码82个氨基酸的基因(命名为p9,wsv230).该基因被克隆到pGEX-2T载体中进行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GST-P9用于制备特异的多克隆抗体.利用微阵列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该蛋白的转录水平及其在感染细胞内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为高丰度表达,推测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一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