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委婉是文化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本文试图从英汉语中对"死"的委婉表达中阐述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3.
"死"义的委婉表达在《红楼梦》中广泛运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及神话、等级差别对死亡委婉语有明显的影响。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中"死"义的各种委婉表达及其英译。"死"义委婉语的常见译法有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及直接省译等。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5.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正>看了一篇报道,说谷歌中国公司的食堂百分之百地延续了"不创新就会死"的工程师文化,这里每周都有固定的一天是"菜品研发日",厨师们上班掂勺,下班还得做功课,他们的设备也是世界顶级的,这种环境让厨师们"完全沉浸在了技艺的海洋"。"不创新就会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很严肃认真的说法,如果是,我觉得还是有些危言耸听了。根据我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长沙油画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正是国家文化转型和市场与资本介入艺术的时期。艺术观念从政治需要转向自由表达个人"内心"的需要,"他者"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形态植入湖湘本土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了地域文化的特征,长沙油画就是"油画民族化"的代名词,在几十年的磨励中其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9.
《台北人》中始终贯穿着"死亡"的意识,构成了全书的基调和浓重的悲剧气氛。文章就三个部分:"死"——人类永恒的困境、灵性的丧失、传统文化的没落来对全书的死亡意识作阐述,从而对白先勇对人类与文化的关照作一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随着现代美国少年小说的蓬勃发展,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也异军突起,尤其体现在作家对青少年敏感话题中"性"话题的公开表达与探讨上。"性"主题寓意深远,朱迪·布鲁姆的《永远》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体现出作者对文化及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使生命显得可贵。藏传佛教和儒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生死问题上都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生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is essay,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different thought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ers from the asp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s think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艸部》的词语中有不少是属于蔬菜类、草药类或者是两者兼类的植物的。但是很多词语由于许慎的说解很简单,有些甚至解释成了别的意思,致使人们不知它们的确切含义。对于这些词语,弄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名称,就能为当代人读懂《说文解字》该章节扫清障碍,从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我国民众使用中草药和食用蔬菜的基本状况,并且为现代社会人们提供药用类和食用类蔬菜一些有益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碗即是其中之一,它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民族民俗风情于一体,把地域性和传承性结合起来,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又满足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和口味的人。八大碗在全国的普及,彰显和弘扬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成为民间饮食一大靓丽风景,滇东北八大碗即是这靓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食之味甘。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在汉画像中鱼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具有很多象征意义和神话意义。从神话的角度阐述了鱼图像在汉画中的神话意义:图腾保护神、星精兽体的象征、载天立极、穿越生死等,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汉代先人的神秘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碗即是其中之一,它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民族民俗风情于一体,把地域性和传承性结合起来,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又满足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和口味的人。八大碗在全国的普及,彰显和弘扬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成为民间饮食一大靓丽风景,滇东北八大碗即是这靓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食之味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在价值取向、思想精髓、制度选择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同时在民生实践指导理念、民生目标设计、解决民生问题根本手段和途径以及民生实践成效等层面又具有差异性。对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民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