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晓冬 《科技信息》2012,(21):191+206-191,206
越南人名翻译在汉越两国语言翻译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今对于越南人名的汉译仍缺乏统一,过于随意且缺乏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初学者在翻译人名过程中遇到同音不同字、字典没有收录、不知如何选择合适词等困难,在此就越南人名音译及义译方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英语电影汉译名的"变异"现象出发,阐释互文性与目的语变异的关系,并据理论证片名翻译变异的互文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高潮。在西学东渐进程中,西方宗教、科技被译介到中国,世界其他地方的物品也被输入到中国,相应地,宗教用语、自然科学专业术语、外来物品专名也被译介到中国,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进程中的术语翻译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历史贡献,具体表现为:诞生西方人名汉译的归化译法,傍"番"术语名登上历史舞台,创建中外人士联手释解术语的新模式,促成汉字拉丁化译写初始方案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文化差异影响下英语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商标词的汉译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即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东西方动植物象征意义的差异和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影响很大。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深入挖掘我国的民族精神;尊重民族心理,把握民俗文化,迎合消费心理;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学宝库;注重品牌译名与产品属性的关联等原则,并据此确立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陈娟 《科技信息》2009,(30):124-124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翻译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五项基本技能"中做起来比较困难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做翻译题时一定要考虑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语言形式的多变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两国语言所依据的思维方式为指导,例如在俄译汉时,就要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俄汉译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翻译出合乎汉语习惯而不是欧式的译文,反之汉译俄时也要根据俄罗斯人思维方式进行变换。同时翻译是一种手段,通过翻译练习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外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在大学俄语教学中,如何继承翻译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是一项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大调查实际上是关于以许渊冲为代表的中国翻译理论“再创造论”与披着西方翻译理论外衣的虚假的“等值翻译”理论优劣的调查。中国一些理论家将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nt/equivalence(相似或相当)误读和误译成“等值”而产生的所谓的“等值翻译”理论。大调查的组织者用披着西方翻译理论外衣的“等值论”假理论打败了中国的“再创造论”真理论。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大调查在翻译理论界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清除。  相似文献   

9.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是"新译"的创始者;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影响巨大的"五不翻"理论。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独立完成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采用了"中庸"的翻译策略,即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体现了"适度"的原则,并非等距离地用"中"。这种译莎策略融合了客观性阐释与主观性阐释的特点,一方面梁实秋以诗学取向翻译,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其译文具有学者特色和"学院派"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确翻译俄罗斯人名,应从俄罗斯人名的基本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入手,准确传达出俄罗斯人名的修辞伴随意义,正确处理俄罗斯人名的各种变体,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命名的意图,注意某些俄罗斯人名的泛指意义,研究人名文化及其汉译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等原则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通过社会符号翻译学与语用学的结合,从语用移情,深层、表层结构,语言的功能与意义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寻求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结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对应。并结合不同类别习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阐明了语用移情在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寻求价值对应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焦作市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的现状分析,关注不同出处译名中存在的误译和一名多译的现象。依据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特点,归纳了相应翻译方法并重新衡量了现有英文译名,以期与同行商榷,实现云台山景区及其它景区的景点名称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很少从商品牌名的汉译美的角度审视被翻译的外国名称。外国商品牌名汉译美的原则要求译者充分考虑中国社会、文化、市场背景与汉语言的音、形、意的和谐美。笔者经过长时间观察社会上现有的外国商品牌名的汉语名称发现了一些体现汉译美的实例,归纳如下供同行们赏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必要性、目的和现状,并探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指出电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电影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是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接受,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又保证电影的票房收入。  相似文献   

16.
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失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和学习西方理论,而对于本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太过忽视,以至于目前中国的翻译研究独创理论十分稀少,即呈现了曹顺庆教授所提出的"失语症"现象。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翻译研究对待西方翻译理论的状况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以期能对治愈这种"失语症"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文中引入西方的解构主义与读者接受理论,从文化交流和读者期待角度分析归化、异化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指出异化翻译法体现了对原语语言、文化的尊重,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接受,促进了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8.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对被动语态的英译汉、汉译英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指出了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真慧 《科技资讯》2011,(25):200-201
谚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东西方都流传着很多有关动物类的谚语。由于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东西方人民用不同的动物传递同一种道理。英谚的汉译已成系统,有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方法,西方谚语因而得以大量的传到东方。出于兴趣爱好,本文从基本的翻译着手,搜集了部分动物类谚语为例,斗胆分析了英谚的汉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