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目前,由于高校与企业对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高校和企业在需求互补前提下,成立了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全新科研模式,共建模式有以教学培训为基础的合作模式、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和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等。但是,因为高校实验室在发展中由于资源短缺,致使以企业为主导的共建模式成为主要形式。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又区别于高校实验室的单一性,使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复杂化,并存在安全上的不稳定性。通过对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工作进行安全管理,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实验室潜在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保证校企合作期间的生产安全正常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校中厂”作为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通过对“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背景、内涵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校中厂”校企双方在开展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入职培训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是当今产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命题。通过对Z校合作企业的调查发现,成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更大,共建实习基地是目前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形式;在技术咨询、技术合作及员工培训等方面,企业的需求同样也比较显著。校企合作面临专业教育服务职业发展的功能滞后、沟通机制失调、缺少政策法规指导等方面的障碍。高校需要在产教融合的大方针下,同步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打通企业参与育人的通道,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衔接,同时要明晰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之间责任与权限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这种方式还有待加强。校企合作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这一供求矛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企业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还是"企业本位"型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企业为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3年的探索与实践,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形成了顶岗实习制度化、学生培训系统化、过程监控全程化、实习环境职业化的基地运行模式.同时,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和校企联合技术开发等深度合作,确立了“三维并行,两线穿插”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持续、稳定、互惠、双赢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两岸已有许多高校实行了校企合作模式,比如福州大学电气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产学研用结合办学模式、台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都为闽台两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闽台高校积极实行交叉性和合作性"引企入校"、加强闽台高校、企业、社会三方的沟通与交流等途径都能够为闽台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之高校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与企业加强全方面的合作,强化校企双方优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大发挥高校实施培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结合新时代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自身需要,发挥高校成熟的培训教育资源优势,针对中小企业共性特征与个性需求,探索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培训模式,初步实现校企合作之企业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使高校教学更好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8.
创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是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基于校企共赢的原则,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项目开发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IT生产与培训企业的强强合作、优势互补与有效对接。为此,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期在大学四年内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IT工程师或准项目经理。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主要受区域内的环境因素和合作主体的情况影响,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顺应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完善政策环境,建立保障机制,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的三位一体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协同,加强高校自身优势建设,促进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逐步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敏 《甘肃科技》2014,(7):77-7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新员工培训有效衔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系。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按照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保证学生在学校既能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又可以凭借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中接受技能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以及企业实践教学的两方教学资源优势,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有积极作用。根据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研究,展望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可能性。对推动德国双元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挺 《科技资讯》2010,(24):226-227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利用,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平台、高校为主体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延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是国内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应逐渐将网络培训模式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共赢。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也给高校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模式对高等院校和企业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从而为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嵌入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来自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文化冲突压力而难以深入融合的问题。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嵌入式"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学文化、企业教育文化和学生自我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冲突。通过核心文化凝练和表观文化建构,在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教育文化重塑中形成教育文化合力,为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入合作融合提供文化路径支持,"文化合作是最深化的合作"可为重新审视当前校企教育合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冯晶晖 《甘肃科技》2008,24(1):145-146
以项目管理的思想确定我省高校与企业科技融合与创新的战略新思路和重点,明确我省科技发展"校企联盟"的关键问题、关键任务及重大技术项目。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及高校相关核心技术为纽带的甘肃省主导产业聚集群或产业园区建设的创新思路。构建我省校企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及良好的"校企联盟"科技产业运行机制。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使校企科技创新向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秀梅  牛同训 《科技信息》2011,(10):I0206-I0206,I0208
高职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企业培训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是校企合作的纽带。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培训能够提高企业对学校的关注度,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等的建设。开展企业培训,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克服高职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理工科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比重不均,学生对专业及行业认可度不高,就业期望过高。校企合作是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利益均衡的合作模式、构建培养"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构建"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而达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企业等主体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应用而开展的多元合作活动.通过对清华大学校企协同研发的脑起搏器这一"产学研医"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清华大学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规律和成功经验,希望能够从研究分析中为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校企紧密合作培养通信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通信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校企间的合作模式,成立"高校-企业联合教育中心"来开展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充分整合高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从而化解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在合作中锻炼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