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该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图腾杆式无桥交错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与传统的交错图腾杆无桥升压PFC变换器相比,在2个PFC变换器单元之间增加了一个电感,利用增加电感的能量,使所有开关实现零电压开关.此外,通过在2个PFC变换器单元之间应用移相控制,使得变换器可以将所加电感上的电流大小控制为一个最优值.因此,该变换器可以实现零电压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附加电感的导通损耗和铁心损耗.通过Matlab Simulink仿真的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可以达到较高的效率,验证了该变换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平均电流控制法基于均流控制,但实际应用中无法确保元器件的参数一致,无法实现均流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占空比分配法实现交错并联Boost PFC的均流,该方法将总电感电流平均值的1/2与各相电感电流平均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后的结果确定各相的占空比;通过对电路各元件参数的计算,实现了400 V/200 W交错并联PFC电源的设计;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占空比分配法能够实现输入功率因数高和两路电感均流。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种新型单相高功率因数整流器.主电路采用无源无损缓冲网络来实现主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控制电路采用基于单周期控制的CCM型功率因数校正芯片IR1150作为主控芯片.分析单周期控制的功率因数校正与无源无损网络的工作原理,对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的主要模块如升压储能电感、无源无损网络、EMI滤波器和噪声干扰的抑制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高功率因数整流器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无需传统PFC电路所需的乘法器、输入电压采样以及固定的三角波振荡器,简化了PFC电路的设计并缩小了装置体积,功率因数可达0.992.  相似文献   

4.
以环氧树脂为基体,以经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非晶粉体为增强材料,制备了树脂基磁性复合材料.并研究了非晶粉体退火条件对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电感和品质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经550℃×0.5h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纳米晶粉体为组元的复合材料的起始磁导率最大、电感最大、品质因数最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双闭环控制原理设计了较大功率交流/直流变频空调的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前级功率因数校正(PFC)环节输出电压纹波大大降低,输入电流交越失真大为改善,满足了“3C认证”中电磁兼容(EMC)认证要求,最后给出了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减小甚至消除均流过程对总输入电流及输出电压的扰动,以提高输入功率因数. 在平均电流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控制占空比在并联变换器内部动态分配的均流控制器,即只在并联变换器内部,根据其电流偏差程度进行占空比动态调节来实现均流. 同时,采用单DSP实现并联PFC变换器电感电流的均匀交错,以减小系统滤波器的体积和提高系统的效率. 以3个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并联为例,利用提出的研究方案获得了良好的均流性能,并实现了并联PFC变换器电感电流的交错,减小了输入电流的高频纹波. 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正确性,为并联的大功率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数字控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普通的倍压Boost PFC变换器因具有输入电流连续、电磁干扰小等优点而作为半桥逆变器的前端得到广泛运用,但其拓扑的开关管和电感在工频周期内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针对普通倍压Boost PFC变换器的缺点提出一种改进型倍压Boost PFC变换器,同时引入混合导通模式控制算法控制此新型变换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电流的畸变率(THDi),使系统在全功率范围内均能得到一个较好的PFC效果.最后搭建1k W的改进型倍压Boost PFC试验样机,并在该平台上验证了混合导通模式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基于Heisenberg模型的非晶磁性材料的磁相变.考虑到系统的非晶结构,采用Monte Carlo随机发生器使交换耦合常数J和配位数Z具有一定的涨落,遵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交换耦合和配位数的涨落对系统的相变起重要的影响作用.系统的相变温度与平均交换耦合常数及平均配位数成...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航空电源标准的要求,指出航空三相功率因数校正(PFC)的设计需要特别考虑频率变化和电源电压不平衡条件下输入电流的谐波和直流输出电压的纹波。通过综述航空三相PFC的研究现状,选择了3种典型航空三相有源PFC方案——三相脉冲宽度调制(PWM)整流器、传统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和广义APF,建立了3种方案的单相统一模型,对其谐波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开关应力的计算,以比较3种方案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对3种方案分别设计了5kW的航空三相PFC,通过仿真结果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将广义APF应用到航空三相PFC中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最后指出需要解决广义APF直流输出电压不可控的问题和滤波电感的优化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磁性材料中磁畴的存在是材料技术磁化过程的物理基础。磁性材料的许多特性都与磁畴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作用下的运动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发展的Fe-Ni系非晶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软磁特性。为了进一步改善这些非晶合金的低场磁特性,它们的磁畴结构已得到广泛的研究。我们用传统的粉纹技术,对淬态的Fe_(40)Ni_(40)Mo_4B_(16)非晶合金薄带自由表面上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设计了一种单相输入三相输出的数字式控制变频电源.将单相市电输入该系统后,经过整流、升压、滤波、三相桥式逆变和低通滤波输出三相近似正弦交流电.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特性,系统由控制器改变内部调制波的幅值和频率,进而调节三相正弦脉冲宽度调制(SinusoidalPulsewidthModulaton,SPWM)波的脉宽和频率,最终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压变频调速(VariableVoltageVariableFreguency,VVVF)控制.系统调制结果证明该电源的设计是可行的,且系统操作方便快捷、界面友好,可为实现全数字智能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分布式混水变频泵管网系统.对比传统的水系统,分布式混水变频泵系统具有节约电能、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通过示例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这类系统在设计及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尤其是关于主循环泵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异步电机在变频电源驱动下的谐波产生基理及对电机运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变频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对变频器供电及标准正弦供电时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异步电机的电流及转矩在变频器驱动下都出现了明显的脉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对直线感应电动机的控制不完善、开发成本大的问题,论述了对直线感应电动机进行SCALAR控制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并且利用SPWM发生芯片SA4828配合单片机AT89C52实现了SCALAR控制,同时将OPTSPWM脉宽调制技术引入变频电源的设计当中。通过对新型变频电源的开发,既使直线感应电动机达到了工业现场的控制要求,也为以后三相直线感应电动机的变频控制拓宽了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5.
变频恒压供水调速系统实现了水泵电机无极调速,可依据用水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系统的运行参数,保持水压恒定以满足用水要求,是先进、合理的节能型供水系统。  相似文献   

16.
根据TMP88PH40单片机中PMD模块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程序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程序的状态流程图,重点分析了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启动、转子位置检测以及速度调制的实现过程.介绍了TMP88PH40单片机中PMD模块的关键部分——转子位置信号检测单元和定时器单元.该控制系统已经通过调试运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启动,平稳运行并进行变频调速控制.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变频电源输入电压的非正弦对测功电机的性能影响,提出了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变频式自动张紧装置的主控系统及主控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对变频调速控制器的设计和选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电气控制系统能很好地满足自动张紧装置的使用要求,可保证整机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浅谈分布式变频调节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分布式变频调节系统,对分布式变频调节系统和传统调节系统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对太原市集中供热(一电)工程的实际应用分析。展示了分布式变频调节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电容电压排序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MMC电容电压均衡方法,传统的排序算法会导致子模块反复投切,造成器件开关频率过高,增加了MMC的运行损耗.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即由允许的电容电压偏差大小和桥臂电流计算出维持子模块电压均衡所需的最小排序频率,并将排序频率控制在该最小值处,减少了不必要的子模块投切次数,从而在较低的开关频率下维持各子模块电压的均衡.在Simulink中搭建了MMC仿真模型,对改进前后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排序法能够有效降低开关频率,降幅可达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